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管引流术后抬高引流31例临床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1

T管引流术后抬高引流31例临床观察

王慎亮刘东李秀红

王慎亮刘东李秀红(本溪市铁路医院117000)

【中图分类号】R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50-0127-02

【摘要】目的探讨T管引流术后早期抬高引流的可行性;方法术后3天后视胆汁引流情况,逐步水平抬高引流管至15cm~18cm;结果胆汁引流明显减少,病人恢复顺利,未发现胆道感染、胆漏增加及梗阻性黄疸发生;结论T管引流术后早期抬高引流可减少胆汁丢失,利于壶腹部功能恢复,避免持续低压引流可能对胆管细胞及肝细胞的损伤,利于病人康复。

【关键词】T管引流术自然重力引流抬高引流

T管引流术做为传统胆道外科基础手术随着现代外科及医学影像不断地发展临床在逐渐减少,但在临床中仍是必不缺少的基本治疗方法。T管引流术做为胆总管切开术术后持续引流承担治疗及安全措施,多年以来T管引流术后自然重力引流,使大多患者得到康复。但自然重力引流可至大量胆汁、电解质丢失。我们对T-管引流术的病例,行早期抬高T管,得到良好疗效。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09~2011年31例行T-管引流术病例,其中男17例,女14例。年龄45~78岁。胆总管结石21例(其中梗阻性黄疸9例),急性化脓性胆管炎3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4例,十二指肠乳头狭窄3例。全部病例胆总管均不同程度增宽(12mm~25mm)。3例十二指肠乳头狭窄2例行胆总管十二指肠侧侧吻合术,1例行十二指肠乳头成型术。

1.2治疗方法全部病例均行T管引流,术后三天内行常规自然重力引流,观察腹腔引流管保持通畅,引流液逐渐减少且无胆汁样液体。后抬高引流管,平卧时以腋中线为水平线,坐位及立位时以剑突为水平线,应用床旁输液架及绷带,调整T管及外接管近侧高度,并保持远端低于水平线以下,逐渐抬高5cm~10cm。观察病人反应,有无术区及腹部疼痛及其他消化道症状,最后至15cm~18cm。术后3周行T管造影显示下端通畅后拔出T管。梗阻性黄疸、化脓性管炎病例延长自然重力引流时间,观察引流胆汁性状,至黄色澄清后方可抬高T管。

2结果

T管引流液明显减少,开始每日为100ml~200ml,随总体病情好转,引流液进一步减少,或无胆汁引出,病人术后未增加胆漏及胆系感染的发生,改善病人进食,加快病人的状态恢复。同时也减轻了医护人员负担。

3讨论

通常肝脏每日分泌胆汁约800ml,每日自引流管流出胆汁约有300~400ml,随着壶腹部的逐渐通畅(痉挛缓解,炎症消退),流出的胆汁应逐日减少,可不超过200ml;术后3周拔管前逐步抬高T管以或间断夹闭T管以确定胆总管远端是否通畅[1];另有专家认为术后7天~10天,如引流情况良好,则间断夹闭引流管,逐步延长时间,至完全夹闭3天~5天,如病人无上腹部不适,无发烧,多提示胆道引流通畅[2];据国外论著,T管引流术后行重力作用下自由引流,第5天行T管造影,如阴性并表现出造影剂顺利流入十二指肠,则夹闭T管[3]。显示如何对待T管引流不尽相同。我们早期逐步抬高T管的应用,未观察到不良反应,减少了病人术后胆汁无谓的丢失,避免胆汁丢失造成的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给予胆道内适当的压力,有利于壶腹部功能地恢复,促进机体康复。近来认为,1.96kPa(20cmH2O)的压力即有可能导致胆血反流[4]。抬高15cm~18cm较接近胆管内生理压力,当胆管远端梗阻时不会因压力过高而出现胆汁逆流感染及梗阻性黄疸。回顾我院2009年以前梗阻性黄疸病例,T管自然重力引流第10天~14天,胆汁引流量每日仍500ml~900ml,而行T管造影,胆管远端通畅,术后17天~21天拔管后顺利出院。提示临床上有相关未知问题。目前已认识到,胆道不单纯是排泄管道,而是一个具有复杂功能的器官。和肺、肾一样同是身体新陈代谢的调解器官。胆管细胞是一群娇贵的细胞[5]。T管引流术后自然重力引流,胆道较长时间处于持续低压状态,对于娇贵的胆管细胞及肝细胞是否是损伤,而后胆汁分泌增加。抬高T管使胆道接近于生理性压力,避免了胆管细胞及肝细胞的损伤,有利于病人顺利康复。

参考文献

[1]黎介寿,吴孟超,黄志强.手术学全集普通外科卷[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10,776.

[2]张启瑜.钱礼腹部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664.

[3]胡麦译.Chassin普通外科学手术策略[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8.10,607.

[4]吴在得,吴肇汉.外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537.

[5]黄志强,黄晓强,宋青,黄志强.胆道外科学[M].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