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例腺性膀胱炎的临床治疗体会

/ 2

58例腺性膀胱炎的临床治疗体会

李战炜

李战炜(安阳市中医院呼吸内科455000)

【中图分类号】R6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4-0159-02

腺性膀胱炎是一种由膀胱黏膜病变引起的慢性增生性疾病,具有特殊的病理发展过程和临床特点,其发病率近年来有逐渐增加的趋势[1]。目前,人们普遍认为腺性膀胱炎是癌前病变的一种表现形式,虽然是一种良性病变,但仍有恶变的可能。因此,为了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2]。我院2004年8月~2011年2月对收治的30例腺性膀胱炎患者行膀胱黏膜电切术联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观察我院2004年8月~2011年2月收治的58例腺性膀胱炎患者,所有患者均经膀胱镜活检确诊。其中男25例,女33例,年龄19~47岁,平均(30.6±6.5)岁。主要临床表现为尿频尿痛、排尿困难、下腹及会阴局部疼痛、镜下或肉眼可见血尿。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8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膀胱黏膜电切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膀胱黏膜电切术联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情等)经统计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经硬膜外麻醉行经尿道膀胱黏膜电切术,切除范围超过病变区域2cm并深达浅肌层。观察组在膀胱黏膜电切术治疗1周后,每周采用吡柔比星20mg+0.9%生理盐水40mL进行膀胱灌注化疗,连用5次;然后改为2周1次,共5次;总疗程为10次。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进行尿常规、血常规、膀胱镜以及肝肾功能等检查,观察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术后不良反应。术后随访12个月。

1.3疗效评价治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膀胱镜复检黏膜正常,尿常规检查正常,组织活检正常;好转: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膀胱镜复检黏膜有病灶残留,尿常规检查偶有血尿,偶有尿道刺激症状,组织活检有很大改善;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好转后又复发,膀胱镜复检或组织活检无起色或病情恶化。总有效率=治愈+好转。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检验标准定为P=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57.14%,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x2=4.795,P<0.05)。见表1。

表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Table1Comparisonofclinicaleffectbetweentwogroups

组别例数治愈好转无效总有效率(%)x2值P值

观察组301411583.33﹡4.7950.029

对照组286101257.14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不良反应

对照组发生膀胱刺激症2例,血尿1例,食欲减退1例;观察组发生膀胱刺激征1例,食欲减退1例,经过及时的对症处理后症状均得到缓解,未见严重的不良反应。两组治疗前后血常规、尿常规以及肝肾功能检查均无明显改变。

2.3随访情况

本组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2个月。其中6例于术后3~6个月复发(对照组5例,观察组1例),均为膀胱镜检查发现,经病理活检确认后再次行膀胱黏膜电切术联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愈,无恶变病例。

3讨论

腺性膀胱炎是膀胱粘膜病变引起的一组疾病,其中以已婚妇女居多。目前,腺性膀胱炎的发病原因还不十分清楚,可能与膀胱慢性炎症、结石、梗阻、神经源性膀胱、异物刺激、尿路解剖异常、体内激素失调、精神情绪等有关[3]。即膀胱基底层细胞受到刺激后呈灶性增生,并向固有层蔓延生长成为Brann巢,同时巢中心部位退化形成的囊腔内柱状上皮即成为腺性膀胱炎。腺性膀胱炎好发于膀胱三角区及膀胱颈部,临床症状主要有尿频、尿痛、排尿困难、下腹和会阴部局部疼痛、镜下或肉眼可见血尿。因此,对于有可疑致病因素和临床症状者,应常规行膀胱镜检查和病理活检以早期诊断,并在疾病早期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

关于腺性膀胱炎的治疗,首先应消除感染、结石及梗阻等慢性刺激因素,然后根据病变类型、部位及范围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目前,临床上治疗腺性膀胱炎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单纯膀胱黏膜电切术、膀胱部分切除术、膀胱黏膜剥脱术、单纯各种药物膀胱灌注等,其中膀胱黏膜电切术联合术后化疗药物膀胱灌注是较为常用的治疗方法[7]。原则上电切时应切除全部病变黏膜以及病变周围2cm的正常组织黏膜,并深达浅肌层,对可疑的膀胱黏膜还应给予电灼,同时解除膀胱出口梗阻,消除感染、结石等慢性刺激因素。膀胱黏膜电切术对患者的创伤轻微,恢复快,可反复操作。由于腺性膀胱炎病灶具有多中心性的特点,镜下观察到的细胞增生明显处仅为病变组织的一部分,单纯依靠电切难以彻底清除潜在的病灶,加上腺性膀胱炎有复发和恶变的倾向,故术后给予药物膀胱灌注可以提高疗效和预防复发。吡柔比星是新一代的蒽环类抗肿瘤药物,能有效抑制肿瘤细胞的细胞核DNA聚合酶,阻止DNA的复制和转录,从而促进肿瘤细胞的死亡。另外,吡柔比星膀胱内灌注能迅速被膀胱黏膜吸收,10min后可达到黏膜固有层深层,而全身吸收量少,毒副作用轻,大多数患者均可耐受。与此同时,术后采用吡柔比星膀胱灌注还可以有效清除手术后残留的病灶,预防病情的复发和恶变。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57.14%,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复发病例较少。这些表明膀胱黏膜电切术联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是一种有效治疗腺性膀胱炎的方法,较好地预防病情的复发。另外,两组在治疗期间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发生,肝肾功能也无明显改变,说明联合治疗方法的安全性高,患者的依从性好。总之,膀胱黏膜电切术联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对腺性膀胱炎的治疗和预防复发疗效确切,副作用少,值得临床借鉴。

参考文献

[1]BryanRT,NichollsJH,HarrisonRF,etal.Theroleofbeta-cateninsignalinginthemalignantpotentialofcystitisglandularis[J].JUrol,2003,170(5):1892-1896.

[2]RauAR,KiniH,PaiRR.Morphologicalevaluationofcystitisglandularis[J].IndianJPatholMicrobiol,2009,52(2):203-205.

[3]粱勇,刘建辉,黄凤鸣,等.120例腺性膀胱炎的诊断和治疗[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8,30(3):266-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