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溶栓与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对比

/ 1

静脉溶栓与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对比

宋吉菊苍红英

威海市立医院264200

【摘要】目的:对比静脉溶栓与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8月--2016年8月收治的7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样本,以溶栓方法为划分依据,将其分为静脉组(38例)与动脉组(38例)两个组别。静脉组采用静脉溶栓方法治疗,动脉组采用动脉溶栓方法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溶栓前与溶栓24h、72h后的凝血指标变化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溶栓24h、72h后,静脉组患者凝血指标变化幅度更大,代表凝血时间延长幅度更大,证明溶栓效果更好,与动脉组相比,优势显著(p<0.05),两种方法溶栓安全性均较高(p>0.05)。结论:可视患者病情,将静脉溶栓方法作为首选,改善溶栓效果,提高急性脑梗死治疗有效率。

【关键词】静脉溶栓;动脉溶栓;急性脑梗死;疗效

前言:急性脑梗死多由血栓堵死脑动脉所导致,如不及时治疗,死亡率较高[1]。早发现并早治疗,对治疗有效率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可使患者生命得以延长[2]。早期溶栓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主要方法,包括静脉溶栓与动脉溶栓两种[3]。为进一步提高溶栓有效率,本文选取本院2015年8月--2016年8月收治的7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样本,对静脉溶栓与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进行了对比: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8月--2016年8月收治的7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样本,以溶栓方法为划分依据,将其分为静脉组与动脉组两个组别,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如下:

动脉组患者38例。性别:男性26例,女性12例。年龄:48--86岁,平均年龄(84.21±10.34)岁。静脉组患者38例。性别:男性27例,女性11例。年龄:48--89岁,平均年龄(85.34±11.87)岁。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方面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4]:(1)患者发病至溶栓时间2--6h。(2)经头颅CT检查,未发现出血。(3)肌力0--3级。(4)血压180/100mmHg。(5)确诊为急性脑梗死。

排除标准[5]:(1)年龄<48或>90者排除。(2)合并其他系统重大疾病者排除。(3)严重精神障碍者排除。

1.3治疗方法

动脉组患者采用动脉溶栓方法治疗:(1)患者取仰卧位,头部后仰,并消毒。(2)于胸锁乳突肌前缘平甲状软骨颈动脉搏动处,注入药物(50--75万U尿激酶、40mg0.9%氯化钠溶液)。(3)控制注射速度。

静脉组患者采用静脉溶栓方法治疗:150万U尿激酶、0.9%氯化钠溶液、100ml尿激酶,静滴。

两组患者溶栓后8h,均给予阿司匹林,视患者病情,考虑是否给予甘露醇。

1.4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溶栓前与溶栓24h、72h后的凝血指标变化情况,包括PT、APTT、FIB三项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消化道出血、皮肤黏膜出血、穿刺部位血肿、死亡四项指标。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处理数据,评分以(均数±标准差)方法表示,p<0.05为具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两组患者溶栓前与溶栓24h、72h后的凝血指标变化情况

两组患者溶栓前与溶栓24h、72h后的凝血指标变化情况如表1:

通过表2可以看出,动脉组患者与静脉组患者并发症发生几率均为2.63%,无统计学差异(p>0.05),溶栓安全性均较高。

3结论

本文研究发现,采用静脉溶栓方法,溶栓24h、72h后,患者凝血指标变化幅度更大,代表凝血时间延长幅度更大,证明溶栓效果更好,与动脉溶栓方法相比,优势显著(p<0.05),两种方法溶栓安全性均较高(p>0.05)。

综上所述,可视患者病情,将静脉溶栓方法作为首选,改善溶栓效果,提高急性脑梗死治疗有效率。

参考文献:

[1]方浩威,黄晓芸,梅志忠,黄益洪,陈建军.超选择性动脉溶栓与静脉溶栓对老年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对比[J].当代医学,2013,09:3-4.

[2]郝锋利,梁莉娜,马海,吴海霞,霍金莲,赵志茹.多模式CT指导动脉溶栓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对照研究[J].西部医学,2013,06:832-834.

[3]张兆,张千,李先锋.超选择性动脉溶栓和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内科,2014,04:383-385+397.

[4]刘越存,刘琦,李红利.机械取栓联合动脉溶栓与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比较[J].安徽医学,2014,09:1267-1269.

[5]刘晓林,刘宓宓.超选择性动脉溶栓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对比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01: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