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多探头联用诊断输尿管中段乳头状瘤1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3-13
/ 1

超声多探头联用诊断输尿管中段乳头状瘤1例

李素波段丽梅朱文

李素波段丽梅朱文

(玉溪市澄江县人民医院;云南澄江652599)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多探头经腹壁扫查在输尿管中段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腹部探头常规检查发现输尿管中段占位性病变,联合高频浅表探头、腔内探头经腹壁扫查观察病灶。结果:通过二维图像、血供情况作比对综合分析,多个探头联合使用比单个探头检查可获得更多的诊断信息。结论:该方法提高了输尿管中段肿瘤的发现率及诊断准确率,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可作为输尿管中段肿瘤检查的一个补充手段。

【关键词】多个超声探头;联合检查;输尿管中段肿瘤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7165(2019)05-0219-01

1病例资料

患者,女,68岁,平素身体健康。因左侧腰部疼痛一周到我院就诊,为持续性钝痛,时重时轻,无恶心、呕吐,尿频、尿急、尿痛。体格检查:T37.20C,P72次/分,R20次/分,BP:125/80mmHg,腹部平软,左侧中腹部深压有轻微疼痛,无反跳痛,左肾区叩痛。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正常。尿常规检查:潜血2+(80)cell/ul,蛋白质2+(1.0)mg/L。超声检查:左肾大小正常,肾窦区分离2.5cm,右肾大小、形态正常,于右肾上盏探及一个0.4cm的强光团,后伴声影不明显。左侧输尿管上段扩张,内径1.2cm,于输尿管中段脐水平管腔内探及3.4cmx1.2cm的椭圆形实质低回声结构充填,病变处输尿管增宽饱满,CDFI及CDE检查:其内血供丰富,PW示psv:20cm/s,RI:0.52,左侧输尿管膀胱开口处喷尿迟缓。右侧输尿管未见明显扩张。超声诊断提示:1.左肾轻度积水,左侧输尿管上段扩张,左侧输尿管中段管腔内实质低回声结构,性质待查(多考虑占位性病变,乳头状瘤?输尿管Ca?)。2.右肾小结石。

随访结果:云大医院手术切除肿瘤,冰冻病理切片:良性。术后病理诊断:(左侧)输尿管乳头状瘤。手术后的两年间每半年复查一次未提示复发。

2讨论

输尿管肿瘤少见,多为移行细胞癌,大部分位于输尿管下段,主要症状是无痛性全程血尿,伴血块和腰痛。超声检查可见输尿管内实性回声,沿输尿管上下两端生长,甚至累及几乎整个一侧输尿管,并可侵及输尿管周围,局部输尿管壁显示不清,彩超可见实性回声内有血流信号,肿瘤以上输尿管及肾积水较重[1]。按肿瘤性质可分为良性和恶性。良性肿瘤包括输尿管息肉、输尿管乳头状瘤等。恶性肿瘤包括移行细胞癌、鳞状上皮癌、粘液癌等[2]。输尿管乳头状瘤输尿管内低回声肿块,肿块处的输尿管增宽饱满,肿块以上的输尿管及肾盂多有积水的表现,位于输尿管膀胱开口处的肿瘤可表现为向膀胱突出的低回声肿块。输尿管乳头状瘤早期不易被发现,微探头导管超声能够发现上尿路早期的微小肿瘤,声像图表现为输尿管管壁乳头状低回声或管壁不规则增厚。普通超声对大部分肿瘤能发现及进行定位,并对肿瘤周围组织结构的情况进行判断,对输尿管肿瘤的临床诊断有很大帮助。然而,由于肠道气体的干扰以及输尿管较深的位置,会影响超声对输尿管肿瘤的显示,尤其是输尿管中段的肿瘤。该患者在常规使用腹部3-5MHZ的腹部探头进行检查时发现左肾窦分离,左侧输尿管上段扩张,沿扩张的输尿管自上向下追踪,在脐水平扩张的输尿管内探查到似有实质稍低回声的结构充填,CDFI偶见少许星点状血流信号。因为患者腹壁不厚,切换探头使用8~11MHZ的腔内探头从腹壁上进行病变部位的检查,可较清晰的分辨出该占位的椭圆形状,CDFI可见比腹部探头检查更丰富的血流信号。通过这两种探头检查后我们已经肯定左侧输尿管的中段存在一个实质性血供丰富的占位病变。随之我们又切换10-12MHZ高频浅表探头进行检查做比较,占位的轮廓没有腔内探头经腹壁检查清晰,但明显优于腹部探头,CDFI可见血流自中央向周围延伸性好,血流信号更为饱满、丰富。该占位血供丰富,尿常规潜血2+(80)cell/ul,所以诊断时输尿管恶性肿瘤的可能性不排除。

不同的超声探头都有其他探头不可替代的特性,高频超声提高了横向和纵向分辨力,更好的分辨出软组织间细微的声阻抗差别[3],低频探头穿透力好,分辨力差,高频探头分辨力好,穿透力差。根据患者的条件有选择的联合使用多探头及探头多途径使用可将探头的性能取长补短,优化组合。在使用腹部探头发现病灶后,可联合使用腔内探头和浅表高频探头进行检查,操作简单易行,能提高诊断准确率,提升超声医生的诊断信心,减少漏诊和误诊。

参考文献

[1]栗建辉,郝冬梅,孙静,主编,B超诊断.第3版.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292

[2]姜玉新,张运,主编.超声医学高级教程.北京:中华电子医学出版社,2016,257

[3]钟红、罗葆明、吴中耀,临床浅表器官超声诊断学,广东科技出版社,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