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5-15
/ 2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分析

李伟赵瑞华

李伟赵瑞华

(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省分行河南郑州450000)

中图分类号:F83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5-0000-01

近些年来,各国金融监管当局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强,成效明显,特别是巴塞尔委员会接连就银行监管方面发布了一系列原则、标准和建议,推动了金融监管的突破性进展。但是,随着金融业务复杂性增加,衍生金融工具及其市场、银行表外业务的急剧发展,国际金融市场上金融投资组合的调整与资金流动性的大幅提高,金融监管防范措施有时显得束手无策,特别是当金融机构管理人员极力想掩盖内部风险或者有时对内部风险没有察觉的情况下,金融监管当局就更难发现这些风险。因此,金融机构加强其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日益显著。

一、银行内部控制概述

现代意义上的“内部控制”(internalcontrol)一词最早产生在20世纪40年代早期,是由美国著名的审计学家蒙哥马利(RobertH.Montgomery)在其《蒙氏审计学》一书中提出的,而后内部控制逐步被重视,人们认识到内部控制是一种很好的规范企业经营行为、有效防范风险的措施。1949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下属的审计程序委员会第一次对“内部控制”作出权威性的定义:“内部控制包括组织机构的涉及和企业内部采取的所有相互协调的方法和措施。这些方法和措施都用于保护企业的财产,检查会计信息的准确性,提高经营效率,推动企业坚持执行既定的管理方针。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是金融机构的一种自律行为,是商业银行为完成既定的工作目标和防范风险,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机制。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是规范商业银行经营行为、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关键,也是衡量商业银行经营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鉴于银行在国民经济中的核心地位,为了防范银行风险,各国金融监管部门无不重视银行的监管工作,出台众多的法律法规,构成严密的金融监管网络,但金融危机仍然时有发生,银行丑闻不断被揭露。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银行业相续出现国际商业信贷银行、巴林银行、大和银行等一系列银行危机,据事后分析发现内部控制的缺位、不到位、越位是导致风险发生并蔓延的主要原因。弱的或者没有效率的内控机制导致大多数银行亏损,并致使世界范围内其他银行经营失败。这些案例表明,通过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银行可以在损失发生之前发现或者阻止损失。因此,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是银行管理活动的关键,也是银行安全和稳健运行的基础。我国商业银行更应当注重自身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认识到内部控制建设在银行经营和管理中的重要性,通过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及时地发现并处理存在的问题,以一种安全、审慎而可控的行为方式确保银行实现其经营管理目标。

二、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的内容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组织结构,如职责的界定、贷款审批的权限分离和决策程序等;二是会计规则,如对帐、控制单、定期试算等;三是"双人原则",如不同职责的分离、交叉核对、资产双重控制和双人签字等;四是对资产和投资的实物控制。这类控制措施必须要通过内部审计职能在机构内部独立地进行评价控制,以确保内部控制的完善程序、有效性和效率。另外商业银行要认真遵守各种银行和非银行的法律法规,必须制定出确保遵守上述法律和法规的政策和程序。从而才可以使内部控制有审查、有监督、有效果。从管理内容可以看出,其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内部控制的目标是要通过各种控制活动来使银行风险得到有效控制,资金运作得到安全保证,以确保银行的安全;其次内部控制必须有利于银行效率的提高,必须有利于资金流、信息流的畅通,只就控制谈控制,不讲效率不是内部控制的真正目标;再次内部控制必须有利于银行增加效益,风险得到有效控制本身就是一种提高效益的手段,使商业银行按照既定目标运行也是实现其效益的过程。

三、加强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

美国金融危机,带来了严重的“蝴蝶效应”,全球主要金融市场为之震荡。这场危机虽然目前对我国影响不大,但其展现出的现代金融系统性风险的程度、深度和波及范围大大超出了我们对传统金融风险的认知,对既有的金融风险管理和监管模式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并极具启示意义。

(一)树立风险防范意识、科学看待金融创新

金融机构在创新过程中,面对风险多样化、复杂化趋势,必须确立风险管理意识和观念。不应因金融创新在防范和控制风险取得一时成效,而忽视其未来可能带来更大的风险,因为有些创新可能只是延缓了当前的风险,却在未来聚集了风险,这是风险累积性的一个重要特征。早在美次贷危机爆发前相当长一段时间,一些金融机构就发现了问题,但由于利益驱动,没有采取措施,关键还是风险防范和管理意识不够。要培养员工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在日常的监控中及时发现并避免风险。在规划创新体系时要遵循谨慎性原则,回避决策风险;在创新产品的营销中,应遵循分散风险原则,扩大经营范围,实行多元化经营,以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在创新实施过程中,要遵循规避风险原则,通过风险度分析,避免从事高风险业务;在创新工具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市场和政策因素,避免因市场定位不准或政策阻力产生工具风险;可行性论证中要有风险分析的内容,创新项目实施前要配套出台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管理中切实加强风险控制措施的落实,并通过宣传教育,让员工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使防范风险成为员工的自觉行为。

(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营造和谐的控制环境

最近在全面推进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综合改革的同时,国务院批准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强调通过改革使两家银行建立起现代法人治理结构,并进一步加强外部监管。国家还为两家银行注资450亿美元,并要求进行财务重组,确保国家注入资金的保值增值。这是我国金融和经济工作中的一件大事,按这次改革的部门分工,银监会承担推动国有商业银行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的职责。对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提出了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改革的十个方面内容:建立规范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制度;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制定清晰明确的发展战略,包括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研究核心竞争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制定与发展相适应的客户战略、业务增长战略、地域发展战略和持续增长战略;建立科学的决策体系和完善的风险管理体制;优化组织结构体系;建立市场化、规范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审慎的会计、财务制度和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加强信息科技建设;发挥中介机构的专业优势,稳步推进商业银行重组上市进程;加强人员培训和公共关系宣传,确保改革工作顺利进行。这些改革内容同样适用于其他商业银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改革。

(三)加强银行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完善监督手段

内部稽核制度是银行机构内控的最后一道防线,是对控制的再控制。从历史上看,造成银行破产和亏损的直接原因主要是银行内部审计稽查监管失效,例如英国老牌巴林银行的破产案,日本大和银行炒作美国债券失控亏损案等等。内部审计力量薄弱,是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屡屡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为了完善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制度以化解和防范金融风险,商业银行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内部审计机制。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是完善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和加强银行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充分结合。因此,首先内部稽核部门要行使综合性的内部监督职责,实行对一级法人负责,以保证其独立地履行监督检查职能。第二,不断充实稽查人员,努力提高稽查人员素质。必须安排熟悉金融法规和流程,具有丰富工作经验和综合分析能力的人员从事稽查工作,并保证对其实施继续教育和培训。第三,建立稽查处罚制度和稽核检查制度,督促内部各项管理措施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第四,内部稽查部门和人员要认真履行其职责,认真及时地反映情况,对隐瞒不报、上报虚假情况和监督检查不力,造成重大案件和出现金融风险的要追究法律责任。

(四)提高人员素质,确保内部控制的落实

人的思想不端正,道德观念不强,再严的制度也会变成一纸空文。因此,人的素质成为内控制度落实的关键。由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及人们观念的更新,加上社会上各种复杂因素的作用,都造成了人们价值观、道德观的差异。而我们的员工每天都在与钱打交道,如果思想政治工作做不好,职业道德教育抓不严,就很容易出问题。因此,如何加强员工的道德教育,提高员工的职业道德是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就能在商业银行系统内形成一些为全体员工所认可的、具有无形性、非正式性、非法制性、成文或不成文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进而统一人们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企业文化的建设,还可使员工处在一个人人受重视,人人受尊重的环境中,心情舒畅,精神集中,其潜能必将发挥出来,有利于增强商业银行的凝聚力和竞争力,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使失误风险降到最低。在提高人员道德素质的同时,还要有制度来约束他们。因此需要建立严格的奖罚制度,强化“有章必循、违章必究”的理念。对加强控制的管理人员和遵守控制制度的员工给予奖励,对违规行为及时查处,严厉制裁,从而保证内控制度得以贯彻执行,减少金融风险。

在这个金融领域逐步实现对外开放,金融风险逐渐增多的现代社会,我国商业银行必须按现代商业银行的有关要求加强内控管理,完善规章制度,健全制衡机制,尽力杜绝违法违规行为,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