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足球,精彩童年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7-17
/ 1

快乐足球,精彩童年

周丹晓

——园本课程顶层设计

◆周丹晓浙江省温岭市城南镇中心幼儿园317500

摘要:园本课程指导依据为相关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设计背景为幼儿园现实的环境和条件,设计的出发点为满足幼儿的现实需要。为了在幼儿园教育中指导幼儿形成良好的个性,让幼儿在符合他们成长需要的有趣的空间中体会童趣、尽情挥洒自己最真实的一面,本园结合实际开展快乐足球的园本课程,取得的效果理想。本文结合实际具体阐述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框架、实施途径、活动评价,以供参考。

关键词:快乐足球精彩童年

《纲要》中指出:“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过程。教师要根据本纲要,从本地、本园的条件出发,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并灵活地执行。”由此可以看出,《纲要》明确要求幼儿园需要在掌握本园特点和幼儿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构建合适的园本课程。经过不断探索,本园结合实际开展快乐足球的园本课程,下面将具体情况介绍如下。

一、幼儿足球运动的特殊性

一个人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不在于智力,而在于他对成功的信心,以及在此基础上潜能的发挥。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幼儿的心理是非常脆弱的,幼儿经常在活动中表现出“畏惧挫折”的现象:因自己表现不佳而惧怕尝试新任务,不愿与同伴交往等。因而,他们也常常会产生否定“自我”的倾向,从而表现得消极、被动、胆小。我园的特色是快乐足球,但是由于足球活动本身具有特殊性,使得在足球活动中所表现的困难也具有特殊性,一遇到动作难做的,幼儿就会退缩。

作为一个集体项目,足球运动的开展利于严密的集体观念、组织性、纪律性的培养。此外,足球运动的开展不只要求幼儿具有充足的体力,还需要幼儿敢于尝试。为了将足球活动纳入幼儿教育课程当中实现整体、系统、深入的研究,找到一种最佳的方式让幼儿的身心健康在足球活动中得以提高,本园对适合幼儿园开展的足球教育内容进行了大量的筛选,旨在让幼儿在足球活动中享受足球给其带来的快乐、激情……让幼儿在足球活动中更加自信阳光。

二、幼儿足球运动的科学性

1.幼儿足球运动应符合孩子身体发育特点。幼儿骨、关节和肌肉都非常稚嫩,使得骨承受压力和肌肉拉力的功能比成人差,可塑性强,在身体姿势长期处于不良情况下易变形。幼儿的足球运动,不可为急于收到“效果”而过度激烈,更不能一律化,而是应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各年龄段的幼儿体力能力、智力,由轻度而容易做的活动开始,逐渐进展。

2.掌握幼儿个体差异,科学地进行足球运动。幼儿来自各个不同的家庭,其遗传因子各异。就是同一年龄组的幼儿体质、个性、能力也不尽相同。因此,足球活动也要合理安排。活动时,可以让体弱幼儿组成一组,适当减少其活动量,煅炼进度要慢一些,时间也要短些。

三、幼儿足球运动的前瞻性

1.让幼儿自由参与、自由学习足球技能,让幼儿有参与感。作为一项集竞技、健身、娱乐为一体的运动项目,足球所具有的内涵十分丰富,且感染力极强,利于发展幼儿的灵活性、协调性和平衡力。在足球活动中,给予幼儿释放天性的机会,通过多种玩法的应用,让幼儿可以在自由的空间中自由学习足球技能,让幼儿感受足球给其带来的快感,使其今后勇于尝试足球运动。

2.让幼儿在精彩十足的足球活动中形成团结协作的精神。足球运动是一项集体竞赛项目,且对抗性很强,要求参与的队员要具有强烈的整体参战的意识。在竞技性十足的足球运动中,或多或少会存在一些潜在的危险,不过在这样的集体项目中,幼儿可以从其他小伙伴身上受到启迪,积累运动经验,使危险事件发生几率大大减少,促使他们学会对自己的运动方式与社会行为进行调整。

3.让幼儿在足球活动中充分享受足球给其带来的快乐和信心。想方设法增加足球活动的趣味性,让幼儿在富有趣味性的足球活动中学习和成长,在促进他们健康体魄形成的同时,让幼儿在足球活动中充分享受足球给其带来的快乐,为幼儿的童年增加新的活力和自信心。

四、活动评价

1.观察、记录幼儿足球活动开展的时间、教学方法和开展进度等情况,并进行相关分析和比较,分析依据为在现场所获取的信息。活动开展后,监测幼儿的心率变化,确保幼儿的运动量可以在幼儿可以承受的负荷之内。

2.为了对所取得的效果进行立即评价,了解经足球活动课程的开展,幼儿是否增加了对足球活动的正确知识,是否产生了良好的态度和行为,可以采用自评、师评和互评的方式实现影响评价。

3.为了对足球活动开展的终极效果进行评价,了解经足球活动的开展,幼儿的身体素质是否得到有效的提高,幼儿的身体是否正常发育,每学期分别进行两次评价,需要采用量化评定的方式对幼儿足球活动能力进行分析和评价。

参考文献

[1]成伟兰幼儿园如何开展足球游戏活动[J].新课程学习(中),2014,(02),242。

[2]蓝惠明浅谈幼儿园开展足球游戏活动的价值[J].新课程(小学),2014,(09),349-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