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语表达灵动起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2-12
/ 2

口语表达灵动起来

唐银春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要求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能准确地表达与交流,讲究文明修养。”对低年级的口语交际也提出了具体的阶段目标。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终生发展的需要。可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有部分学生对口语表达是缺乏兴趣的,他们很难进入口语表达的情境,稍好一些的学生还能跟在后面人云亦云,差一点的压根无动于衷,如何改变这一状况呢?笔者在低年级教学中进行了一番探索和实践,认为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多角度、多渠道地实施口语训练,能使学生的口语表达灵动起来,变“要我说”为“我要说”。

一、利用识字韵文插图,“串葫芦”讲故事

新教材中安排了词串识字,并配有插图。这些插图色彩明丽,画面生动,充满童趣。教师在教学中如能恰当地运用,既可以为学生理解词语提供丰富的形象,还可以为口语训练提供直观的形象、具体的情境,从而激活形象思维,让学生产生一吐为快的愿望。如第二册《识字6》词串为:“夜晚繁星亮晶晶爷爷奶奶小丁丁竹椅蒲扇萤火虫牵牛织女萤火虫牵牛织女北斗星”,插图生动丰富地体现了文意。我在进行口语训练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充分展开想象,让他们在自己编的故事中用上课文中的词。在练说时,我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基础差的学生只要能把这几个词“串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就行了;基础好的学生,要努力编完整的故事,编生动有趣的故事。学生兴趣盎然,畅所欲言,用童真的语言编织了一个个美丽的故事。现摘录一例:夏天的夜晚,萤火虫提着灯笼飞来了,爷爷、奶奶和小丁丁坐在竹椅上乘凉。爷爷一边摇着蒲扇,一边指着天空亮晶晶的繁星说:“那围成一把勺子样儿的星座叫北斗星,那银河两边的两颗闪亮的星星,一个叫牵牛星,一个叫织女星。”接着,爷爷又讲起了“牛郎织女”的动人传说。小丁丁听得津津有味,奶奶乐得笑哈哈,连一旁的小猫也听得入了迷。

二、运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软件资源,根据教学需要制作多媒体课件,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拓展口语训练的空间,增强口语表达的效果。教学《鸟岛》一课时,为了缩短文本与孩子的距离,我在课前精心设计制作了多媒体课件,把课文里描写的景象直观地展现在孩子们面前。美丽的多媒体画面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声情并茂的朗读,把孩子们带到了课文描写的优美意境中,为孩子们营造了富有诗意的想象空间,学生有如穿行在鸟的世界。学完课文后,我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象鸟岛的景象,再用语言表达出来。现摘录二三:①我走进了鸟儿的王国,各种各样的鸟儿围着我们快乐地飞翔,仿佛在欢迎新朋友。②一只小鸟飞到我的鞋上,另一只停在我的肩上,我一动也不敢动,生怕打扰他们休息,我好快乐呀!③我觉得自己也变成了一只美丽的鸟儿。在声、乐、画融合的情境中,学生“情动而辞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说得自然,感受得深刻,回味无穷。

三、借助口语交际情境,在互动中享受表达

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互动的过程,是面对面你来我往的信息交流。在对课本中的《口语交际》训练时,可以根据提示,选择合适的方法,激发学生口语表达的欲望,提高表达的质量。比如第一册《练习1》中《自我介绍》提供了一幅图和交际要求:“跟同学介绍一下,自己叫什么名字?今年几岁?自己的名字是谁给起的?为什么起这个名字?”这时小学生才在新的校园里生活了一个月左右,彼此并不太了解,再者让学生一个个回答这几个问题太单调了。于是我把这次口语交际课设计成“我们都来做朋友”的交友活动。课前将教室布置一新,课上全班学生围坐在一起,营造了一个愉快的交友环境。课始让学生说说你想了解同学的什么情况,再各自练习介绍自己,接下来在小组内交朋友,然后组织全班性的活动。一个同学上台自我介绍,并表达想多交朋友的愿望,愿意和他交朋友的可以上台自我介绍,并进行交谈。最后进行个人活动,各人自找同学交流。交友活动使学生的交际有了对象,激起了学生表达的愿望,同时克服了畏惧心理。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生不知不觉地打开话匣子,既享受了表达的乐趣,又增进了小朋友间的友谊。

四、借助喜闻乐见的游戏,在体验中自由表达

游戏是儿童最喜爱的活动,在游戏中儿童身心愉悦,思维敏捷,语言流畅。在一次体育活动课上,我让同学们自由组合,各自玩自己喜欢的游戏。活动中我发现每位同学都玩得很投入,下课铃响了他们还意犹未尽,下一节是语文课,同学们还沉浸在游戏的欢乐中。于是我放下既定的教学任务让他们介绍刚才玩的游戏,在欢呼雀跃声中学生自行分组讨论,并推出一名代表来发言。真实的体验是口语表达的动力源,给了学生表达的灵感,学生用流畅的语言描述了游戏的规则及注意点。这样不拘一格的自由表达,使学生更加大胆,更加不受拘束,他们把口语表达当成了一种乐趣。

五、利用课文的空白,在合作表演中促发展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中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比如第二册中《大松树和小松树》,这个童话故事生动有趣,结尾处余味无穷,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学完课文后我进一步引导学生由《大松树和小松树》故事的结尾想开去:小松树惭愧地低下了头,这时候肯定有好多好多的话想对大山爷爷说,对风伯伯说,对大松树说,他会说些什么呢?现在我们都来做小松树(先小组讨论,再合作表演)。学生在理解了课文的基础上,进发出创新的火花。如:甲同学(扮演小松树)说:“大山爷爷,谢谢你把我托得这么高,让我看到这么美的景色。”乙同学(扮演大山爷爷)摸着他的头说:“好孩子,不用谢。”甲同学转过身对丙同学(扮演风伯伯)说:“风伯伯,我还得感谢你,是你让我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丙同学拍拍甲同学的肩,笑了。甲同学对丁同学(扮演大松树)说:“松树哥哥,真对不起,我说了那么多让你难过的话,你能原谅我吗?”丁同学说:“松树弟弟,你是个知错就改的好孩子,我早就原谅你了。”在合作表演中,学生兴趣浓厚,参与积极性高,这不仅锻炼了口语能力,而且对课文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六、开展小小辩论会,在探究中获得新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要求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来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结合探究性学习练习口语表达,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主表达意识。如:方红捉来一只蝴蝶,韩琪说:“你怎么能捉蝴蝶呢?看,它多可怜,我们快把它放了吧。”李泽南说:“蝴蝶是害虫,我们再捉几只来做标本。”他们争执不下。我抓住这一机会让学生自己去进行研究,寻求答案(可以上网查询,可以查找书籍资料),然后以“捕捉蝴蝶好不好”为题开展小小辩论会。学生个个精神振奋,发言积极。在辩论中,可以领略到孩子们智慧的闪光,知识的积淀,真情的流露。

七、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拓宽口语交际的天地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口语训练不应仅仅局限在课堂,要开笼放雀,让学生从教室这个小课堂走向生活的大课堂。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有效地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如:新教材第一册安排了一组关于秋天的课文,学完后,我让学生带上纸和笔先到郊外去找秋天,学生真实感受了秋天田野里、果园里丰收的景象。再带他们去看菊花展,领略了菊花的多种颜色,各种姿态,在瑟瑟秋风中竞相开放的美丽。活动中学生七嘴八舌地用自己的话赞美秋天。教师一边点评,一边鼓励,之后又带着孩子们唱起秋天的歌。可见,口语训练与生活紧密相联,就能步入广阔的天地,就一定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当然,引导学生灵动地进行口语表达的方法很多。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者应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努力营造自主、平等、交往的氛围,引导学生展开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心与心的交流。让课堂成为伙伴的课堂,师生对话的课堂,想象的课堂,创新的课堂,学生才能乐说、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