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病房实施全程无陪护过程中的护理体会

/ 1

精神科病房实施全程无陪护过程中的护理体会

翟黎明1张敏2陈敏捷3

翟黎明1张敏2陈敏捷3(通讯作者)(1,2湖北省十堰市红十字医院精神卫生诊疗中心442000)(3湖北省十堰市红十字医院业务部442000)

为进一步提高我院临床护理质量,促进护理工作贴近病人、贴近临床、贴近社会,我院于2010年提出将精神科作为全程无陪护试点病房,开展优质服务。现活动开展已有1年多了,已切实为病人家属减轻了负担,获得了病人及家属的好评。现将在精神科病房实施全程无陪护过程中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影响全程无陪护护理工作实施的因素

1.1精神病人自身疾病的影响

精神病人不同于其他科室的病人,他们的认识、情感、意志、动作行为等心理活动均可出现持久的明显的异常,在病态心理支配下,可出现自杀或攻击、伤害他人的动作行为,有程度不等的自知力缺陷,甚至有的患者认为自己的心理和行为是正常的,拒绝治疗等。这些都增加了无陪护护理的难度。

1.2封闭式管理制度的影响

由于精神科患者疾病的自身特点,我科采取封闭式管理。但在封闭式管理模式下,如果医务人员不能和家属进行主动有效的沟通,如患者家属对患者在院治疗生活情况了解较少,出于关心患者的原因,容易诱发不必要的纠纷。

1.3保护性约束制度的影响

对于出现自杀或攻击、伤害他人的动作行为的精神病病人采取有效保护性约束,是十分必要的。但在无陪护情况下,如果患者出现身体伤害,患者家属容易对实施约束必要性产生疑虑,而诱发纠纷。

1.4严格的物品检查和统一保管制度的影响

由于精神病病人发病期无自控力或自控能力差,为避免伤害事件发生,因此我科一直坚持新入院患者的物品检查和统一保管制度,对家属及病人带进病房的物品一律需严格检查。食品通常统一管理,专人看护下发放。许多病人及家属对此容易产生误解,而诱发纠纷。

1.5缺少家人关爱和社会理解的影响

精神病病人,由于病程周期一般都很长,容易与家庭和社会产生隔阂,而缺少家人关爱和社会理解。在无陪护状态下,虽有医务人员照料,仍代替不了亲情和社会的理解。且有陪护病房健康教育效果优于非陪护病房的报道¹。

2、保障全程无陪护护理工作实施的因素

2.1院领导和护理部的高度重视

医院对住院病房进行了改造,购买多种娱乐设施,提供高质量的住院环境。从2010年二月开始护理部就制定了实施方案,进行了系统的培训。还分批派医生和护士外出进修学习,为精神科病房顺利实施全程无陪护护理工作做了充足的准备。

2.2反复耐心与患者家属沟通

无陪护病房并不是禁止家属陪护,而是让患者不再需要家属陪护。我们通过对病人家属反复耐心宣讲精神科无陪护病房的各项规章制度的重要性,以及开展这项活动的意义,寻求病人家属的理解与支持。并定期请病人家属进病房监督我们的工作,并给我们的工作流程及服务细节提意见,不断提高我们的服务质量。

2.3细化工作流程,加强健康教育

通过细化工作流程,进一步明确分工,为患者提供无缝隙的整体化护理服务。通过实施系统的健康教育,鼓励、训练康复期病人,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在病房内组织病人开展活动,坚持每天早晨带领全病房的病人做广播体操,组织病人进行打乒乓球,打牌,唱歌等集体活动,给患者营造温馨的家的感觉。提高康复期病人生活质量,降低复发率,从而提高家属对医护质量满意度。

2.4实施人性化护理

精神病患者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更需要人们的关怀和理解,人性化护理工作已成为促进精神病患者康复的一种重要治疗手段。我们通过定期对患者及家属进行亲情教育,使患者主动与亲属交流,增强亲情交流;通过组织患者参加集体活动,教会患者如何应对不良刺激,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为患者重返社会树立信心;通过满足患者尊重与自尊的需要,每月召开工休座谈会,认真听取患者意见,满足患者合理化要求,让患者切身体会到医护人员对其如亲人般的关爱,尽可能弥补封闭病房可能给患者造成的亲情和社会理解的缺失。

3、实施效果

通过全程无陪护护理工作的实施,降低了精神科患者的陪护率,为患者家属减轻了负担。由于细化了工作流程,增强了护士的责任感,使护士能更加细致、全面地掌握患者的病情,不仅保障了患者的医疗安全,也使医护合作更加紧密。通过人性化服务的实施,使患者和家属更加信任和依赖护士,护士对病人更加用心,护患建立更加融洽和谐的关系。总之通过开展无陪护护理服务以来,我科无一起投诉,共收到表扬信30余封,锦旗18面。

4、体会

无论何种护理活动始终是以病人为中心,以为病人提供各种护理服务,帮助病人恢复生理、心理健康,提高病人生活质量为目地的一系列行为。但无陪护护理不仅从患者方面提出护理要求,更从患者家属方面对护理提出要求。面对日趋复杂的医患关系,无陪护护理不仅用细化的工作流程和人性化的护理,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更用耐心细致的沟通解除了患者家属的疑虑。无陪护护理无疑是一座构筑和谐护患、护患家属关系的桥梁。

参考文献

[1]李珊珊,邓屏,石光,黎燕,秦子君.精神科陪护与非陪护病房健康教育效果评价,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