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诊断肝脏病变的临床特点及应用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8-18
/ 2

CT诊断肝脏病变的临床特点及应用价值

岳千钧

(广元市第三人民医院四川广元628001)

【摘要】目的:研究CT诊断在肝脏病变检查中的临床特征性表现及其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01至2016-06期间于我院接受检查并确诊存在肝脏病变的60例患者进行CT检查,总结通过CT诊断在肝脏病变检查中的临床特征性表现及其应用价值。结果:肝癌患者多为单发病灶,病灶呈圆形、类圆形低密度分布,边缘不清晰,有结节。肝血管瘤患者多为单发圆形、椭圆形病灶,低密度均匀分布。动态增强扫描病灶从边缘开始呈斑片状或结节分布,并逐渐向中心延伸。肝脓肿患者多为单发圆形、椭圆形病灶,边缘不清晰,低密度不均匀分布,可见小气泡或液气平面,增强扫描显示病灶周围有明显的环状影像带,且呈不同程度强化。肝囊肿患者均为单发圆形、椭圆形病灶,边缘清晰,均匀低密度分布,无明显钙化灶与对比增强灶。肝包虫患者均为圆形、椭圆形单发病灶,呈病灶,边缘清晰,均匀低密度分布,常伴有明显钙化灶,CT扫描显示肝包虫患者有包虫囊有内囊、外囊分离情况。结论:经过CT扫描均能准确定位患者肝脏病变位置,清晰显示病灶形态、病变面积等情况,对于临床肝脏系统疾病的诊断、鉴别以及指导临床医师对患者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肝脏病变;CT诊断;临床特点;价值

【中图分类号】R44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4-0121-02

临床肝脏系统病变种类繁多,常见肝脓肿、肝硬化、脂肪肝、肝癌、肝脏血管瘤等,临床多通过螺旋CT扫描进行检查,不同肝脏病变具有不同的CT征象特点,可以明确病变部位特征,对临床肝脏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1]。本文为研究CT诊断在肝脏病变检查中的临床特征性表现及其应用价值,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期间于我院接受检查并确诊存在肝脏病变的6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期间于我院接受检查并确诊存在肝脏病变的6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男33例,女27例,年龄在44岁~67岁之间,平均(52.44±5.37)岁,经临床检查确诊其中18例患者为肝癌,15例患者为肝血管瘤,14例患者为肝脓肿,10例患者为肝囊肿,3例为肝包虫。

1.2方法

利用GE公司CT扫描仪对患者进行检查,检查前患者禁食12h,检擦前30min口服600ml浓度2%的泛影葡胺[2],设置扫描层厚为10mm,60例患者均取仰卧位接受CT平扫与增强扫描,扫描结束将影像传至后台计算机系统进行分析处理,由资深医师对患者病灶部位、病变情况进行评估。

1.3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肝脏病灶位置、形态、边缘及其密度分布等各项情况,总结CT诊断中患者肝脏病变临床特征性表现。

1.4数据处理

利用SPSS18.0软件统计处理研究所得数据,计量资料通过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以(x-±s)表示,计数资料通过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使用n(%)表示,P<0.05时,具差异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肝癌患者CT扫描显示15例(83.33%)患者为单发病灶,3例(16.67%)患者为多发病灶,病变部位多呈圆形、类圆形,少数患者病变部位呈分叉不规则状,病灶生长缓慢,逐渐形成假包膜,在CT图像上呈现为明亮的带状分布。病灶呈低密度分布,边缘不清晰,有结节。增强扫描显示不规则强化,动脉期病灶呈现为门静脉供血肝实质强化,通过肝动脉供血的病灶CT征象呈现斑状或结节强化,且迅速增至最大CT值。

肝血管瘤患者CT扫描显示12例(80.00%)患者为单发病灶,3例(20.00%)患者为多发病灶,多呈圆形、椭圆形病灶,且低密度均匀分布。CT动态增强扫描发现病灶从边缘开始呈斑片状或结节分布,且密度高于肝实质,CT增强扫描显示静脉期增强灶相互融合并向病变中心迅速延伸,强化填满整个病灶,密度下降逐渐与周围正常实质基本相同。

肝脓肿患者CT扫描显示13例(92.86%)患者为单发病灶,1例(7.14%)患者为多发病灶,多呈圆形、椭圆形病灶,边缘不清晰,低密度不均匀分布,少数病灶表现为不规则形态。CT平扫患者病灶呈等密度分布,可见小气泡或液气平面,且其病灶中心为低密度分布,增强扫描显示病灶周围有明显的环状影像带,且呈不同程度强化。

肝囊肿患者CT扫描显示均为单发病灶,呈圆形、椭圆形病灶,边缘清晰,均匀低密度分布,无明显钙化灶,对比增强扫描后发现患者无对比增强灶,病灶边缘清晰。

肝包虫患者CT扫描显示均为单发病灶,呈圆形、椭圆形病灶,边缘清晰,均匀低密度分布,常伴有明显钙化灶,CT扫描显示肝包虫患者有包虫囊有内囊、外囊分离情况,2例患者显示有清晰的双重边缘,内外囊部分分离,1例患者显示囊肿萎缩塌陷漂浮于囊液中,形成花簇状。

3.讨论

临床肝脏病变一般可大致分为实质性占位性病变与囊性占位性病变,实质性占位性病变一般包括肝癌、肝血管瘤等疾病,其中临床有研究已经证实肝血管瘤是临床肝脏实质性占位病变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种肿瘤,发病率可达20.0%左右[3-4]。肝脏囊性占位病变一般包括肝脓肿、肝囊肿、肝包虫等疾病。临床CT扫描技术主要通过平扫、增强扫描等动态扫描形式,快速定位采集患者肝脏信息,通过三维重建,形成精准的立体图像,显示患者肝脏病变部位、形态、面积大小以及与周围脏器组织关系等情况,可以清晰地显示患者病变部位形态结构,帮助临床医生了解掌握患者肝脏解剖结构与其他周围脏器组织的空间关系,为临床肝脏系统疾病的诊断提供重要的影像学数据依据[5]。

本文研究调查发现,经过CT扫描发现,肝癌患者多为单发病灶,病灶呈圆形、类圆形低密度分布,边缘不清晰,有结节。肝血管瘤患者多为单发圆形、椭圆形病灶,低密度均匀分布。动态增强扫描病灶从边缘开始呈斑片状或结节分布,并逐渐向中心延伸。肝脓肿患者多为单发圆形、椭圆形病灶,边缘不清晰,低密度不均匀分布,可见小气泡或液气平面,增强扫描显示病灶周围有明显的环状影像带,且呈不同程度强化。肝囊肿患者均为单发圆形、椭圆形病灶,边缘清晰,均匀低密度分布,无明显钙化灶与对比增强灶。肝包虫患者均为圆形、椭圆形单发病灶,呈病灶,边缘清晰,均匀低密度分布,常伴有明显钙化灶,CT扫描显示肝包虫患者有包虫囊有内囊、外囊分离情况。与卢华飞在肝脏病变中应用CT检查结论基本一致[6]。由此可见,经过CT扫描均能准确定位患者肝脏病变位置,可以清晰显示患者病灶形态、病变面积等情况,对于临床肝脏系统疾病的诊断、鉴别以及指导临床医师对患者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肖兴丽.螺旋CT诊断肝脏病变的临床价值分析[J].医药前沿,2015,(7):123-124.

[2]郭小超,胡晓煜,王霄英等.延迟期CT动态增强扫描对肝脏占位病变的术前评估价值[J].放射学实践,2013,28(3):298-302.

[3]冯加和.CT增强延迟扫描对肝脏病变的诊断研究[J].当代医学,2012,18(18):94.

[4]杨靖,买合苏提·买合木提.增强CT与Gd-EOB-DTPA增强MRI对体检发现的肝脏病变特征对比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4,(23):102-104.

[5]刘伟.超声造影与增强CT扫描在诊断肝脏占位性病变的临床价值比较[J].中国CT和MRI杂志,2015,(11):56-58.

[6]卢华飞.螺旋CT对肝脏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8):14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