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非药物疗法在治疗心理障碍中的应用

/ 2

中医非药物疗法在治疗心理障碍中的应用

刘东风吕俊海

刘东风吕俊海

(河北省磁县中医院河北磁县056500)

【摘要】目的:对患有重症精神障碍或者心理障碍的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合理的通过中医非药物疗法进行心理干预,不但可以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消除阻抗,还可以增加患者对治愈疾病的信心,主动积极配合治疗,更为重要的是缩短疗程,加速病情恢复,提高治愈率。方法:针对不同的病人,及其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程度,经过综合性系统性的分析其病情,在准确诊断的基础通过中医非药物疗法,如:中医系统心理疗法、针灸、灸法、拔罐、气功、推拿按摩等进行干预,真实刺激患者感官,从而提高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做为第一项重要治疗原则。结果: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或未用药物前对不同的患者进行适宜其的心理治疗,及运用传统中医理疗及现在中医特色心理治疗,以被广大各界人士认可,并逐渐成为当今治疗各种精神心理障碍不可获缺的重要部分。结论:临床适用价值强,易于实施,广大患者满意。

【关键词】中医非药物疗法;心理治疗

【中图分类号】R2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6194(2015)01-0246-02

TCMNon-pharmacologicalTherapiesonPsychologicalDisordersandMajorMentalDisorders

LiudongfengLvjunhai

DepartmentofPsychologyandPsychiatry,Ci-XianTCMHospital

【Abstaract】Objective:OndebasisofcertainmedicationofreasonableTCMnon-pharmacologicaltherapiescannotonlyenhancepatients’complianceandreducetheirresistance,butalsoencouragepatientsbygivingmoreconfidence.Inaddition,thedurationofwholetreatmentmaybeshortenedandthetherapeuticeffdctsmaybereinforced.Methods:Clinicalcasesshouldbesystematicallyanalyzedaccordingtodifferentpatients,varioussocialbackgroundandculturalbackground;sothatdiagnosiscanbeclarifiedandbetterTCMnon-pharmacologicaltherapiescanbeapplied,suchasTCTsystematicpsychotherapy,acupuncture,moxibustion,cupping,Oigongtherapy,Tuina-massage,etc.Results:AppropriatepsychotherapyisadvisabletopatientswithorwithoutmedicationhistoryandisbecominganImportantandindispensablecomponentformajormentaldisorders.Conclusion:Ithasvaluesforclinicalapplincation,andeasytobeapplied.patientsaresatisfiedwishthetreatment.

【Keywords】TCMnon-pharmacologicaltherapyPsychotherapy

中医非药物疗法既是中医临床常用的针灸、灸法、拔罐、推拿按摩以及当今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理科汪卫东教授经过二十多年实践所总结提出的中医系统心理疗法。以上各疗法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精神心理障碍。

由于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已在中国人的心中根深蒂固,也成就了中国人对医疗的独特需求,尤其在当今社会西方的不断引进,更是造成人们在求医过程的盲目。中医非药物疗法能否被巧妙的应用,关键离不开对患者病情的详细分析,从患者的先天开始到出生后的每一个成长过程,每一个时期的心理状态,兴趣爱好,性格特点,文化程度,生活环境以及家族遗传,从而能准确找出导致其心理或者精神障碍的关键致病因素,再结合其现病症状,制定出适合其自身特点治疗方案。

无论是精神障碍还是心理障碍,除离不开其遗传因素外更是离不开与其相关的生活环境。这里再一次证明能够充分了解患者详尽的病史是治疗其疾病的关键。鉴于中国的文化,能够到精神科或者心理科主动就诊的确需要莫大的勇气,很多患者及其家属很是避讳医生提及到心理层面的问题,更不用说精神层面。上文所提汪卫东教授,通过临床潜心研究,将中医非药物疗法与现代心理学巧妙整合,如把针灸、拔罐、推拿等中医理方法疗应用于现代的催眠术能很快使患者进入催眠状态,明显提高心理治疗的疗效;再就是八段锦、太极、五禽戏等养生功结合现代心理治疗推广给广大患者;从而形成适合中国民情的特色疗法,提高了广大患者对治疗心理障碍的积极性。

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发现,对患有重症精神心理障碍的患者,单纯的药物治疗既要承担高额的经济负担又不能取得好的效果。能主动到精神心理科就诊的患者,大多患有重症精神障碍由家属、治安人员或者当地精神科急诊强行带入医院,如各类型精神分裂症,重症抑郁症和躁狂症,双相情感障碍等,再就是经其他科大夫介绍,很少是自己是通过查阅查阅相关资料而主动向心理科求助。以上所提的两种类型的患者,一种无自知力,一种存在一定自知力,详见下文。

无自知力患者,皆存在相应的认知、感知、感认识综合障碍,本身不会承认自己有病,甚至难以配合医生问诊,只能通过家属和其生活的环境了解病情,取得患者家属理解后,对其施以相应的专科药物,待患者回复一定认知时,重新对患者进行细致问诊和详细的精神分析,再次讨论病情,针对相应的症结不得不制定新的治疗方案,比如对妄想其部分肢体扭曲畸形或者变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对其相应的部位给以针刺、灸法、或者拔罐等,同时给以一定的心理暗示,会极大的改善患者的认识,减少患者对治疗的阻抗,增加患者对治疗的积极性,更是快速有效的提高治疗效果,缩短疗程,同时降低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剂量,减轻药物对身体的副作用;而对于伴有强迫症状的精神分裂症,有精神障碍中的癌症之称,单纯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就非常棘手,如辅之以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气功或者给与相应穴位按摩和一定的行为治疗皆能较快缓解患者焦虑转移其注意力,从而也缓解患者强迫症状,改善患者的认识状态,产生对医生的信任感,使患者主动接受治疗,同样也提高此病的治疗效果。

有一定自知力的患者,无认知、感知障碍或存在轻度障碍,能体验到自身疾病所带来的痛苦,主动到医院就诊,而且对于治疗的选择存在相当的自主性。此种病人多是一些情感障碍(抑郁症、躁狂症或者双相障碍)、癔症、强迫症、焦虑症、疑病症、躯体化障碍、再就是一些性格障碍等,且大多会以其不同的躯体表现(头疼、头晕、胸痛、失眠、腹胀等)到各大临床科室就诊,苦无效果,美其名曰疑难杂症,走投无路才到精神心理科,此刻能否消除患者的阻抗,取得患者的信任,直接影响到治疗的效果,所以取得患者的信任的方法确是重中之重,如此一来就需要较快改善患者的首要病情,比如对头疼的施以一定镇痛药物,对失眠的施以安眠药物,对情感障碍的施以相应抗抑郁药物或者情感稳定剂,既可以较快获取患者信任,又为进一步的治疗争取了时间,对不同的患者进行中医非药物干预,对于躯体化障碍和癔症患者,直接在中医非药物干预下给于一定暗示,便能快速减轻患者痛苦。但是对患有性格障碍的心理障碍患者如果能在气功催眠状态下,干预其存在畸形认知的年龄阶段,强行给于正确的暗示纠正其错误的的认知,促使其能理性看待自己的生活,重新接受自己面对自己的过去,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真正适应生活,找到自己的位置,适应自己的生存环境[1]。而患有躯体化障碍、疑病症等的患者,在针灸或者拔罐刺激下给以一定的心理暗示,改善其对其疾病的认知,从而能从病因上治愈其疾病,避免长期的服用药物治疗。对伴有强迫症状的情感障碍,则可以在气功催眠状态下逐个年龄阶段找出其出现强迫症状的症结,进而进行重新的认知纠正,脱敏其敏感事物,从潜意识中使患者轻松克服强迫,并逐渐回复正常生活[2]。

中医非药物疗法与现代心理学的有机结合,无疑给治疗重症精神心理障碍开辟了捷径。单纯的药物疗法,只能控制患者的症状,大多患者仍不能适应正常生活,甚至因治疗上的受限不可避免的造成患者意志行为上的退缩,失去自理能力。选用何种药物治疗,自然是依靠患者的症状表现,症状的消失自然也成了药物疗效评定标准,而各症状的诱因,单凭药物却是并不能改善。药物固然可以改善患者一定的认知,控制相应症状,而患者的心理和情感仍离不开心理治疗,只要非躯体疾病和精神活性药物所致的精神心理障碍,通过相应中医非药物疗法和心理治疗,都很大程度上改善对事物认知、感知状态,重新适应生活,找回自信。

中医非药物疗法和心理治疗,能否被合理的应用于住院的重症精神心理障碍的患者,不但需要采集到准确的病史,更要对其进行系统的精神分析。针刺、灸法、拔罐、电针、按摩等中医疗法,在给于患者真实的刺激下能够更进一步加强心理治疗中的暗示作用,便于控制患者的潜意识,从而顺利纠正其错误观点,根本上治疗疾病,脱离长期服用药物控制的痛苦。

以上所述疗法,尤为适合长期住院的重症精神心理障碍患者,便于对不同处于康复期的患者施以相应的非药物治疗,甚至一些意志退缩的患者,给与充分的行为矫正后,仍可以恢复一定自理能力。同时也顺应中国的文化传统,患者易于接受,医生易于操作,不但提高了疾病的治愈率,也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汪卫东.气功入静状态下的情志干预技术-中医系统心理疗法(SPT)之一,国际中医药杂志[J],2009,31(3):254-255.

[2]吕学玉,吕梦涵,汪卫东.气功入静状态下的意想式脱敏疗法-中医系统心理疗法(SPT)之四,.国际中医药杂志[J],2009,11(6):540-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