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例小儿猩红热的临床类型及治疗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8-18
/ 2

70例小儿猩红热的临床类型及治疗分析

古力尼沙·依明沙比拉·沙比提

古力尼沙·依明沙比拉·沙比提

(乌鲁木齐市儿童医院门诊新疆乌鲁木齐830001)

【摘要】目的:分析小儿猩红热高发病年龄阶段、发病症状以及对症治疗方法,总结预防以及治疗经验。方法:采集2015年7月~12月我院儿科的70例猩红热患儿基本资料、检查资料、治疗资料,通过分析患儿年龄特征、发病症状、治疗方法总结治疗以及预防经验。结果:小儿红腥热的高发病年龄阶段是5~15岁;患儿发病时都会出现体温上升,舌面颜色鲜红并且肿大,出现鲜红色皮疹,皮疹和体温变化有正相关关系,体温越高患儿皮疹面积越大,5例高热患儿(>38.5℃)皮疹面积超过身体皮肤总面积的50%;利用阿莫西来抗菌,进行相关降温措施,治疗总效率96.00%。结论:家长要注意儿童感染猩红热,5~15岁儿童作为高发人群其家长需高度重视预防病毒感染;家长通过早期察看儿童体温、舌面、皮肤等出现的异常状况判断猩红热潜伏期,及时发现就诊治疗;治疗时青霉素类抗生素联合其他症状对症治疗可以高效缓解及治愈病症,疗效显著。

【关键词】小儿猩红热;发病特征;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7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4-0107-02

猩红热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表现为发热、鲜红色皮疹全身扩散等症状[1]。长期的临床治疗观察分析,猩红热主要发病时节以冬季、春节为主,高发病人群是儿童。为了提高小儿猩红热治疗效果,提高预防感染发病率,我院组织本次研究,对2015年7月~12月我院儿科的70例患儿通过治疗分析,总结经验。

1.资料和方法

1.1基本资料

在患儿家属同意的条件下收集2015年7月~12月期间来我院治疗猩红热的70例患儿的资料,包括基本资料、检查资料、治疗资料,排除患儿合并其他呼吸道感染疾病以及抗生素过敏。参加研究的患儿38例男,32例女,年龄在2~12岁之间,平均年龄(6.94±1.33)岁,3岁以下16例,3~6岁38例,6~9岁10例,9~12岁6例,所有患儿都是发病后在我院首次接受治疗,没有因在其他医院治疗效果不理想而转到我院进行治疗的患儿。

1.2方法

1.2.1诊断方法

观察患儿发病临床表现,所有患儿都出现发热症状,而且舌面颜色鲜红并且肿大,皮肤表面出现皮疹程度不一,血检发现外周血象白细胞数量异常。

1.2.2治疗方法

治疗方法是所有患儿静脉滴注阿莫西林,用药之前进行了皮试,没有患儿出现过敏现象。根据患儿具体病情决定用药剂量,剂量在50~100mg/(kg·次)之间,每日2次,滴注5d;对症治疗时高热患儿(>38.5℃)使用退烧药物降低体温,其他患儿物理降温。

1.3观察标准

①观察小儿猩红热发病特点;②通过观察患儿体温变化、舌面变化以及皮疹变化评判疗效,治疗效果总体分为痊愈、显效、好转、无效、加重五项。患儿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舌面红肿及皮疹两者全部消失为治愈;患儿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舌面红肿消失,皮疹面积明显减少为显效;体温有所下降,舌面红肿、皮疹均有所改善为好转;体温、舌面红肿以及皮疹无明显变化为无效;病情治疗后症状更加严重转上级医院接受治疗为加重。治疗总效率=100%-无效率-加重率。

2.结果

2.1发病特点

通过分析患儿基本资料和检查资料发现,小儿猩红热的高发病年龄是5~15岁;患儿发病时都会出现体温上升,舌面颜色鲜红,并且肿大,皮肤表面出现鲜红色皮疹;并且皮疹面积和体温变化有正相关关系,体温越高患儿皮疹面积越大,5例高热患儿(>38.5℃)皮疹面积超过身体皮肤总面积的50%;血检外周血象白细胞数量明显增加,外周血象白细胞数量与皮疹出现面积有关,数量越多皮疹面积越大。

2.2治疗效果

经过5d治疗后,42例患儿体温恢复正常,舌面红肿、皮疹症状全部消失;18例患儿温度恢复正常,舌面红肿消失,皮疹面积<5%;7例患儿为好转,临床表现症状都有所缓解;3例患儿病情加重转上级医院进行治疗,没有出现病情无明显变化的患儿,治疗总效率为96.00%。

3.讨论

红腥热发病有潜伏期,潜伏期有长有短。发病后最易出现的症状就是发热、舌面红肿、皮疹,有的患者还会出现其他伴随症状,咽痛、恶心等[2]。儿童是发病人数较多的人群,治疗猩红热除了正常抗感染外还要对症进行降温等治疗。

我院为了提升小儿猩红热治疗效果,加强预防感染,进行了此次研究,对70例患儿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为通过分析患儿基本资料和检查资料发现,小儿猩红热的高发病年龄是6岁及以下;患儿发病时都会出现体温上升,舌面颜色鲜红并且肿大,皮肤表面出现鲜红色皮疹;皮疹面积和体温变化有正相关关系,体温越高患儿皮疹面积越大,5例高热患儿(>38.5℃)皮疹面积超过身体皮肤总面积的50%;血检外周血象白细胞数量明显增加,外周血象白细胞数量与皮疹出现面积有关,数量越多皮疹面积越大;利用阿莫西林抑制病毒,进行相关降温措施,治疗效果良好,治疗后41例患儿体温恢复正常,舌面红肿、皮疹症状全部消失;18例患儿温度恢复正常,舌面红肿消失,皮疹面积<5%;7例患儿为好转,临床表现症状都有所缓解;3例患儿病情加重转上级医院进行治疗,没有出现病情无明显变化的患儿,治疗总效率为96.00%。研究表明,5~15岁以下儿童容易感染猩红热,发病后最先出现的是体温上升,舌面鲜红肿大,出现皮疹,血检时外周血象白细胞数量增加;儿童出现猩红热时使用抗生素抑制病菌扩散,首选青霉素类抗生素治疗,效果好。因此儿童要注意预防猩红热感染,年龄小的儿童家长要注意通过察看体温、舌面、皮肤等出现的异常现象判断潜伏期的猩红热,发现后及时就诊治疗,治疗时用青霉素类抗生素,结合其他症状对症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家长要注意预防儿童感染猩红热,5~15岁以下儿童作为高发人群需高度重视;家长通过早期察看儿童体温、舌面、皮肤等出现的异常状况判断猩红热潜伏期,及时发现就诊治疗;治疗时青霉素类抗生素联合其他症状对症治疗可以高效缓解及治愈病症,疗效显著。

【参考文献】

[1]张冀,安亮,褚云影等.50例小儿猩红热的临床类型及治疗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6):201-202.

[2]沈海滨.热毒宁联合抗生素治疗猩红热临床疗效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6(22):5115-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