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心室游离壁破裂的危险因素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1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心室游离壁破裂的危险因素分析

吴高举

吴高举

福建省大田县均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66100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发生心室游离壁破裂(FWR)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心内科2015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741例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心功能、hsCRP>100mg/L、静脉溶栓治疗与心肌梗死发生FWR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高龄、心力衰竭、静脉溶栓治疗以及hsCRP>100mg/L可能是预测STEMI患者发生FWR的危险因素。

关键词:STEMI;FWR;危险因素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riskfactorsofventricularfreewallruptureinpatientswithacuteST-segmentelevationmyocardialinfarction.Methods:Theclinicaldataof741patientswithacuteST-segmentelevationmyocardialinfarctionadmittedtoourhospitalfromJanuary2015toDecember2017wereretrospectivelyanalyzed.Results:Logisticsregressionanalysisshowedthatage,cardiacfunction,hsCRP>100mg/L,intravenousthrombolytictherapyandmyocardialinfarctionoccurrenceFWRhasasignificantcorrelation.Conclusion:Aging,heartfailure,intravenousthrombolysisandhsCRP>100mg/LmayberiskfactorsforpredictingtheoccurrenceofFWRinSTEMIpatients.

Keywords:STEMI;FWR;riskfactors

为了进一步研究STEMI患者发生心室游离壁破裂的危险因素,特选择我院42例FWR患者开展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心内科2015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741例STEMI患者,其中,并发FWR的共有42例,男性28例,女性14例,既往高血压史31例,糖尿病史22例,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8例,吸烟患者20例。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由具有高级职称的心内科医师诊断,并对42例FWR患者的临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接受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接受卡方检验。并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FWR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FWR组与非FWR组相关资料对比

详见下表1,在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心肌梗死病史以及合并心力衰竭、治疗方法方面,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FWR独立危险因素分析

对FWR患者资料(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Kilip分级≥II级、hsCPR高于100mg/L、治疗方法)进行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心功能、hsCRP>100mg/L、静脉溶栓治疗与心肌梗死发生FWR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3讨论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而言,发生心脏破裂(CR)的几率并不高,但是却极具危险性和灾难性,特别是对于STEMI患者,发生CR的几率为0.9%-4.5%,但是占心肌梗死全因死亡病例的10-15%,其中,CR主要分为乳头肌断裂、室间隔穿孔以及心室游离壁破裂,特别是FWR,是最为常见的病症,约占CR的90%,一旦发生心室游离壁破裂,则患者死亡率接近100%[1]。因此,探讨其发生的危险因素,并做好预防工作成为了心内科临床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本次研究中,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心功能、hsCRP>100mg/L、静脉溶栓治疗与心肌梗死发生FWR具有明显的相关性。但是,在目前的研究中,溶栓治疗与FWR之间的关系仍然存在争议[2],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彭剑,徐承义,王刚,等.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室游离壁破裂51例临床特点分析[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13,(4):202-204.

[2]刘子衿,缪黄泰,聂绍平.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破裂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6,(10):862-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