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早期盆底康复训练对产后女性盆底功能的恢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产后早期盆底康复训练对产后女性盆底功能的恢复

张芳翠

(天水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甘肃天水741020)

【摘要】目的:分析产后早期的盆底康复训练在女性产后盆底功能恢复方面的影响。方法:本次所选80例产妇入我院分娩的时间均是2017年07月份—2018年07月份,采取抽样方式分组,对比两组患者盆底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中治疗后夜尿次数评分为(1.1±0.2)分、尿失禁评分为(1.2±0.5)分,观察组较参照组优异(P<0.05)。结论:实施产后早期的盆底康复训练能够缓解产妇负性情绪,改善产妇盆底功能,值得应用。

【关键词】社会卫生;盆底康复训练;盆底功能

【中图分类号】R473.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8)30-0215-02

盆底功能障碍是由各种因素造成的盆腔支持结构薄弱,主要包括压力性尿失禁、性功能障碍、盆腔脏器脱垂等。目前女性盆底疾病已经成为危害女性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并且随着患者的年龄增长,其生育能力与生理需求都会相应的下降,导致其并发症状显著增加。在临床治疗中一般采用康复训练,并且在训练过程中患者的依从性与坚持能力对治疗效果有着关键作用,因此需要配合相应的护理。文章探讨了实施产后早期的盆底康复训练在女性产后盆底功能恢复方面的影响,总结如下。

1.研究资料和方法

1.1研究的资料

本次所选80例产妇入我院分娩的时间均是2017年07月份—2018年07月份,采取抽样方式分组,对照组40例实施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40例则采取产后早期的盆底康复训练。对照组患者年龄为21~72岁,年龄均值为(51.1±2.3)岁;观察组患者年龄为22~71岁,年龄均值为(58.2±2.1)岁。两组产妇基线资料对比发现缺乏显著的差异,P>0.05,见表1。

1.2方法

对照组40例实施常规康复训练,护理人按照产妇的理解能力与文化程度采取针对性宣传的方式,同时将产后的注意事项告知产妇,对产妇尿失禁进行积极的预防。

观察组40例则采取产后早期的盆底康复训练,包含阴道垂体的训练、盆底生物的反馈以及盆底肌肉的锻炼。护理人员需要指导产妇训练肛门、尿道与会阴收缩,维持收缩状态7秒以后放松,反复训练15分钟,一天训练两次。维持两个月的治疗以后,经盆底生物反馈仪治疗,在产妇的阴道内部放置探头,在产妇两侧的下腹部和髂前上棘贴上电极片,实施生物反馈的治疗,一次治疗时间为30~45分钟,一周治疗两次,维持治疗8-16次。同时在产妇的阴道内部放置阴道垂体,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将留置时间延长,放置运动与咳嗽过程脱出。此外,护理人员需要按照产妇康复的情况将阴道垂体的重量加大,这对于提高阴道的收缩力比较有利,使得产妇盆底功能尽快的康复。在康复期间需要重视产妇心理方面的护理,对产妇的心理特点进行了解,分析产妇负性情绪发生原因,然后实施针对性心理的护理。

1.3观察标准

(1)参照《汉化简版健康调查表》[6]评价患者生活质量评分。(2)心理状态:在护理前后分别利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对患者的抑郁、焦虑情绪进行评价。HAMA总分≥29分,严重焦虑;21~28分,明显焦虑;14~20分,肯定有焦虑;7~13分,可能有焦虑;0~7分,没有焦虑。HAMD<8分正常,8~20分可能有抑郁,21~35分肯定抑郁,>35分严重抑郁。(3)同时记录两组产妇尿失禁与夜尿次数。

1.4统计方法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都统计到Excel表中,然后经SPSS22.0统计学的软件进行处理,采取均数±的标准差(x-±s)对计数类资料进行表示,同时采取t对是否存在统计的意义进行检验;剂量资料主要采取百分比(%)来代表,同时采取卡方对是否存在统计的意义进行检验,若数据之间差异比较显著,则P值在0.05以下。

2.结果

2.1心理状态对比

护理前,对照组焦虑评分为(13.2±2.7)分、抑郁评分为(30.2±3.3)分,观察组焦虑评分为(13.2±2.5)分、抑郁评分为(30.2±4.3)分,观察组和对照组护理前焦虑、抑郁评分结果差异不明显,P>0.05;护理后,对照组焦虑评分为(10.9±2.3)分、抑郁评分为(17.4±2.1)分,观察组焦虑评分为(7.1±1.4)分、抑郁评分为(10.8±1.7)分,观察组焦虑、抑郁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2.2生活质量评分

护理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组间差异显著,其中观察组较为优异(P<0.05),见表1。

表1对照组与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x-±s)

2.3夜尿次数评分、尿失禁

观察组患者中治疗后夜尿次数评分为(1.1±0.2)分、尿失禁评分为(1.2±0.5)分;对照组患者中治疗后夜尿次数评分为(2.1±0.5)分、尿失禁评分为(2.5±0.4)分,组间差异显著,其中观察组较为优异(P<0.05)。

3.讨论

根据国内外研究发现[3],盆底疾病的易发群体一般是阴道分娩患者,对患者生活质量有着严重的影响。在目前的治疗方式中,一般采用手术治疗方法,而传统手术治疗费用昂贵[4],创伤较大,并且有一定的治疗风险。康复训练目前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并且医护安全性较高。其主要目的是对患者盆底肌肉收缩力进行提高,并且预防盆底疾病,改善患者生活质量[5]。目前,的康复训练中一般有盆底手工康复训练、生物反馈治疗、电生理治疗。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给予优质的护理干预,在不同康复训练过程中,都有着相应的注意事项,因此需要采用护理干预进行辅助治疗。

在临床康复因此护理人员需要首先对患者进行盆底肌力评估,并且根据患者不同的盆底肌力进行分类,采用不同程度的康复训练程度。另外需要站在患者的立场上感受其心理变化,引导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干预,在康复训练过程中,还需要给予患者一定的心理干预,患者由于盆底功能障碍会产生一定的负面情绪,因此需要给予心理疏导。本次研究中显示,护理后,对照组焦虑评分为(10.8±2.3)分、抑郁评分为(17.4±2.4)分,观察组焦虑评分为(7.1±1.4)分、抑郁评分为(10.8±1.7)分,观察组焦虑、抑郁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中治疗后夜尿次数评分为(1.1±0.2)分、尿失禁评分为(1.2±0.5)分,观察组较参照组优异(P<0.05)。

综上,实施产后早期的盆底康复训练能够缓解产妇负性情绪,改善产妇盆底功能,可推广。

【参考文献】

[1]王晓芳.早期盆底康复干预对产妇盆底功能恢复的临床意义[J].中国保健营养,2017,27(2):296.

[2]何双红.产后盆底康复时间选择对尿失禁及盆底肌的影响研究[J].双足与保健,2018,27(2):49,51.

[3]牟懿.产后早期盆底康复治疗应用于女性盆底功能恢复中的影响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2018,28(1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