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游戏对幼儿多元智能发展的影响及实施策略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0-20
/ 1

体育游戏对幼儿多元智能发展的影响及实施策略分析

李昊琼

河南省幼儿师范学校河南郑州450001

摘要:幼儿时期最为重要的活动方式便是游戏,尤其是体育游戏,其有助于幼儿汲取更多的生活实践经验,因此一直以来,幼儿园都将体育游戏视为一切教育活动布置拓展的基础性指导媒介,希望借此令幼儿智能结构得以多元化拓展,为今后升学和独立生活技能施展等,做足准备工作。

关键词:体育游戏幼儿群体实施策略

所谓体育游戏,实质上就是通过身体运动,令个体身体得到合理化发育基础上,促进智力的全方位开发,为今后有关人群优质化思想品德和美丽感知能力培养提供保障的行为流程。需要加以强调的是,体育游戏对于幼儿群体身心健全、团队协作意识培养、交往和认知技能延展,以及个性合理化发展等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说,主动构建起健全样式的幼儿教育规范体系,强化体育游戏组织和引导力度,促进幼儿智能全方位发展,显得尤为紧要。

一、多元化智能的基础性内涵和构成机理

1.多元化智能的内涵。所谓多元智能,可以说是一类人员为了解决某类现实问题而创造一类专用器具所必须用到的技能,对于人类系统化认知、适应和改造世界,有极为关键的指导性作用。开发幼儿多元智能,目的是尊重幼儿间差异,促使每个幼儿在自己原有水平上得到长足发展。

2.多元化智能的构成机理。多元化智能主要包括语言、数学逻辑、视觉空间、身体运动、音乐表现、人际关系协调、自我认知等不同类型。每一种智能发展都有一定的年龄关键期。

(1)语言智能。就是要求有关主体可以凭借已学语言规则,进行内心想法清晰化表达、文化合理化书写,避免和其余人员交流环节中产生任何突兀状况。对幼儿来说,幼儿口头语言发育的关键期是2-3岁,书面语言发育的决定阶段则在4-5岁。

(2)数学逻辑分析智能。就是要求人们透过演算和量化处理等途径,推理相关结果。数学逻辑分析智能除了包含加减乘除的计算能力外,还包含逻辑和推理、模式、可能性和科学的分析。3-4岁对数字感到有趣的幼儿喜欢数任何看上去能数的东西,喜欢收集,比较事物的差异,5岁时就发展到进行简单的运算。

(3)视觉空间智能。就是要求主体可以精准化识别不同类型的空间图像以及方位。

(4)身体运动智能。主体自由操控身边事物和肢体协调动作的技能。

(5)音乐感知智能。即对不同类型音色、音调有着敏锐的感觉,同时可以相关节奏生动化演绎的实力技巧。

(6)人际关系处理智能。就是说能够快速调查认证周边人员的身心发展特征、兴趣嗜好等,并且保证和他们能够长时间正常交流与和睦相处。

(7)自我认知职能。即个体对自身优缺点的客观审视和改进,以及自我约束的能力。

二、体育游戏对于我国幼儿多元智能发展的具体影响

1.促进幼儿身体机能的正常发育。体育游戏是幼儿园健康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结构单元,其核心存在意义,便是在激活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主动性基础上,强化他们的体魄并锻炼出他们适应外部各类环境的能力。

2.培养学生开朗的性格和优质化品质。体育游戏作为幼儿教育的主流途径,包含比赛、模仿、球类等不同模式,在如此多元的内容作用下,使得幼儿的注意力、记忆力、语言、思维能力等不断予以健全完善;再就是兼具趣味和多样性的体育游戏,可以激发幼儿群体参与游戏和学习活动的积极性,避免他们因为过度放松懈怠,而失去自我进步的绝佳机会。

三、如何科学应用体育游戏促进幼儿群体身心健全化发展的措施

1.设置明确且可轻易调试的游戏活动目标。组织幼儿群体参与体育游戏活动的核心动机,便是推动他们身心规范化发展进程。因此,在后期幼儿体育游戏组织过程中,要结合不同幼儿个体的身体机能和他们的思维创新能效,实时性革新调试既有游戏组织又有教育指标,进一步确保当下规划开展的各类体育游戏活动,都是迎合幼儿实际发展需求的。

2.完善体育游戏活动的具体内容和组织形式。因为活泼好动、模仿周边人事物等是幼儿群体的天性,因此如若教师长期沿用一些传统乏味的游戏形式,将难以激发该类群体参与的积极主动性。因此,在日后规划布置有关体育游戏活动期间,教师有必要预先调查认证幼儿群体的身心发展特征,同时注意规划设计出不同类型的游戏项目,使得幼儿身体锻炼和心理完善需求得到同步满足,进一步开发出更为宽阔的想象和发展空间。

另一方面,要做好体育游戏活动组织的反馈工作。体育游戏活动组织环节中,需要注意全方位调动幼儿群体的主观能动性和思维创新技能,同时给予个体较为客观性的评价和正面性激励。

参考文献

[1]林小环幼儿园体育游戏的设计与组织实施[J].学前教育研究,2011,11,(05):144-153。

[2]刘光红游戏教育在幼儿教学活动中的创新对策[J].成功(教育),2011,28,(03):152-167。

[3]曾亚萍幼儿体育游戏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策略[J].教育革新,2013,16,(07):147-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