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创新思维训练,改进中职电子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8-18
/ 2

运用创新思维训练,改进中职电子教学

侯云玲

侯云玲宝鸡技师学院721000

摘要:创新是事物发展的灵魂。有了创新,当代科学技术才能日新月异地发展,知识经济也初见端倪。企业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具有高技术含量的职业岗位,同时,对这些岗位劳动者的创新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中职院校的教学必须适应上述变化和新的要求,在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更要把学生的创新能力放在同样重要的地位,这是当今社会对中职教育所提出的迫切要求。

关键词:创新教育电子技术教学效果

一、创新思想教育必须贯穿教学始终

几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教师在创新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要以适当的角色进行教学。颠覆传统,教师要变知识传授者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组织者,就是说教师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要结合社会生活对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的影响,根据社会对课程内容变革的要求改革传统课程内容,以一系列新的知识、技能、技巧为基础改组课程,改革课程教学的组织形式。引导者,是说教师首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引者、导向者,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以使学生自觉地学习。

2.注重课堂气氛,因为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摇篮。比如,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谈谈有关他们的就业问题,这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最为关心也最为现实的问题。在谈论过程中,可以针对他们怎样才能更好地谋得好的职位提出你的建议。举例说,可以建议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与爱好学到一技之长,要争取在校期间竭尽自己所能考取各种有用证书。通过课余时间的谈话,学生会认为你不仅仅是他们某一课程的老师,更是关心他们的朋友,你所教的知识他们会更认真学好,并能做到不懂敢问,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

3.要善于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条件。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综合处理后编制的教学课件,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使所讲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便于理解,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能有效减轻学生负担,激发学生学习本科目的兴趣,使乐学落到实处。

4.注重实践教学,动手动脑,充分发挥创新思维。通过理论课的学习,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感性认识。我们中职教育要培养的是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所以必须依靠实践教学。在教学时间安排上,我们要适度淡化专业理论教学时间,加强实践操作技能教学时间,需要进行不间断的贯穿课程始终的训练。实践教学体系要从目标到内容,体现出阶段性和层次性,要体现从感性认知到理性应用的逐步深化。上述实践教学过程,是对学生应用性和创新性的强化训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就业后上岗快,创新、应用技术意识强。

二、有意识地开展创新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对问题设置悬念,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如在学习“集成门电路”时,需要以分立元件门和三极管的知识作为基础。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各个分立元件的功能是什么?它的逻辑表达式如何表示?三极管工作于放大区的条件是什么?……这些问题能促使学生对已往知识的回忆,从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而且可以自然地过渡到新的知识上来,以便于教师在讲解时有侧重点,又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促使学生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进入创新思维状态。

2.举例说明有针对性的问题,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如对整流电路的研究方法包括二极管整流和晶闸管整流等。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元器件和单元电路采用不同的分析与整流方法,启发学生用实验的方法,验证用二极管和晶闸管时不同的整流效果,并画出相应的整流效果波形图,使学生对每种方法都可以熟练掌握。经过这样的发散性思维训练,使学生在遇到不同的问题时都能触类旁通。

3.训练学生思维的可逆性。如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与设计是可逆的过程,按照以往的教学方法,我们在课堂上是从分析已有的逻辑电路入手,进而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要求设计出符合要求的电路。学生对电路的分析掌握较快,而进行电路的设计比较困难。可以利用思维的可逆性,帮助学生理解。

4.多加练习,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教师在教学中要训练学生多方位观察、多角度思考,广泛联想,开拓新思路,产生新见解;要引导学生解题后进行反思和引申,积极求异,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可以通过一题多变,即在一道习题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不断改变习题条件,由浅入深,逐步深化,来培养学生思维迁移的灵活性;也可以通过一题多解,即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途径去寻求同一问题的答案,来培养学生思维过程的灵活性。

总之,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要设置在教学的方方面面。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用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作为教学的素材,使学生从中得到启发,是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主要途径。只要教师用心将创新教育进行到底,就很有希望收获丰硕的创新之果。我相信,通过努力,一定能把中职学生培养成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时代所需要的高技能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石传平主编时代特征与职业教育创新[M].2006。

[2]林崇德主编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M].2005。

[3]钱贵晴主编创新教育概论[M].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