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戏剧流派纵横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3-13
/ 1

舞台戏剧流派纵横谈

李平

舞台戏剧流派纵横谈

□李平

戏剧流派是戏剧艺术中的一个重要命题,研究戏剧流派的审美价值、形态类型、构成要素,对戏剧艺术的繁荣与发展,既有理论启示意义,又有实践参照价值。

一、戏剧流派的审美价值

所谓“流派”,“是指在中外艺术发展的一定历史时期里,由一批思想倾向、美学主张、创作方法和表现风格相似或相近的艺术家所形成的艺术派别。”(彭吉象:《艺术学概论》)流派以风格为基础,而风格则是一个时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流派、一个人的文艺作品所表现的主要的思想特点与艺术特点。风格与流派都是艺术个性的集中体现,也是艺术成熟的标志。而文艺创作贵在富有艺术个性,个性愈鲜明,作品就愈成功。因此,风格和流派也就自然成为文艺作品所刻意追求的目标和理想境界。一切文学艺术皆如此,戏剧艺术当然亦如此。

就戏剧本体美学属性而言,个性是体现作品审美价值的核心与磁石,著名喜剧大师卓别林说过:“对于艺术来说,没有什么比个性更重要的了。”艺术首先就意味着它的个别性、独特性。我国传统文艺理论中的“文似观山不喜平”、“凡人贵直,诗贵曲,故有‘文曲星’之说焉”,说的都是个性的审美价值。

我国的戏曲艺术,同样以艺术个性为重要审美特征。清代著名戏曲理论家李渔(笠翁)将“新”与“美”并提,提倡创作个性的强化,他反对“千人共见,万人共见”、“徒作效颦之妇,遂蒙千古之诮”。

以艺术个性为主要标志的风格与流派,其重要的审美价值即在于此。

从戏剧的观众学理论而言,戏剧风格与流派则可以很好地满足人皆有之的爱美求异、喜新厌旧的审美需求。

由此可见,戏剧流派具有不可小视的审美价值。

二、戏剧流派的形态类型

当今,中国戏剧流派的形态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其一,以地域文化与地域风格为标志,形成地地域戏剧流派。例如早期京剧中的“京派”与“海派”,即分别以北京与上海的地域文化与地域风格为标志,京派的风格是重视基功训练、讲究艺术规格,海派的风格是勇于革新创造,善于吸收借鉴。近年,又出现了以热烈火爆、粗犷豪放为风格特色的“黑土戏剧”(以黑龙江的地域文化与地域风格的标志)、“关东戏剧”(以东北三省的地域文化与地域风格为标志)以及岭南戏剧、荆楚戏剧、闽浙戏剧、山陕戏剧等等。所有这些戏剧,都是地域戏剧流派。

其二,以风格相似或相近的表演艺术家为标志,形成人文戏剧流派。例如京剧中的“梅派”,便以京剧大师梅兰芳的“中正平和、端庄大方、雍容华贵”的表演风格为主要标志,形成由流派创始人向下传递、不断发展的戏剧流派,梅葆玖、言慧珠、杨秋玲、李洁、李胜素等,都属于“梅派”;又如“程派”,也以创始人程砚秋先生的“幽咽婉转、回味无穷、若断若续、如泣如诉”的表演风格为标志,并代代相传,王吟秋、赵荣琛、李世济、吕冬明、迟小秋、刘桂娟、李海燕、张火丁等人,皆属“程派”。小生的“叶(盛兰)派”等等,也都薪火相传,可谓是流派纷呈,各放异彩。

京剧如此,评剧、豫剧、吕剧、越剧等各地方戏曲,莫不如此。

戏曲如此,话剧也如此。如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金山,就被誉为“话剧的麒(麟童)派”。

其三,以表演方法为标志,形成方法戏剧流派。分为体验派与表现派两大流派。体验派强调在表演艺术创造过程中情感重于理智,以19世纪意大利名演员萨尔维尼、20世纪初苏联著名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等人为代表;表现派别主张表演艺术“不是‘合一’,而是‘表现’”,演员要“在竭尽全力,异常逼真地表现情感的同时,应当始终保持冷静,不为所动”,代表人物是法国著名演员科格兰。

三、戏剧流派的构成要素

戏剧流派的形成,并不是千篇一律的,其主要形成方式,有以下三种:

一种是首先由有一定艺术追求和艺术主张的艺术家自觉创立,后来又由传人集合成群体而形成流派。如梅、尚、程、荀各派即如此。

另一种是由一批艺术风格相近或相似的艺术家们不自觉地形成的,既无宣言纲领,也无固定组织。如学院派、演技派、本色派等等。

再一种是因风格相近或相似,被后世“追认”的。如京剧李少春的“李派”。

因为戏剧是综合艺术,所以流派的构成要素除了以表演为核心外,还包括导演、音乐、舞美等要素。如京剧流派的构成,就与琴师、鼓师共同辅佐演员而完成。责任编辑王庆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