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辟作文第二课堂,激活学生写作兴趣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4

开辟作文第二课堂,激活学生写作兴趣

陈少霞

陈少霞

(福安市第二中学福建福安355000)

【摘要】吕叔湘先生曾说过“10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国语,却是大多数不过关”,这样的现实在农村中学学生表现得尤为明显。由于社会接触面狭窄,农村学生见识浅,作文素材贫乏,学生缺乏作文兴趣,,利用积累厚积薄发解决学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难题;走进生活,运用身边的材料实现作文“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的特点;开辟作文的第二课堂引来金凤凰,巩固学生的兴趣。“引入源头活水、开辟第二课堂”极大地提高农村学生写作兴趣,为作文教学走出“山重水复”之困境,步入“柳暗花明”之胜境指引方向。

【关键词】学生作文;缺乏兴趣;厚积薄发;走进生活;第二课堂

Openupthesecondclassoftheessay,activatethestudents'interestinwriting

ChenShaoxia

【Abstract】Mr.LvShuxiangoncesaid,"10years,over2700lessonstolearnMandarin,butthemajority,butoff,thisrealityparticularlyinruralmiddleschoolstudents.Narrowsocialcontacts,ruralstudentsinsightshallowpaucityofwritingmaterial,studentslackwritinginterest,andtheuseofaccumulatedHoujibaofasolvestudents'cleveresthousewifecannotcookamealwithoutrice"ofproblems;intothelifeandusearoundthematerialtoachieveessay"myhandwritingofmymouth,myhandwritingcharacteristicsofmyheart";pioneeressayclassroomleadtoGoldenPhoenix,consolidatestudentinterest."Theintroductionofasourceofrunningwater,openupthesecondclass"greatlyimproveruralstudents'interestinwriting,compositionteachingoutoftheplightofthemountainheavywatercomplex",intothe"wayout"shengjingdirections.

【Keywords】Studentswriting;lackofinterest;Profoundknowledge;Intopeople'slives;Secondclassroom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作文教学是使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2009年全国普通高考考试大纲里也明确规定:“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常用应用文。”这与原来的大纲、考纲相比较,要求显然已降低了许多。然而,农村学生怕写作文、乡村教师怕教作文的状况依然没有改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农村学生见识浅,作文素材贫乏;农村学生表达能力不佳”、“写作教学费力不讨好”……成了学生怕写作文、老师怕教作文的理由亦或借口。事实果真如此吗?我想,现象存在无可置疑,但问题的关键恐怕还在于我们没有“引入源头活水、开辟第二课堂”来提高农村学生写作兴趣吧?那么,怎样“引入源头活水、开辟第二课堂”提高农村学生作文兴趣呢?下面,我结合本人的实践经历谈几点肤浅的感受,期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曾经看见袁卫星先生对语文的一段精彩而激情洋溢的评述:“语文是炫目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是功垂青史的《四库全书》,是千古绝唱的诗词曲赋……”我深深地陶醉,为如此美的语文,更为先生的神来之笔。但再看看现实中语文的悲哀,尤其作文教学的悲哀,实在是颇令人担忧。在作文教学中往往存在着以下两种错误的倾向。

1.1作文训练中的知识化倾向,压抑了学生作文的兴趣。现在的高中作文教学,本已经没有系统了,更多时候教师又将作文课完全上成了作文知识传授课。试图通过作文知识的积累来提高作文水平,我们不是说作文知识的积累对作文水平的提高全无帮助,但把具体可感的文章变成抽象的知识,这对学生作文兴趣的激发是有害处的。

1.2作文训练中的模式化倾向,压抑了学生的个性。我们很多老师出于功利的目的,为了让学生在考试时有一个好的作文分数,在平时作文训练时就很注意传授作文的常规写法,而且为了便于教和学,往往把它形成固定的模式。这些模式对于一些连作文门路还摸不着的同学来说会有一定用处,但在高中,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只会压制了他们活跃的思维,好比是八股文,严重压抑了学生的个性,使得学生过早地形成了呆滞的文风。此类现实作文教学的基本形态为“受命模型”,这一模型为教师在在作文教学中依靠施加主导力和(绝对的控制力和影响力)的一种构建,是基于“教师命令——学生受命”这一行为链条而形成的作文运作形态,老师成了学生作文的“代言人”。

但任何问题的产生都不是单方面的,在发现作文教学中教师的倾向外,同时我也发现吕叔湘先生十几年前揭示的问题——“10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国语,却是大多数不过关”——至今仍是现实。学了小学六年、初中三年共九年语文,阅读了若干“题典”“宝典”这法、那法的学生每每作文总做抓耳挠腮之状写出的作文居然还是语言干巴乏味,内容苍白无力,情感虚伪。要想从中找出两篇生动形象、情感丰富、内涵深刻的文章,竟似登天之难!许多学生语言基本功差,话说不清,句子不通顺,词不达意,错别字连篇,800字是翻来覆去凑了又凑还是不够……如果要上升到文化底蕴、精神底子的层面,那就更让人摇头了。

都说“厚积”才能“薄发’,那就积累吧。为了解决“巧妇无米难为炊”的状态,我发动学生利用一切可用机会阅读手中的教材、读本、作业中的阅读材料,大量写作读书笔记,然后开展读书汇报会,根据写作话题进行教材资料整合,对收集材料进行摘抄、改写、续写、扩写、缩写、仿写等等形式多样的变通性写作。然后,再发动学生对比生活与写作的关系,对比、分析两类内容的交叉点,找出它们的融合点。在作文中有意识地将两类内容结合,增强文章的现实性、生活气息以及它的文化底蕴。

古人云:“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阅读教学若仅限于教材上的几篇文章,学生便会感到枯燥乏味。因此,除了要求学生平时多观察思考之外,我还经常指导他们阅读一些中外名著,欣赏一些著名影片,以开阔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词汇,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有一次,在说到人与自然的抗争时,我在课堂上给他们介绍了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学生听得如痴如醉。课后,学生不仅动用各种方式把原著借来一睹为快,而且还有大部分学生自觉写了读书笔记、读后感,之后的期末考试有的同学现学现用把桑地亚哥的故事演绎得淋漓尽致博得了阅卷者的青睐。真没想到积累竟然使我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绝境中发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随着学生作文的逐渐丰富、流畅,我和我的学生沾沾自喜,自以为找到了作文的一条捷径,自然也就更加坚定了我的认识:字、词、句、段、篇,样样不漏过;增加积累容量,“深耕密植”、“深挖墙,广储粮”;课内不够,课外补,利用积累抢时间……原以为凭着我的刻苦与虔诚,我的教学生涯将会充满阳光;原以为凭着学生的广集深挖,他们的作文生涯将会一帆风顺。

但,逐渐地,我和我的学生都发现:他们作文时总喜欢“大发死人财”,作文要么传统不经典、要么故事没新编……整个作文让古人死去活来为他们服务,真的应了那句“话题作文是个筐,什么都往里边装”。太多的相似,李白、屈原、苏轼……总能在他们需要的时候降临,人物没变,时间、地点也没变,唯一变化的是他们的精神(论点是什么,精神就是什么)。学生的古人服务式作文造成了阅读者强烈的审美疲劳,缺乏时代感的呻吟使得他们自己都感觉作文成了古尸的大观园,没有丝毫亮点可言。

刚刚建立起来的对作文的兴趣又荡然无存。刚刚引以为傲的积累又陷入了岌岌可危的境地。“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作文作文又不是做人,不写不会死人。”……消极思想铺天盖地而来。作文的出路在哪里?学生的兴趣怎么找?……一系列的问题终于显山露水了。

2.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那是一台精彩无比的戏。但是三个古人的一台戏无论怎样演绎都散发出一股尸臭味,毫无生机可言而总是令人生厌。宋朝大师朱熹在《观书有感》中说过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使我犹如醍醐灌顶。看来,要想提高学生作文的兴趣,真的实现作文“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的特点,还得回到生活这一源头来找寻最终的答案。

生活中“处处留心皆学问”,正如大师罗丹所说,“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作文的源头就是生活,就是名著,就是积累。读书不仅是读文字,读故事,更是在和作者对话,进而和自己对话。读别人的脑子,可以丰富自己的脑子。书读的多,对生活就有了自己独到的看法,作文也就与众不同了。因此,曾有人说过:“读书的厚度就是作文的深度”。除了多读,多写也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心情日记”是学生自主写作,自由表达的最好形式之一。它减少了对学生写作的束缚,创设了一个挥洒个性的空间,学生会自由流露自己内心真实的感情,因此感情会更真挚,表达也会更流畅。观察日记鼓励学生发掘生活,因为生活才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只有生活中活水流淌,笔下的文章才会生意盎然。而读后感强调学生对文字的理解、感悟,是培养学生语言感知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最好途径。当我们综合以上训练要点,形成一个良好的写作常规时,作文的清泉就会汩汩而出。

最后,指导学生深入生活,学会积累和感悟。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说过:写作的根源在于生活,脱离了生活,写作就无从谈起。所以应让学生知道:创新作文是走向社会,提炼生活的结果,要创新就要深入体验生活、思考人生。只有这样,才能有真知灼见,才通报形成自己的创意。创新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如果没有丰富的体验,没有深厚的文学素养,那么作文创新也只是一句空话,也就无异于空中楼阁。为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投入于大自然、大社会,而后根据自己的感受,抒写生活、评说是非,形成个性。应该说,教师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的现场指导作用不可低估,因为这样可以增加写作过程中交流,解决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为写作作好必要的准备。有了生活的积累,学生的兴趣也越来越浓了。不再为枯燥、乏味的“八股文”苦恼了。生活气息、时代气息融入适当的古典气息,学生作文渐渐又有了令人欣慰的亮点。

著作也好,生活也罢,通过积累、观察整合后,也只是增加了学生的材料,让他们摆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地,但要想让学生对作文保持长久的兴趣那又是一回事了。那么,在巧媳妇有了米之后又该如何通过煎、炸、烹、烧作出一道道美味佳肴留住学生对作文的爱呢?

3.巧把金针度于人

现在,大多数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除了“手中无粮、心中发慌”外,更重要的是缺乏巩固兴趣的机制。每次作文,不少学生是迫于老师的“淫威”,敷衍了事只为应付。开辟作文的第二课堂记录、巩固学生的兴趣就迫在眉睫。

那么,怎样开辟作文的第二课堂才能巩固学生的写作兴趣,有更多更好的资本去创新作文呢?在实践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式。

3.1创设写作情境,构建以学生为本的作文训练模式;这个模式可以概括为:创设写作情境——形成研讨氛围——捕捉独特视角——完成个性创新作文。

创设写作情境即通过一些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真正地焕发生命的灵气和人性的活力,从而真正地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

3.1.1选取思想健康艺术性强的内外优秀影片组织学生观看,让学生写观后感。因为它具有形式的直观性、题材的典型、内容的丰富性等优点,学生能深临其境地感受生动的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绚丽多彩的画面,扣人心弦的音响,为学生展现了一个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从而使他们能体验现实,感悟生活的真谛。

3.1.2选择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中央电视台《人与社会》、《东方时空》、《子午书简》等节目,生动活泼,贴近生活,思想性、人文价值含金量高,也可以把学生带入一个崭新的生活天地,而讨论这些节目中反映的一些事件,学生往往会有一种抑制不住的冲动,想表达自己对社会的认识。

3.1.3形成研讨氛围即教师要与学生保持人格上的平等、情感上的相容,创造出无拘无束、相互交流的氛围,形成师生间的最佳“心理场”。还要本着“知无不言,言之有理,言者无罪”的原则,让学生有话敢说。俗话说作文即做人,人以诚为信,文以诚为本,失去了真情实感的文章,就如同枯枝败叶一般毫无生气。有人说,能容纳学生多元思想是教师最重要的一种胸怀。

3.1.4捕捉独特视角就是在学生充分的发言基础上,评选出具有独创的思维结果,分析其独到之处。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思维的独特性是最能创设情境和形成氛围的,那么,这一环节就很能体现作文教学的智慧美,张扬学生的个性精神。从有话可说,到有话敢说,再到有话会说,此时达到了质的飞跃,可以使学生以独特的思维视角去表达自己的见解,并能征服读者。

最后是完成个性化创新作文。有了独到的见解,还要用最好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让读者从中体会到作文的“诗意美”。

做到了以上几点,这样的作文训练过程应该是尊重学生的,以学生为本的,学生也就可以自在为文,从而使文章真正成为学生传情达意的工具。

3.2教师下水作文;现代学生面临着复杂的社会现实,各种困扰层出不穷。为了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激发学生的阅读与写作兴趣,我经常给学生自由写作的时间与空间,鼓励学生利用日记、周记、随笔等机会书写心灵之语。同时,我也经常利用作文交流机会与学生开展心灵对话(如针对学生无视生活的精彩、不会欣赏,我写作了《学会欣赏》与学生共勉);写亲情,与学生作示范(写作《母亲,如何才能说出我心中的感激》回忆高考前那段黑暗的日子,母亲默默的呵护与关怀;写作《父爱如山》倒出我心里的惭愧与懊恼等等);与学生同题作文,共同探讨(以读书为题,写作《书卷飘香伴我行》追忆我的读书生涯与体会)等等。师生一起写作,这本身就是一种鼓励,一种鞭策,也是一种享受。老师利用写作阵地在下水作文中,言传身教、深入学生实际,了解学生心灵、引导学生思想,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同时,下水作文对教师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教师在与学生共同作文时,有利于对考题作深入研究,掌握评分标准,体会学生的写作状态,能更多地了解情况,有利于改进作文教学。学生也从老师的文章中受到启发,得到感悟,写作更认真了,收获更直接了,思想更纯洁了。

3.3每天故事会以她鲜活的时代感、精到的评述赢得了学生的青睐,成了我的保留节目。我把新闻、故事引进课堂的方式,学生美其名曰“散打”,这种“散打”打出了他们喜欢语文的火花、打出了他们写作的灵感、打出了他们与社会的通道。正所谓“有心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原为解决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上课委靡不振的问题而引进的几分钟的故事会,没想到竟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每天学生都迫不及待地等待我的课堂,上课时总是全神贯注的,深怕一不留神错过就不在,因为他们根本就不知道她在什么时候出现,可能开门见山就扣人心弦、也有可能深藏不漏直到最后才水到渠成,还有可能韵味悠长等待下回分解。而每次的叙述、点评总能在他们写作的关键时刻伸出援手。

总之,有针对性地开展作文教学的第二课堂活动,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自我表现意识,最大限度地把学生写作积极性调动起来,久而久之,学生的聪明才智乃至创作就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为将来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论语》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这为作文教学走出“山重水复”之困境,步入“柳暗花明”之胜境指引了方向。近年来,我向着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的目标,边学习,边借鉴,边摸索,渐渐地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子,在这条路上我渐渐明白了:农村学生的心不是一块拒绝融化的冰,他们更不是腹中空空的痴者。怎样吹皱那池美丽的春水,关键在于我们教师怎样利用形式多样的方式来提高他们的作文兴趣,鼓励他们大胆创新,写出个性之作。

收稿日期:2012-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