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构造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建筑构造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实践

郑森元

广东省城市建设高级技工学校

摘要:本文针对建筑构造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作出在课堂教学环节的改革实践,以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构造;问题;改革实践

引言

建筑构造课程不仅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综合性都很强的专业基础课,而且还是建筑类相关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主要研究建筑物的构造组成、构造形式、构造原理以及细部构造的相关做法。该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依据建筑物的使用功能、技术经济指标、建筑艺术等因素的要求,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建筑构造原理,选择基本的建筑构造方法,确定正确的建筑构造做法(满足实用、安全、经济、美观等要求),并为建筑设计提供依据和保证。但是,如何在课堂教学环节改变传统的讲授模式,活跃课堂气氛,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相对枯燥的内容生动化、形象化;如何在设计作业周环节转变思路,将设计内容渗入课堂教学,使设计质量获得较大提升;如何在考试与考核环节打破常规,优化考试、考核体系,减轻学生期末考试的备考压力,使过程化学习得到重视,一直是建筑构造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难题。基于此,为寻求教学方法的突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本文试从以下五个环节探索建筑构造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法。

一、建筑构造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过于陈旧

进入新世纪以来,建筑领域内的新材料、新技术不断更新,国家建筑行业内的规范与规程不断出台,而现有的教材内容已明显滞后,例如门窗章节中所涉及到的木窗,在当前工程建设中已很少使用,但在教材中被大篇幅的讲述,与实际偏离严重。又如楼板层章节中讲到的单向板、双向板的定义,单向板的特征为板的长边与短边之比大于2,双向板的特征为长边与短边之比小于等于2,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中单向板的特征为长边与短边之比大于或等于3,双向板的特征为长边与短边之比小于3。再如楼梯章节中所谈到住宅楼梯梯段部分踢面高与踏面宽的范围分别为150-180和250-300,与《江苏省住宅设计标准》(DGJ32/J26-2006)上的150-175和260-300显然不符。如果还是按照教材讲授,不补充新材料、新技术的内容,就会使学生坐井观天,以致所掌握的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影响到学生建筑设计课程的学习。

2、在建筑学专业的教学体系中建筑构造课程

与建筑设计课程相脱节建筑构造课程中偏重于构造原理和大样详图的理论讲解,建筑设计课则侧重于培养学生建筑功能、空间、造型方面的能力,这样就人为地将建筑构造与建筑设计课程无情地割裂开来。实际上,建筑构造是在建筑初步设计的基础上进行的施工图设计,是方案的继续与深入,是建筑设计中技术含量较高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些学生在进行建筑设计课程设计时,到了第三次草图设计阶段,图上甚至连一根柱子都没画,搞不清柱、梁、板的关系。这就直接导致建筑设计脱离节点构造,设计细部难以实现,很难做到设计与构造的和谐统一。

3、建筑构造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只注重课堂教学,缺乏工程实践

一般的高等院校,学生建筑构造课程的学习,往往只注重课堂教学,教师只是按照教材章节的内容依次讲述,认为这些内容比较简单。而学生不了解建筑物的建造过程,他们对课程中的许多内容,往往闻所未闻,更谈不上见过,这就造成了教师口若悬河,学生不知所云的尴尬局面。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创造力不强,缺乏工程实践。

二、课堂教学环节的改革实践

1、利用网络资源,开展现代化教学

建筑构造与建筑艺术密不可分,建筑师不仅是工程师,也是艺术家。因此,在开课初期,可以向学生展示著名的建筑图片及相应建筑师的简介,让学生初步了解建筑设计的美感和设计感,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让学生全方位了解建筑师的岗位职责,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此外,也可跟随课堂进度,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增强对建筑设计的感性认识。比如,在讲授民用建筑剖面设计后,播放房屋改造的典型视频(如全能改造王),激发学生对空间利用的学习兴趣,同时加深学生对建筑构造的认知。

2、利用调研资源,开展案例教学

虽然建筑构造课程仅安排32个学时,但课程所覆盖的知识点特别多,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授课时,需要大量的图片、文字以及相关视频素材。网络上虽有丰富的现场施工视频资料,但往往与构造和施工部分的授课内容相关性不强,致使不能准确地表达课程重点。因此,为保证课程教学效果,实现素材的全面、真实及与课程的相关性,作者多次深入工地现场进行全过程跟踪调研,采集了不同结构类型低层、多层和高层建筑基础、主体结构等施工过程和节点构造做法的视频和照片,并将其与课程内容加以整合。如,在墙体砌筑、基础分类、地下室结构防水做法、变形缝构造、屋面泛水等章节,以现场案例的方式进行讲授。这样一方面带动了课堂气氛,另一方面也为期末工地认识实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利用实习基地,开展实训教学

依托校内在建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资源,开展建筑构造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建筑全过程跟踪实习),使学生将课本知识形象化、过程化、工程化,并对建筑材料、建筑各组成部分的构造及装饰与装修等有更深刻的认识。如,在讲解完墙体章节中涉及到的砌体墙材料及墙身加固措施的理论知识后,组织学生集中参观基地内样板展示区,并进行现场教学。参观完成后,要求学生对施工现场的砌筑工程进行旁站跟踪,并以实习报告的方式汇报跟踪内容。同时,借助结构试验大厅场地,要求学生按照实习指导书布置的内容,每四人一小组,进行砂浆的制备和部分墙体的砌筑工作。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操作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了专业理论与工程实践的有机结合,为建筑学知识体系中的建筑技术部分的学习提供实践基础。

4、开展互动式鼓励教学

建筑构造课程所涉及的概念较多,若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传统“注入式”教学方法,不仅对学生理解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不利,而且会使课堂教学毫无趣味,从而导致学生上课玩手机、说话,甚至逃课、厌学等不良现象的发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与学生的互动。比如,在讲授楼梯章节前,要求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收集不同类型楼梯的照片,教师运用汇总整理后的照片对楼梯及其组成进行讲授。该教学方法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讲授楼梯间设计后,可以宿舍为单位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指派1人为组长,利用所学设计步骤和方法制作楼梯模型,并利用PPT进行阐述。综合评分后,将优秀作品在课堂上展示。该教学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5、积极建设并不断完善Sakai(赛课)网络教学平台

开课前,首先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建立站点,让师生共享课程教学大纲和课程资源,使学生能够提前对该课程的学习任务有较全面的认识。开课后,随着课堂进度,将各章节作业、在线练习等动态共享,定期发布在线考试信息,定期回复学生在讨论区提出的问题,使师生享有一个不受时空限制、互动式、协同式的多元信息化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实现自主移动学习、个性化学习。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QQ或微信在线答疑,及时解决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这样,不但能够发挥教师在网络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更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三、结语

虽然笔者对《建筑构造》教学模式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但其实一门课程的教学是一个长期而艰巨且没有终点的课题,特别是工程类的科目一定会与时俱进,随着社会的进步,材料、技术、规范、教学工具及媒体的更新,都有可能给教学带来颠覆性的变革,所以建筑构造课程的教学改革也必将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教育没有捷径,改革创新没有终点,这两者结合在一起,更是高等教育专家需要一直探索和进取的领域。

参考文献:

[1]陈瑜.从建筑构造谈房屋建筑学课程的教学改革[J].中国西部科技,2008,7(33):99-100.

[2]赵敬辛,韩博.建筑构造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9,25(2):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