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文言文的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2-12
/ 2

浅谈初中文言文的教学

毛艾亚

毛艾亚江苏省阜宁县益林初级中学224421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课程的组成部分之一,所占的比重虽然不很大,却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学生畏惧心理重,学得头痛,总认为“之、呼、者、也、焉、哉”难学,实词、虚词、句子没有现代汉语好懂。教师也认为古今语言差别大,其文章艰涩难懂,不详细讲解,学生就不易理解,让学生自读自翻,总有点不放心。因此,课堂上老师包场,通篇文章,包括作者、时代背景、字词解释、句子翻译,全都详细讲解一遍,学生一点激情也没有,有的学生还听得打瞌睡,这种情形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不利于学生文言文听、说、读、译能力的培养。不可否认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之间存在较大差别,增加了学生认知和理解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努力改变教法,指导学生在咀嚼、体会、感悟上下功夫,努力创新,放手让学生自由诵读,在朗读中体会文言文的意境,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激发兴趣、丰富知识。

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面对中学生学习文言文时普遍存在的畏惧心理,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积极的举措,唤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浓厚兴趣。

首先,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多种故事可讲,如背景故事、演义故事、野史轶闻等。我们通过讲与教材相关的故事,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也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最终提高学生的文言素养。大多数文言文一般都有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学生学习的文言材料是丰富的历史海洋中的冰山一角,是绵延的历史画卷中的一个图案。如在教学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何有》的时候,教师可以讲“乌台诗案”的故事等,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课文内容,淡化课本内容的枯燥。在讲背景的时候可以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培养语感,增强学生对文言语言的感受能力。学习语文,归根到底,其主要目的就是学习语言;通常所说的语文能力,主要是指人们对祖国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运用能力。学习文言文也是如此,理解字面意义是前提,但不是终极目标。学生必须通过学习,去深入感受文言语言的潜在魅力,去深切体悟文言语言中的情感因素和美的特质,能动地缩短现代人与古代书面语言之间的距离。比如读柳宗元的《捕蛇者说》,就要去感受语言文字中那种直切肺腑的深沉和凝重;读诸葛亮的《出师表》,就要去用心品味英雄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气概;读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就要感受自强不息和不畏艰难的品质;读杜甫的诗,就要从字里行间咀嚼出战争带给人民的深重灾难……只有增强了语感,学生才会入情入境地品读文章语言,从而对学习文言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指导学生有层次地阅读课文。

“读”乃是文言文教学的“根本”。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其优势自不待言。因此,我们一方面要抓住文言文教学“读”这个重要环节,同时结合采用其他有效、恰当的教学方法,就一定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我在指导学生阅读文言文时,分为由浅入深三个层次,即“粗读——细读——精读”。

粗读,要求认准字音,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每段的大意,心中树立起文章的整体形象。

细读,要求明确节奏,理解一个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意义,钻研句子所表达的意思。

精读,要求读出文言文语感、语言表情,以至于读出文章的意境和妙处,达到“于我心有戚戚焉”的共鸣之镜。

有些文言文,采用“三读法”的处理,效果是比较好的。刘禹锡的《陋室铭》、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柳宗元的《小石谭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这些课文的教学我都是采用“三读法”来处理的。通过反复诵读,既培养了学生的文言语感,同时也使学生对文章内容比较熟悉了,不懂的地方,教者再加以点拨,也就“心有灵犀一点通了”。

三、指导学生翻译课文。

文言文比现代文艰涩难懂,这是人所共知的,为此,每篇文言课文中都加进了大量的注释。指导学生翻译文言课文时,应充分利用课文注释。凡是学生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注释翻译课文的,都应予以肯定和鼓励。指导学生自己翻译文言课文时,要告诉学生翻译的基本方法,即留、换、删、补、调。有些语句对照注释还是难以弄懂的,要鼓励学生借助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读懂课文。如学习《曹刿论战》一文时,许多学生对“齐师伐我”一句中的“师”和“伐”两个字不懂,我就让学生查字典,发现“师”有五个义项,即:1.对擅长某种技术的人的称呼;2.老师;3.效法;4.军队;5.军队的编制单位。“伐”有两个义项,即:1.砍;2.征讨,攻打。再让学生结合课文句意辨别选项,学生选出了“师”的意义是第4个义项“军队”,“伐”的意义是第2个义项“征讨,攻打”。带进“齐师伐我”一句,全句译成了“齐国的军队攻打我国”的意思。正确使用工具书,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阅读文言文,所遇到的一些问题绝大多数都可以通过工具书来帮助解决。现在,工具书体系完备,功能齐全,学会使用工具书,即使离开老师,也可无师自通。指导学生理解古今词义的区别是学习文言文不可缺少的环节。如“则久已病矣”(柳宗元的《捕蛇者说》),对这一句来说关键是看句中“病”的意思是不是能掌握,显然在这里“病”不可理解为“疾病,有病,看病”,而是作“困苦不堪”讲,这样全句意思就迎刃而解了。

四、教给方法,培养自学。

要使学生能够流畅地翻译文言文,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是必要的。我在教学生翻译时,采用了“四行对译法”,即一抄、二画、三注、四通。如图例:

开始时我多做板书示范,并安排学生板书,当众讲评,待学生熟练掌握后,都以学生自学为主了。

五、让学生做配套练习题,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

学生在理解文章字、词、句、篇的基础上,辅之以恰当的练习,是会很有兴趣的。当他们自我检测后,老师公布答案,学生互相评改,然后报出成绩。学生一旦成绩较好,他们就会在欣赏自己的劳动成果时产生一种满足感、愉悦感,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真正进入“乐学之”的境界。这时,教师也会因学生的成绩而感到由衷的喜悦和自豪,这就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能动作用有机融合而结出的丰硕之果。

六、激发学生加强对文言文的背诵。

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背”。没有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篇目的背诵,要想积累起一定数量的文言词和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是不可能的。初中六册语文,50篇左右文言文,如果都能烂熟于心,那么就有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材料的原始积累,这样,何愁理解浅易文言文的基本内容呢?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设计过许多行之有效的文言背诵方法:

1.背诵比赛。学完一篇或一个单元的文言文之后,及时地引导学生举行背诵比赛,可以比单纯的背诵,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2.文言文朗诵比赛。说是朗诵,实际上要求学生脱稿朗诵,同样达到了背诵的目的。

3.文言句接龙活动。事先要求学生背熟全文,然后任点一个学生背出第一句,下一个学生背诵第二句,以此类推。凡是背不出来的学生,罚讲一个小故事或表演一个节目。这样学生背诵文言文的热情会陡然高涨。

其实,只要我们多动脑筋,可以找到很多好方法,激发学生背诵文言文的积极性和热情,化枯燥的背诵为愉快的学习。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放手,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坚持不懈地进行文言阅读和积累,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大力培养学生文言文听、说、读、译的能力,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文言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