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城市与城市规划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宜居城市与城市规划分析

罗忠喜

博罗县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516100

摘要:我国从2005年提出“宜居城市”概念以来,在规划实践中存在理论不清、特色不明的问题,很多城市沉于宏伟计划之中,塑造出一个个光怪陆离“千城一面”的城市,因此本文结合博罗县宜居城市规划建设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宜居城市;城市规划

1引言

宜居城市是后工业化时代的产物[1]。1996年联合国第二次人居大会上首次提出城市宜居的概念,2005年我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上提出把创建宜居城市作为城市规划重心的要求,从此宜居城市在我国广为人知,也成为各城市竞相追逐的目标。宜居城市,顾名思义就是指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即在空间环境、人文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清洁高效生产环境方面具有优越条件的城市。然而,各个城市的历史、地域、人文、经济、自然等条件千差万别,笼统地谈论宜居城市难免就陷入“大而全”、缺乏个性和特色的“千城一面”窠臼之中[2]。其实,宜居城市本应是千姿百态、多种多样的,如果按照一个“套路”去定制,南北不分,东西不详,千篇一律,让人感觉是“强迫症”在作祟,因此本文结合博罗县宜居城市建设实践,探讨了特色宜居城市建设与城市规划的联系。

2博罗县宜居城市建设背景

2.1人文优越,生态良好

博罗县位于广东省中部,珠三角东北缘,东江中下游北岸,东靠河源万绿湖风景区,南接惠州市惠城区,西临广州增城区新塘镇,北邻龙门县,是深莞惠经济圈的重要节点。国土面积2858km2,常住人口120万人,人口密度约420人/km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604人/km2,表明土地资源相对丰富。济广高速、博深高速在此交汇,205国道、324国道穿过县域,京九、广梅汕铁路经停,交通十分便利。境内有道教十大名山、“岭南第一山”之称的罗浮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以及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旅游胜地。而且博罗还是立县超过2200年的名县,是道教文化、中草药文化传承之地,客家文化、南粤文化、宗教文化、红色革命文化交融之所,文化底蕴深厚。全县大小河流29条,水库467座,年均降水量1850mm,水资源极为丰富。2016年森林覆盖率55.55%,生态良好。

2.2社会发展,机遇逢时

改革开放以来,博罗县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目前已由传统农业县转变为新兴工业县,成为惠州的重要增长极。2016年生产总值613.62亿元,增长率为11.9%,三次产业比重为8.4:55.3:36.3,城镇化率46.3%,人均产值5.7万元。现代农业已现雏形,工业持续增长,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城乡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建立。目前,博罗县也存在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而且省内经济增速放缓也影响博罗发展潜力,但总体而言机遇大于挑战,在辐射泛珠三角休闲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方面发展势头良好,珠三角核心区产业转移集聚升级使博罗成为电子信息、高端制造业重要接纳地。

3博罗县建设宜居城市的对策分析

3.1规划引领,科学发展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上,并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融合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也提出了建设“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明传承”的城镇化。过去,不少城市发展迅速,但因发展不协调,经济上去了,环境变差了,而且城乡之间发展不均衡,社会矛盾突出,就是缺乏科学发展规划所致。博罗县非常重视规划工作,广东省产业发展研究院、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等专家们亲临博罗指导规划工作,出台了《博罗县发展建设规划(2012-2030)》,对博罗县中远期经济社会、产业发展、城乡统筹等重大发展战略指明了方向,为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宜休闲的岭南城市愿景描绘了蓝图。规划中提出博罗县要全面推进“南承北连,西聚东拓,差异发展,绿色崛起”的区域发展战略。“南承北连”是承接绿色产业带由南向北延伸。“西聚东拓”是促进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差异发展”是发挥自身优势,形成与珠三角城市群差异化发展。“绿色崛起”是要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绿色博罗”。

3.2产城联动,和谐家园

城镇化发展应该是产业化与城镇化联动的发展,这样才能创建宜居、宜业的良好环境。过去城镇化发展的思路是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发展[3],宜业而不宜居,现在就是要扭转这种思路,宜业也要宜居。当然,如果不发展经济,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跟不上,就会既不宜业也不宜居了。为此,博罗县发展规划中提出创建现代产业体系与新型城镇体系并举的发展策略。博罗要构建的现代产业体系是指现代服务业、高级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博罗服务业东部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中部以旅游、养生为主,到2030年现代服务业要占服务业比重55%。工业重点发展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高端制造业及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农业发展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原则,优化产业结构,建设辐射港澳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博罗的新型城镇体系以“扩容”、“提质”、“集聚”战略引领。“扩容”是依托县城紧靠惠州市惠城区的区位优势,通过“东接西扩,北优南拓”适度扩大城区规模,辐射带动周边各镇发展。“提质”是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培育特色功能,塑造特色风貌,提升城市空间品质,优化人居环境。“集聚”是按照严守底线、调整结构、深化改革的路线,引导产业进园、住宅进社区的集聚发展,提高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化程度。

3.3基础设施,低碳高效

基础设施是保障城市高效、稳健运行的基础,也是宜居城市建设的重要抓手。博罗县秉持集约高效、绿色低碳的原则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交通网络以“公交优先”的理念,构建全县“15、30、60”生活圈,即各镇15分钟上高速,县城到各镇30分钟可达,镇与镇之间60分钟可达,其措施包括推进城市快速轨道网络、发展公交系统、建设多层级绿道网、升级县城干道网络、完善水上交通等。另外,还要加强供水、污水处理、清洁能源、通信、垃圾处理等设施建设,完善城市保障功能。

3.4特色营造,岭南风范

博罗县着力培育“一核、二带、三区、四园”的空间格局。“一核”即依托县城紧靠惠阳区的区位优势,将龙溪纳入县城统一规划,通过罗阳、龙溪集聚发展,辐射带动全县发展。“二带”即依托罗浮山脉和东江水脉发展绿色产业带和高端工业带。“三区”是指博罗县从国土空间上打造集聚提升区、重点发展区和生态发展区。“四园”是指罗阳现代物流园、鸿达科技园、石湾汽车产业园和罗浮山现代农业示范园。围绕罗浮山道教文化和生态优势,实现博罗绿色崛起,打造具有岭南风范的宜居城市。

4结语

宜居城市建设最重要的是要明确城市定位,找准城市发展方向,就像博罗县就确立了“南承北连,西聚东拓,差异发展,绿色崛起”的发展战略。在明晰城市定位以后,就要探寻本土化因子,落实城市建设的抓手,博罗以罗浮山的道教文化和生态优势有别于周边区域的鲜明特色,所以成为践行幸福博罗、和谐家园的重要抓手。

参考文献:

[1]刘欣怡.从城市规划角度谈宜居城市——以西安市为例[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5):30-33,40.

[2]林柯余,袁奇峰.环境营建视角下的宜居城市行动探索——以广东省云浮市宜居城市建设为例[J].国际城市规划,2011,26(6):95-101.

[3]广东省产业发展研究院课题组.促进广东城镇化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机制和政策研究——以博罗县城镇化发展为例[J].经济研究参考,2013(38):5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