手穴推拿加脐穴艾灸、中药外敷治疗小儿迁延性、慢性腹泻临床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2-22
/ 3

手穴推拿加脐穴艾灸、中药外敷治疗小儿迁延性、慢性腹泻临床观察

闫玉山于燕青

闫玉山于燕青(山东省安丘市中医院山东安丘262100)

【中图分类号】R72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18-0039-03

【摘要】目的通过临床观察,验证手穴推拿加脐穴艾灸、中药外敷治疗小儿迁延性、慢性腹泻的临床疗效,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深入探讨。方法将本院迁延性、慢性腹泻患儿共计193人,采用随机单盲法分组,观察组115例,对照组78例;观察组应用手穴推拿加脐穴(神阙)艾灸、中药外敷治疗;对照组口服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妈咪爱),蒙脱石散(必奇)治疗。结果治疗一个周期3天,治愈率:观察组73.04%,对照组43.63%;总有效率:观察组97.39%,对照组83.33%,两组治愈率、总有效率有极显著差异(P<0.01)。结论应用手穴推拿加脐穴(神阙)艾灸、中药外敷治疗小儿迁延性、慢性腹泻,融多种中医外治法于一体,操作简单,安全可靠,疗效满意,患儿及家长易于接受。

【关键词】手穴推拿脐穴艾灸中药外敷小儿迁延性、慢性腹泻临床观察

小儿腹泻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是“小儿四病”之一。现代医学急性期多采用抗炎、止泻等常规治疗,使部分患儿得到控制,但诸多因素造成急性腹泻未彻底治疗或治疗不当,迁延不愈,治疗上难而棘手,西药治疗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应用手穴推拿加脐穴(神阙)艾灸、中药外敷法治疗,疗效满意,总结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病例来源于本院门诊,所有患儿均为2005年9月~2009年9月诊断为迁延性、慢性腹泻的患儿,共计193例,随机单盲法分为两组。观察组115例,其中男性61例,女性54例;年龄1岁以内60例,1~2岁35例,2岁以上20例;迁延性腹泻86例,慢性腹泻29例。对照组78例,其中男性41例,女性37例。年龄1岁以内41例,1~2岁24例,2以上岁13例;迁延性腹泻58例,慢性腹泻20例。两组病例性别、年龄、病程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入组标准及诊断依据:西医诊断符合小儿腹泻及迁延性、慢性腹泻的诊断标准;中医诊断及辨证分型符合泄泻及脾虚型、脾肾阳虚型辨证标准。证候特点:患儿大便次数增多,每日排便4~5次,多者7~8次,甚则10余次。大便性状为稀水便、稀水糊状便、或粘液便,部分患儿可伴有溢乳、呕吐及食欲不振、面色萎黄、神疲,口渴、尿少等症,病程均达两周以上。大便常规检查:无异常或可见少量白细胞及脂肪球,无红细胞、脓细胞及巨噬细胞。

1.3治疗方法

1.3.1观察组

手穴推拿:取左手部穴位。内八卦:位置在左手掌面,以掌心为圆心,从掌心至中指根横纹约2/3为半径做圆圈。顺时针推运,称运八卦,约10分钟。脾经:位置在拇指罗纹面,伸直拇指,循拇指挠侧边缘,向指根方向推为补,称补脾经,约10分钟。大肠:位置在食指挠侧缘,食指尖至户口成一条线,从食指尖推向虎口为补,称补大肠,约10分钟。小肠:位置在小指尺侧边缘,自指尖到指根成一条线,从指尖直推向指根为补,称补小肠,约10分钟。用滑石粉做介质,每天推1次,连推3天为一个疗程。

脐穴(神阙)艾灸:首先用75%酒精消毒患儿脐穴(神阙)及其周围皮肤,无菌纱布拭干,医者左手放于患儿脐周,右手持艾条做环状薰灸,约20分钟,以患儿鼻尖微汗为止。每天灸1次,连灸3天为一个疗程,注意勿损伤皮肤。

脐穴(神阙)外敷中药:脐穴(神阙)每天灸后,脐窝外敷中药,药物由吴茱萸6g,肉桂6g,干姜6g,制附片5g、黑胡椒5g、五倍子4g、丁香3g组成。分别将诸药焙干研成细末,按比例混匀密封备用。每次用量:1岁以内者用2g,1~2岁者用2.5g,2岁以上者用3~6g。将药末用醋调成糊状,制成直径约3cm的圆形药饼,敷于脐部,以麝香壮骨膏固定,每天换药1次,3天为1个疗程。

1.3.2对照组

口服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妈咪爱):1岁以内,0.5g/次,1~2岁1g/次,2岁以上2g/次,12h口服1次,连用3天为一个疗程。

口服蒙脱石散(必奇):1岁以内,3g/日;1~2岁6g/日;2岁以上9g/日。分3次服,连用3天为一个疗程。

1.4疗效判定标准:痊愈:大便次数、性状完全恢复正常,大便常规检查恢复正常。显效:大便次数明显减少(减少至治疗前的1/3或以下),性状明显好转,大便常规检查明显改善。有效:大便次数减少至治疗前的1/2以下,性状好转,大便常规检查有所改善。无效:大便次数不减少或增加,大便性状无改善或加重,大便常规检查无好转。

1.5统计方法: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记数资料采用x2检验。

1.6治疗结果

1.6.1大便次数的变化:观察组治疗前大便次数平均6.8次/日,治疗后大便次数平均3.4次/日,治疗后大便次数较治疗前明显减少,平均减少3.4±1.04次/日;对照组治疗前大便次数平均6.6次/日,治疗后大便次数平均4.8次/日,治疗后大便次数略有减少,平均减少1.2±0.95次/日。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t=10.50)。

1.6.2大便性状变化:观察组治疗前大便异常115例(水样便50例,稀水糊状便54例,粘液便11例),治疗后大便异常11例(稀水糊状便8例,水样便3例);对照组治疗前大便异常78例(水样便34例,稀水糊状便35例,粘液便9例),治疗后大便异常23例(稀水糊状便10例,水样便8例,粘液便5例)。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大便性状改变方面有明显差异,卡方检验P<0.05(x2=12.80),观察组治疗后大便性状明显改善。

1.6.3大便常规检查情况:观察组治疗前大便镜检异常61例(35例脂肪球,27例白细胞2~5个/HP),治疗后大便镜检异常4例,白细胞0~3个/HP;对照组治疗前大便镜检异常39例(21例脂肪球,18例白细胞2~5个/HP),治疗后大便镜检异常15例(10例脂肪球,5例白细胞0~3个/HP)。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大便常规正常率存在明显差异,卡方检验P<0.05(x2=15.73)。

1.6.4疗效比较:观察组115例,痊愈84例,显效15例,有效13例,无效3例,治愈率73.04%,总有效率97.39%;对照组78例,痊愈34例,显效17例,有效14例,无效13例,治愈率43.63%,总有效率83.33%。两组治愈率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1)(x2=16.9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1)(x2=21.288)。

2总结讨论

祖国医学认为:脾与胃互为表里,胃主腐熟水谷,脾主运化精微,如脾胃受病,则饮食入胃,水谷不化,精微不布,清浊不分,合污而下,致成泄泻。故《景岳全书·泄泻》说:“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使脾健胃和,则水谷腐熟,而化气化血,以行营卫,若饮食失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泻利作矣。”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加以寒温不能自调,乳食不知自节,一旦调护失宜,外易为六淫所侵,内易为饮食所伤,均可导致脾胃受纳运化功能失调,水走肠间而致腹泻(泄泻)。吴瑭《温病条辩·解儿难》指出:小儿有“脾胃薄弱,肾气未充,腠理疏松,神气怯弱,筋骨未坚”等特点。急性腹泻未彻底治疗或治疗不当,迁延不愈,而致迁延性、慢性腹泻,中医认为:其主要的病机为“脾胃虚弱、脾肾阳虚”,治疗的关键在于“健脾益气、温肾助阳”,调理脾胃,多施以补法,对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要标本兼顾,同时增强患儿胃肠免疫功能,以适应小儿不断生长发育的需要。

手穴推拿:推拿治疗的基础理论是经络学,祖国医学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形成了小儿推拿治疗疾病的独特治疗体系,小儿穴位有点、线、面,穴位除少数经穴、奇穴外,多数穴位为小儿所特有,大多分布在两肘以下,通过手法作用于小儿的特殊穴位,调节小儿的生理、病理状况,达到治疗效果。穴位不分男女,习惯于推拿左手。运八卦主治:胸闷纳呆、腹胀呕吐等症,《小儿按摩经》云:“运八卦除胸肚膨闷,呕逆气吼噫,饮食不进用之。”《保赤推拿法》云:“运内八卦法:从艮到坎右旋推,治凉又止泻。”脾经主治:腹泻、便秘、痢疾、食欲不振、黄疸等症,脾经穴多用补法,能健脾胃、补气血。《小儿按摩经》云:“饮食不进,人瘦弱,肚起青筋,面黄,四肢无力用之。”《推拿仙术》云:“唇白气血虚,补脾土为主。”《小儿推拿概要》云:“将小儿拇指屈曲,向里推为补;将小儿拇指伸直,向里向外来回推为平补平泻。”大肠主治:泄泻、脱肛、痢疾、便秘等症,补大肠能涩肠固脱,温中止泻。《小儿按摩经》云:“掐大肠,倒推入虎口,止水泻痢疾,肚膨胀用之。”《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云:“大肠侧推至虎口,止泻止痢断根源。”《幼科推拿秘书》云:“大肠筋在食指外边,络联于虎口,直到食指侧巅,左向里推补大肠。”小肠主治:小便赤色、水泻、遗尿、尿闭等症。下焦虚寒宜用补小肠。《小儿推拿学概要》云:“本穴治小儿泄泻最效,不但能利小便,同时尚能分清降浊。”

脐穴艾灸:脐穴(神阙)位于任脉,汇聚了人体先天之阳气,又为后天之气舍,任脉内联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通过经气及气血的运行,交通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从而通过其特殊性,起到独特重要的治疗作用,《医宗金鉴》谓之能“主治百病”,脐穴善治中焦之疾。艾叶苦、辛、温,归肝、脾、肾经,《本草纲目》曰:“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温中、逐冷除湿。”《景岳全书》载:“能通十二经……”可见艾灸可以治疗各经病症,脐穴(神阙)穴近肠腑,灸之可直达病所,温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使寒邪得化,郁滞得行,起到温中散寒止泻之功。

中药敷脐:脐穴(神阙)外敷中药,属于祖国医学的外治法之一。清代著名外治大师吴尚先在《理瀹骈文》中指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并且盛赞外治法曰:“医理药性无二,而法则神奇变幻,上可以发泄造化五行之奥蕴,下亦扶危救急层见叠出而不穷。且治在外则无禁制,无滞碍,无牵掣,无黏滞。也有博通之医,当于此见其才。”“必得气味俱厚,药性走窜,或力猛有毒之品”,“必得通经走络,开窍透骨,拔病外出之品为引,如姜、葱韭、蒜、白芥子、花椒……也。”“率诸药开结行气,直达病所”。外治法与内之法并列,但必须根于内治,吴尚先曰:“外治必如内治者,先求其本。本者何?明阴阳,识脏腑也。……操纵变化自我,虽治在外,无殊治在内也。外治之学所以颠扑而不破者此也,所以与内治并行,而能补内治之不及者亦此也。”中焦之病,以药粗末,炒香,布包敷脐上,为第一捷法,无论何病,无论何方,皆可照用,脾虚、脾肾阳虚泄泻者,贴脐皆效。脐穴外敷中药选用健脾益气、温肾助阳、涩肠止泻兼辛香走窜之品:吴茱萸温中止痛,理气燥湿;附子温肾助阳,散寒除湿;肉桂温中助阳,散寒通脉;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黑胡椒温中散寒,下气消痰;五倍子涩肠止泻,丁香温中降逆、温肾助阳。诸药合用,用于脾阳不振,脾肾虚寒之便溏泄泻。诸药混合而成的粉末状散剂,表面积大,易分散、奏效快,用醋调成糊剂使用,药物生物碱类成分可以生成盐,水溶性大大增强,药物分散性更好,有效成份更易溶出、透皮和吸收,更能发挥疗效。从解剖学角度看,脐穴局部皮肤薄弱,无皮下脂肪,脐下两侧有腹壁上、下动静脉及毛细血管网,神经、血运丰富,药物易于透皮吸收、弥散,可使药物直达病所,收到药少效捷的治疗效果。

应用手穴推拿加脐穴艾灸、中药外敷治疗小儿迁延性、慢性腹泻:取手部穴位推拿,给患儿治疗带来了很多方便,如在寒冷的冬天也可以在患儿手部穴位操作,避免了脱衣的不便;脐穴艾灸、中药外敷给药途径独特,避免了口服及注射给药的缺点,而能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本法融多种中医外治法于一体,取多种中医外治法的优势,操作简单,安全可靠,无任何毒副作用,患儿及家长易于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