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3-13
/ 2

浅谈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阿依贤姑

阿依贤姑(新疆阿克苏农一师医院中医科新疆阿克苏843000)

【中图分类号】R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3-0361-02

11-12

叶天士《温热论》“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虽寥寥十字却道出了湿温病的病变主要症结及要领,湿温病是指由湿热病邪引起的一种热病,湿热病邪有病位以中焦脾胃为主,易于困遏清阳、阻滞气机,病势缠绵传变较慢等致病特点,叶氏在继承前人医学理论的基础上,又在他自己长期临床实践的基础探索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通阳在利小便这一治则,这对后世及我们现在,治疗湿温病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湿温病的湿是有内外湿邪相合而成,外湿是从外界感受而生的,内湿多有脾胃失建自内而生,凡是嗜好饮酒的人,大多湿邪蕴藏于里,一旦再受外湿,则必内外结合成湿温病,为什么会这么说,因为脾为湿土之脏,胃为水谷之海,湿土之气同类相照,故湿邪为病多以中焦脾胃为重心,而温为热邪,湿属于阴,湿热互结,其性粘腻难解,热处湿中,湿蕴热外,湿热交炙,造成阻遏清阳之势,若此时不开,则热不清,湿不化,如以温除湿,必助邪热,如以寒凉清热,有助湿成浊,以至于越清邪越甚,故治疗湿热之症只有用河间的分消宣化之法,通利小便,使弥漫于三焦的阴霾之湿热之邪气从膀胱而去,若阴霾重浊之邪即消,那阳气就通了,病就痊愈了,而阳气的通和不通,可以从小便的利和不利来判断,若小便利则阳气通,邪有去路,病易愈,小便不利,阳气不通,那可以加重利小便的药物如可以选芳香利湿的药物,如厚朴,佩兰,香薷,白寇仁等,这样阳气通了,开降有序,气化有权,病就可以治愈了,例如:阿xx,男,32岁,病历号是010234,病程5天左右,于2011年7月20日由于天气炎热,在天地干农活回家以后饮凉水500毫升左右,于第二日晨起出现头重如裹、身热不甚,T:38℃自认为是感冒了,口服感冒药物没有好转,在当地医院给予抗病毒抗炎治疗仍然没有好转,于第5日转入我院治疗,门诊以“发热待查”收住我科,入院时主要是发热,T:39.5℃左右,身重肢卷,头晕如裹,恶心,舌苔白腻,脉濡滑,大便溏稀,小便混浊,T:39.5℃,P:85次∕分,R:21次∕分,BP:120∕70mmg,查体未见明显阳性体征。查血常规:WBC:4.8×109∕L,NEUT:70﹪,淋巴:30﹪,肥大氏反应:阴性,抗链“O”:阴性,血培养:未见致病菌生长,中医辨证属于湿温病湿重于热,邪遏卫气之证,给予藿朴夏苓汤加减,口服药物当晚体温在38.5℃左右,5付以后体温渐渐正常,10服药以后好转出院。本证卫气同病,故给予藿朴夏苓汤宣化表里之湿,本方用淡豆豉,杏仁宣肺解表,肺气宣化,则阻已化,厚朴,佩兰,香薷,白寇仁芳香化湿,燥湿理气,使里湿除而气机得畅,猪苓,赤茯苓,泽泻淡渗利湿,为湿邪寻求浅谈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出路,这个方子有升上、畅中,渗下的作用,渗下就是小便利,小便利则湿邪祛,湿祛则热孤,故本病就痊愈。

其次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中的通阳和温阳是不同的,通阳是指湿热之邪阻遏阳气,用利小便之法,湿从小便而利,湿祛则热孤,阳气就自通了,而本身阳气是不虚的,仅仅是阳气被湿邪遏阻,此时用芳香化湿的药物使气机宣通,小便通调阳气自透了,就上列来讲由于湿郁卫表,则出现了头重如裹的表现,看似阳气不足头目失去濡养所出现的症状,但是实际上是湿重阳气被遏的一种表现,而用了厚朴,佩兰,香薷,白寇仁芳香化湿,燥湿理气,使里湿除而气机得畅,上述现象自然就愈了,而温阳是由于阳虚,本身的阳气不足,不能温煦及温养机体而出现的一派寒像,列如,赵XX,男性,75岁,腰膝酸软,怕冷,腰部喜柔喜按,穿厚衣不能缓解,小便清长,脉沉细。辨证属于肾阳虚,给予温阳补肾,方以金匮肾气丸口服,金匮肾气丸可补阴之虚,助阳之弱。方名肾气丸者,因气属阳,补肾中之阳气也。方中有六味地黄丸(地黄、山药、山萸肉、泽泻、茯苓、牡丹皮),以滋肾水,又含附子、桂枝壮肾中之阳。中医所说之“肾”不同于西医解剖学上的肾,中医是按照功能给肾下定义。中医认为,一身阴阳皆根于肾;肾主骨生髓,与生殖发育密切相关。腰酸脚软,肢体畏寒,下半身常有冷感,少腹拘急,皆属肾阳不足之表现。阴中求阳,少火生气,方中药物配伍具有两大特点:一是“阴中求阳”;二是“少火生气”。中医认为,肾为水火之脏,含肾阴肾阳,阴阳互根。所以,凡肾虚之症,必有阴阳两虚的病理变化,但其临床表现有偏阳虚或阴虚的不同。金匮肾气丸是为肾阴阳两虚、肾阳虚偏重者而设。肾阳虚者得之,可收“阴中求阳之效”,肾阴阳两虚者得之,则有阴阳并补之功。肾气丸中用六味地黄丸滋补肝肾之阴,用附子、桂枝壮肾中之阳,用阴中求阳之法,以达到温补肾阳之目的,给予此方口服一月以后上述显现渐渐好转,此患者属于阳气虚,不能温养机体出现的上述现象,故给予温阳补肾为法即可。

总上所述,在临床上,治疗湿温病均采用叶天士的“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这一理论,它与温阳是不同的,它是针对湿热病邪蒙蔽阳气而言,治疗以淡渗利湿,分解湿热,以祛湿为先导,邪祛则热清,病自愈,在临床上每遇此病,均用此法,尤其在大热时爆冷饮以后,出现身重肢卷,头晕如裹,恶心,舌苔白腻,脉濡滑,大便溏稀,小便混浊,屡试有效,值得临床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