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孟子的消极伦理思想及其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0-20
/ 2

浅析孟子的消极伦理思想及其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苏茗

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210000

摘要:消极伦理是伦理学探讨的一个话题,孟子作为儒家伦理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伦理思想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本文选取独特的视角,从“重义轻利”、“反求诸己”等方面着手,挖掘孟子的消极伦理思想,进而探讨它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孟子消极伦理思想政治

儒家伦理思想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思想,虽奠基于孔子,但它在战国时代曾受到了墨、道、法等各家的冲击,上承孔子思想的孟子利用他的理论争鸣,使孔子开创的儒学传统得到了延续,进一步维护了其显学的地位,孟子几乎成为了儒家文化的一种象征,世人也都称其为“亚圣”。

2012年爱尔兰科克大学教授汉斯-格奥尔格·梅勒(Hans-GeorgMoeller)在《儒家“消极伦理”不适用于全球化的世界吗?》一文中表示,中国的伦理趋向于“消极伦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在提及“消极”一词时,总会习惯性地反射出一种悲观情绪。而对于“消极伦理”这一概念,斯坦福大学教授霍华德(RonaldA.Howard)曾经对其进行过解释,他说消极伦理是各种禁令,主要表现为你不应该做什么。台湾交通大学前校长盛庆琜也表示过,消极伦理即为制约,他还针对梅勒的观点表示,并不是只有中国有消极伦理,西方也有,在提倡伦理时,积极伦理和消极伦理我们都要顾及。像梅勒、盛庆琜等教授,他们并没有表明消极伦理是一种不好的伦理,实际上消极伦理是一种特殊的伦理,它与积极伦理相对应,构成了伦理的不同表现形态。积极伦理与消极伦理所不同的是,它更加具有外在的表现力,人们应该做的和努力做的事情常常显而易见地表现出来,它需要人们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消极伦理更具有隐秘性。

孟子的伦理思想包含很多方面,比如性善论、良心说、仁政思想等等,都有着很浓厚的哲学韵味,而他的消极伦理思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一、从孟子的“重义轻利”看其消极伦理思想

很多学者强调消极伦理是一种不应为,是各种禁令,通俗一点来说,其实它主要表现在人们对于自我的一种约束和要求,而孟子则用“义”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从而调节自身与他人、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在《孟子》中,“义”出现了有108次,孟子对于义的偏爱可以很好地说明他的消极伦理思想。

“仁义”可以说是孟子思想中最为核心的概念,孟子曾将仁义并举,比如“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矣。”(《孟子·梁惠王上》)。虽说孟子不断继承孔子“仁”的思想,但对于“义”、“利”的看法,则极为重视,孔子成“仁”,孟子贵“义”,孟子的一句“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被人们所熟知,凸显了他“重义轻利”的观点。再比如“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孟子·告子上》),“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孟子·离娄上》)在孟子看来,“仁”就犹如安逸舒适的宅院一样,源于人的本性,而“义”就犹如人生的一条正路,是人们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他通过生动的比喻,来展现出“仁”和“义”的重要性。

孟子曾说,“恻隐之心,仁之端;羞恶之心,义之端。”(《孟子·公孙丑上》)他把“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他认为,“义”主要来源于人们的羞恶之心,因为对某事感到羞恶时而不为,反之则为之。正是因为主体通过对负面的认知,了解到什么不应做,才能更好地进行自我约束,从而形成应有的道德准则。此外,孟子还说,“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孟子·尽心下》)很显然,这也进一步表明,“义”是对人们的羞恶不为加以强化,是关于人们道德行为的评价。

二、从孟子的“反求诸己”看其消极伦理思想

“反求诸己”也是孟子哲学思想中的一个主要观点,它是自我修养的内在表现,是主体遇到问题而进行自我反思的能力,这一观点从侧面可以反映孟子的消极伦理思想。比如孟子说的“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孟子·公孙丑上》)孟子用射箭打比方,如果射箭未中,不会去责备那些比自己厉害的人,而是从自身找问题,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改正缺点,他强调了道德修养中的个人责任。孟子还提出,“爱人不仁,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他强化了主体的道德自律意识,只有对自身不足的认知,才可以明确不应为,从而对自我修养进行改善。

孟子对于如何进行“反求诸己”,在强调个人道德品质形成的时候,从“人性”的角度出发,他认为人不同于动物的本质在于人性,他提出“人性本善”,认为人生来就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心,只不过由于后天环境中的种种利益的诱惑,使人失去善心。在完善自我道德修养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存心养性”,发扬仁义礼智的四端之心,要“清心寡欲”,不过分追求外在利益,要“至大至刚”、“配义与道”,培养“浩然之气”,要“求放心”,追求原先迷失的本心。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成,乐莫大焉。”(《孟子·尽心上》)世间万物都为我所具备,一切完全为我所有,如果内省自求,诚实无欺,就是最大的快乐了。虽然有一定的主观唯心主义,但同时也突出了孟子对于主体认识的自觉性。

三、孟子消极伦理思想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必然离不开自我道德修养的不断完善。消极伦理强调更多的是不应为,是禁止行为,是对某些不好行为的放弃,人们没有必要浪费过多的精力就可以清楚地知道一些道德规范。在对孟子的消极伦理思想不断探究的过程中,可以发现他的“重义轻利”、“反求诸己”、“存心养性”等思想无疑给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可以从这些方面进一步地巩固和加强。

1.强调学生的羞耻心,树立他们正确的义利观。

孟子强调“羞恶之心”,学生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可以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有更好的指向标。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导学生知羞耻、明荣辱,懂得一些道德准则,以防止他们发生不必要的错误。

2.重视学生的人性教育,培养他们与社会、自然的和谐相处。

孟子重视人性,他认为人人均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人物,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的不善多是受后天环境的影响,因此,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形成一些约束机制,阻止学生滋生一些不善即恶的行为,发现他们优秀的部分,对他们不好的作为进行开导和教育,促使他们在与社会、自然的相处过程中更加的和谐。

3.引导学生的自省自悟,提升他们的道德素养。

孟子提倡“反求诸己”,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进行自我反思、自我实践,对他们的不足可以给予正面指导,同时,学生的自我认知对于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而言之,孟子的消极伦理思想,虽说不像积极伦理那样明显,但也有其可借鉴之处。对于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必须从其本质出发,要让学生了解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要让学生有一颗向善的心,让学生有自省自得的能力,通过对学生的观察和了解,并对其进行指导和教育。

参考文献

[1]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

[2]王战戈论儒家“和为贵”思想的现代意蕴及其价值[J].齐鲁学刊,2015,(5):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