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手术入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的效果比较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不同手术入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的效果比较分析

张志光

(新化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湖南娄底417600)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手术入路在鞍结节脑膜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5年3月-2018年7月本院接诊的鞍结节脑膜瘤病患76例,根据奇偶数字分组法分成研究和对照两组(n=38)。研究组采取经额下入路法,对照组采取经翼点入路法。分析两组肿瘤切除的情况,并对各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作出比较。结果研究组的肿瘤全切除率为84.21%,比对照组的63.16%高,组间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8.42%,同对照组的15.79%%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采取经额下入路法对鞍结节脑膜瘤病患进行手术治疗,可获得更好的术野,提高肿瘤全切除率,且不会增加患者发生手术并发症的风险,建议采纳。

关键词:额下入路;并发症;鞍结节脑膜瘤;全切除

在颅内脑膜瘤中,鞍结节脑膜瘤比较常见,可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较大损害[1],而手术切除则是本病的一种重要治疗手段,但因肿瘤位于中颅窝底,其周围存在有重要的血管以及神经结构,使得手术难度明显增加。为此,临床有必要采取一种最适的入路方式对鞍结节脑膜瘤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此研究,笔者将着重剖析不同手术入路在鞍结节脑膜瘤中的应用价值,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5年3月-2018年7月本院接诊的鞍结节脑膜瘤病患7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奇偶数字分组法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38例。研究组男性20例,女性18例;年龄为38-62岁,平均(50.8±4.6)岁;病程为0.2-4年,平均(2.0±0.8)年。对照组男性21例,女性17例;年龄为38-61岁,平均(50.3±4.2)岁;病程为0.3-4年,平均(2.1±0.9)年。患者经头颅MRI亦或者是CT检查明确诊断,有不同程度的视力障碍症状,部分伴头痛以及头晕等症状。患者签署此研究知情同意书,有完整的病历资料,依从性良好,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比较两组的病程和性别构成比等基线资料,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研究组采取经额下入路法,详细如下:仰卧位,将头部朝后仰约15°,自发际中入手,作双额冠状切口,对头部皮瓣进行前翻,然后再予以开窗处理,使骨窗前缘比前颅窝低平面略低。在额叶底面按要求置入自动牵开器,并将遴选湿润脑棉按要求覆盖在牵拉的脑组织上,避免神经受损。采取双极电凝法对鞍结节和蝶骨平台的中线进行处理,对瘤体和前颅窝低进行有效的分离,注:在分离过程中,要对患者施以电凝止血处理。将瘤体内部充分掏空,并对萎陷的肿瘤胞膜朝瘤腔方向进行牵拉,从肿瘤胞膜上对脑组织、血管和神经进行有效的分离,最后对切口进行关闭,完成手术。对照组采取翼点入路法,详细如下:仰卧位,头部后仰约15°,于耳前颧弓中线上作一弧形切口,需根据肿瘤的体积明确切口大小,将皮瓣掀开,并对硬膜进行打开。将脑脊液充分释放后,对额颞叶进行牵开,使术野充分显露。全面观察瘤体情况,明确手术入路间隙。对肿瘤进行有效的分离和切除,同时对肿瘤的血供血管进行离断和结扎处理。电凝止血后,关闭切口,完成手术。

1.3评价指标

按照Simpson标准[2]评估两组瘤体切除的效果。(1)全切除,瘤体被彻底清除,且瘤体侵犯硬膜没有进行后续处理,亦或者是进行了电灼和激光处理,亦或者是对该硬膜进行了有效的切除。(2)次全切除,没有将瘤体彻底切除。

记录两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对其作出比较。

1.4统计学分析

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研究数据,t用于检验计量资料,即(x±s),χ2用于检验计数资料,即[n(%)],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肿瘤切除情况分析

研究组的肿瘤全切除率比对照组高,组间差异显著(P<0.05)。如表1。

表1两组肿瘤切除情况的对比分析表[n,(%)]

2.2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

研究组7例发生并发症,占总比例的18.42%;对照组6例发生并发症,占总比例的15.79%。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X2=0.0928,P>0.05。

3讨论

现阶段,鞍结节脑膜瘤在我国临床上具有比较高的发病率,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后会表现出视力障碍的情况,病情进展后,颅内压明显增高,并由此引发了头痛以及呕吐等症状,从而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了比较大的损害。而外科手术则是临床医师治疗鞍结节脑膜瘤的一种首选治疗方式,但由于瘤体所处的位置比较特殊,容易损伤周围的神经以及血管,提高患者在术后发生并发症的风险[3],为此,临床医师需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为鞍结节脑膜瘤病患寻找一种最适的手术入路方法。此研究中,38例研究组病患的肿瘤全切除率比对照组高,组间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同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提示经额下入路可提高术野的清晰度,让操作空间变得更加宽敞,从而有助于手术医师对肿瘤进行彻底的切除,如此一来,也能有效避免术中不必要的损伤,促进患者术后恢复。相关资料中提及[4],经额下入路具有术野良好等特点,能够对视神经孔中的肿瘤进行有效的处理,以进一步提高患者手术治疗的效果。

总之,采取经额下入路法对鞍结节脑膜瘤病患施以手术治疗,可显著提高肿瘤全切除术,且不会增加患者发生并发症的风险,建议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张文波,赖湘,叶敏等.鞍结节脑膜瘤28例的显微手术治疗[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15,38(3):306-308.

[2]张遥,蒋传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的临床观察[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15,(2):175-176.

[3]陈靖,石松生,杨卫忠等.鞍结节脑膜瘤的手术入路及显微手术技巧[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13,(6):372-375.

[4]张浩,李东波,钱章林等.额底纵裂入路与额下入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的比较及两种手术入路临床疗效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55):10693-10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