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内服灌肠外加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中药内服灌肠外加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

兰若心刘春艳

(成都西囡妇科医院四川成都610051)

【摘要】目的:探究中药内服灌肠外加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1月—2016年11月收治的慢性盆腔炎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遵循随机分组原则,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予以西医治疗方式,观察组实行中药内服灌肠外加针灸治疗,比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数据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内服灌肠外加针灸方式用于治疗慢性盆腔炎,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症候积分值,提升整体临床疗效,可推广。

【关键词】中药;灌肠;针灸;慢性盆腔炎

【中图分类号】R24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7)35-0304-02

盆腔炎是临床妇科常见疾病,主要是指女性盆腔腹膜、内生殖器与周围结缔组织出现炎症,如盆腔腹膜炎、子宫内膜炎等[1],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很有可能进展为慢性疾病。临床通常采取西医治疗方式,但经过实践可知,单纯的西医治疗方式会引发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不利于患者康复,基于此,本文重点探究中药内服灌肠外加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数据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研究对象为我院2014年11月—2016年11月收治的8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遵循随机分组的规则,分为两组,其中40例对照组患者,年龄21~56岁,平均年龄(32.94±2.43)岁,病程5个月~11年,平均病程(3.45±1.42)年;40例观察组患者,年龄20~55岁,平均年龄(33.22±2.42)岁,病程6个月~10年,平均病程(3.53±1.46)年;比对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无明显差异,可予以比对(P>0.05)。

诊断标准:参照《妇产科学》慢性盆腔炎诊断标准:(1)阴道中有异常分泌物;(2)子宫伴有压痛感,按压子宫时有条索状固定包块;(3)经B超检查后探查到异常回声或不规则暗区。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实行常规西医治疗:0.2g左氧氟沙星注射液静滴,一天两次;250mg甲硝唑注射液静滴,一天两次,持续治疗10天,停药5天后再进行第2疗程的治疗。

观察组实行中药内服灌肠外加针灸治疗:中药组方为[2]:党参、黄芪、丹参各30g;生蒲黄、五灵脂、赤芍、香附、牡丹皮各15g;枳壳、川楝子各10g;元胡、白芍各20g;炙甘草共6g;针对腰骶胀痛并肾虚的患者,加菟丝子、续断、怀牛膝各15g,杜仲加10g;针对盆腔包块患者,加夏枯草、皂角刺、莪术、三棱、浙贝母、莪术各15g;针对盆腔积液较多患者,加紫花地丁、蒲公英各15g,鱼腥草20g。采取水煎方式,取汁600ml,1天2次温服,晚上灌肠,灌肠的操作方法为:中药温度控制在40℃左右,将其放入灌肠袋并悬挂在输液架上,离肛门位置约30cm,要求患者侧卧,完全暴露肛门,将导管插入患者肛门约10~15cm,30分钟内滴完,滴数每分钟约60~80滴,10天为一疗程,月经干净后开始第二疗程。针灸:取患者子宫穴、关元、归来、中极、带脉、石门、三阴交、水道、府舍;针对寒湿凝滞型患者,加配穴秩边、地机;针对湿热淤滞型患者,加配穴阴陵泉;针对肾虚型患者,加肾俞、太溪、复溜;针对冲任虚寒型患者,加配穴气海、足三里。用1.5寸针,进针后开始提、插、捻、转,患者有酸胀感后达到最佳治疗效果,留针共30分钟,每15分钟进行1次行针,以提升治疗效果,一天一次。

1.3评定标准

根据相关标准评定患者治疗效果:(1)临床治愈: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中医症候积分值减少超过95%;(2)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大大缓解,中医症候积分值减少70%~95%;(3)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开始缓解,中医症候积分值减少30%~70%;(4)无效:将患者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中医症候积分值减少小于30%;总治疗有效率=[(临床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0%。

1.4统计学方法

借助SPSS17.0统计学软件处理患者数据资料,使用百分数表示计数资料,行χ2值检验,利用P值判定数据的差异,其没有超过0.05时,说明数据存在显著差异,反之,则无。

2.结果

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临床治愈例数达27例,比对照组多7例;同时,观察组总治疗有效率达97.50%,比对照组高20.0%,数据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具体如表1所示:

表1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n(%)]

3.讨论

慢性盆腔炎是临床常见妇科疾病,易造成患者抵抗力、免疫力下降,全身代谢紊乱,临床通常采取西医治疗方式,运用抗生素治疗[3],但受到多种内外部因素的影响,患者病情容易出现反复,不利于患者健康生活。在中医领域中慢性盆腔炎属于“月经失调”、“腹痛”、“带下”的范畴,病理机制为湿热余邪未净,并与血互结,而导致瘀积疱宫,最终引发血气不和、脏腑功能失调[4],因此治疗该疾病应坚持活血化瘀的基本原则,并根据患者病情,加入其他药物治疗。经过现代药理研究结果证明,中药活血祛瘀药物可降低体内毛细血管通透性,抑制渗出,并避免结缔组织出现增生,促使炎性组织软件吸收,从而提升整体免疫力、抵抗力。

本文研究结果证明,观察组患者总治疗有效率达97.5%,比对照组高20.0%,说明观察组治疗方式的效果更为突出,整个中药组方具有温经通络、利湿止带、清热解毒的功效,同时,通过灌肠治疗方式,可让药物直接作用于病灶位置,能够有效提升局部血药浓度,有利于防止药物治疗带来的不良反应,再配以针灸这一物理治疗方式,可达到多管齐下、事半功倍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中药内服灌肠外加针灸方式用于治疗慢性盆腔炎,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提升整体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王艳华.妇科千金片联合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和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5,15(20):3076-3078.

[2]冯彦君,陈继兰,谢京蕊,等.补肾调周法合二藤汤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湿热瘀结型的临床疗效观察[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12(3):399-402.

[3]杨晓梅,张君探.神经肌肉刺激联合中药红子汤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性不孕症效果观察[J].山东医药,2017,57(14):91-93.

[4]谢小林.自拟盆腔炎汤口服与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四川医学,2015,36(12):1680-1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