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例AIDS患者PICC置管术后床旁CR技术检查的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38例AIDS患者PICC置管术后床旁CR技术检查的价值

戴欣1曾勇明2(通讯作者)吕圣秀1李春华1杨

戴欣1曾勇明2(通讯作者)吕圣秀1李春华1杨长萍1何颖竹1王惠秋1

(1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放射科重庆400036)

(2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重庆400016)

【摘要】目的探讨38例AIDS患者PICC置管术后床旁CR技术检查的价值。方法通过38例AIDS患者PICC置管术后床旁CR摄影技术照片及放射科报告情况与临床实际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提出解决的措施及方案。结果38例艾滋病患者共计床旁CR胸部X线摄片50次(张),均符合诊断要求,图像清晰显示率94%;PICC置管术后导管末端进行调整均置于上腔静脉内,导管留置期间无1例感染或出血,均完整撤出导管,撤管过程中无并发症发生。结论AIDS患者PICC置管术后床旁CR摄影技术照片情况与临床实际情况结果一致,放射科报告提出解决的措施及方案非常合理,床旁CR技术在AIDS患者PICC置管术后检查值得推广。

【关键词】AIDS患者PICC置管术床旁CR摄影技术

【中图分类号】R512.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8-0234-02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置管术(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简称PICC),是由外周静脉穿刺,经引导针将标有刻度的硅胶导管插入,并使其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1]。PICC置管术广泛应用于长期静脉输液或需反复输血或血制品或采血的患者。作者收集了2013年6月至11月在本院的住院艾滋病患者38例PICC置管术后进行床旁CR技术检查结果,从而评价PICC置管术后进行床旁CR技术检查的意义,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6月至11月在本院住院行PICC置管术后AIDS患者38例,其中男27例,女11例;年龄16~73岁,平均41.3岁。穿刺肢体:左侧21例,右侧17例;穿刺血管:贵要静脉19例,头静脉14例,肘正中静脉5例;导管留置长度42~58cm,平均49.4cm;导管留置天数5~58天,平均21.9天。使用的穿刺方式均为套管法。

1.2仪器与设备

PICC导管采用德国贝朗公司生产的V.basilica导管,型号4172574/4173759,长度45/70cm。美国GE公司TMX+移动式X射线机,德国Agfa公司ADCCOMPACTPLUSCR系统,记录介质为IP成像板,AgfaDrystarDT2B100NIF干式激光胶片,AgfaDrystar5500/5503干式激光打印机。

1.3检查方法

床旁CR摄影技术,曝光条件采用kV(60~65kV)、mAs(16~20mAs);IP板:14×17英寸。曝光后,所用IP板均采用CR系统图像后处理技术,设置最佳的处理参数,运用窗宽、窗位技术对图像的密度和对比度细调,满意后保存,用激光相机打印图像。

1.4图像质量评价

2位高年资放射技师和1位放射主治医生对图像质量采取双盲法进行评价。评价标准为评价图像清晰度、对比度、细节,以及图像能否满足显示PICC导管的诊断要求等进行综合评价。分为:清楚显示;模糊显示,但尚能诊断;不显示,无法见到导管末端位置,严重影响诊断。综合3位医(技)师的评价,计算各种等级所占百分比。

2结果

38例艾滋病患者PICC置管术全部签署知情同意书及有完整详细的护理记录档案,置管术后导管末端进行调整均置于上腔静脉内,导管留置期间无1例感染或出血,均完整撤出导管,撤管过程中无并发症发生。

38例艾滋病患者共计床旁CR胸部X线摄片50次(张),均符合诊断要求,其中PICC导管图像清楚显示47张(94%),PICC导管图像模糊显示3张(6%),PICC导管图像不显示0(0%);所有艾滋病患者PICC置管术后导管末端位置以及并发症情况见表1。

表1PICC置管术后导管末端位置以及并发症情况[n(%)]

3讨论

吸毒是艾滋病传播途径之一,多数艾滋病患者由于长时间静脉注射毒品,毒品及其所含的杂质对血管壁产生化学刺激及继发感染,容易导致局部血管感染、静脉硬化或坏死性静脉炎[2]。采用PICC置管术对需要中、长期静脉输液的艾滋病患者进行“一针治疗”,避免了反复静脉穿刺的痛苦,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减少护士被针刺伤发生艾滋病血源性感染及病人发生静脉炎的机会[3]。静脉置管操作及护理不当时,易引起导管异位以及送管困难等异常情况,床旁CR技术[4]能够快速准确判断导管走行和导管位置、插入深度、有无异位、卷褶,同时减少患者搬动导致导管移位等[5-6]。

本组38例艾滋病患者PICC置管术全部签署知情同意书。置管术后经床旁CR技术胸部摄影发现24例患者PICC置管导管末端位于上腔静脉,而14例(36.8%)患者导管末端出现在锁骨下静脉、头臂静脉、颈静脉、甚至心脏内,存在易出现血管痉挛、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可能,均进行及时调整置于上腔静脉内,致使导管留置期间无1例感染或出血、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所有病例均完整撤出导管,撤管过程中无并发症发生,所有病例完整详细的护理记录档案。38例艾滋病患者共计床旁CR胸部X线摄片50次(张),均符合诊断要求,且与临床诊断意见符合率达100%。

由此可见,艾滋病患者在PICC置管术后均应进行床旁X线检查,同时利用CR技术[7-8]的密度分辨率高,曝光条件宽容度大、照射剂量少及强大的图像后处理功能等优点,为PICC导管的清楚显示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同时帮助临床护士及时处理调整导管位置,提高置管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床旁CR技术在AIDS患者PICC置管术后检查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雪花,王秀芬.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应用过程中常见问题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现代护理,2006,12(3):274-276.

[2]唐群英,李冬妹,蔡佩红,等.静脉注射毒品患者抢救时应用颈外静脉留置针的优势分析[J].护理学报,2008,15(8):66-67.

[3]胡莹.静脉留置针在艾滋病病人应用中的安全护理[J].工企医刊,2013.26(2):143-144.

[4]余静华,戴世明,陈金华,等.新生儿肺透明膜病60例床旁X线胸片分析[J].重庆医学,2010.39(1):48-52.

[5]李开信.CR技术在胸部X线检查中的应用价值[J].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0):1246-1247.

[6]汤佳琼.计算机X线摄影在PICC置管术后检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浙江临床医学,2010,12(7):780.

[7]许文学,郭爱玲,王志文,等.数字化X线摄影和传统X线摄影技术在根管治疗中的应用比较[J].重庆医学,2011,40(18):1785-1786.

[8]曾勇明,吴富荣,张志伟,等.数字X线摄影辐射剂量与图像质量相关性的实验研究[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9,34(11):1517-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