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位词“上”的意象图式及认知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1-11
/ 2

方位词“上”的意象图式及认知分析

葛平平

南京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46

摘要:时间和空间是两个最基本的哲学概念。战国时期,尸佼就提出“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其中,“宇”指空间,“宙”指时间。汉语方位词“上”代表典型的空间概念。本文将针对不同语境下的方位词“上”构建其意象图式,并进行隐喻认知分析。

关键词:方位词“上”意象图式空间隐喻

一方位词“上”的原型意义

对方位词“上”原型意义的理解可以借助传统文字学知识,根据东汉许慎的六书理论,汉字“上”与“下”都是指事字。许慎在《说文解字》释“丄”为“高也。此古文上,指事也。凡丄之属皆从丄。時掌切。”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上”的字形为“”,其字体呈现的是在一条长横的上面刻画一条短横,长横代表参照物,即背景,短横代表“上”的位置,即物体的位置。方位词“上”的字形诠释了“上”的原型意义——“位置在高处”(《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例“上部”、“上游”、“往上看”。

二方位词“上”的意象图式分析

Lakoff对意象图式(imageschema)的定义是“相对简单的、在我们的日常身体体验中不断重复出现的结构,如容器、途径、联系、外力、平衡,或如某种空间方位或关系:上——下,前——后,部分——整体,中心——边缘。这些结构对人类来讲具有直接的意义,因为它们都源于人类的直接身体体验。”

在现代汉语中,“上”这种标记空间关系的方位词在语言中常以“NP+上”结构形式出现,“NP”主要指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如“桌子上”、“床上”、“地上”等。

结构“NP+上”从认知语言学意象图式角度分析表征空间图式,其形式虽然简约,却能表达极其丰富的空间意义。空间图式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焦点、背景和次要参照物。这一结构中,NP指涉的是背景,并以此为基础表述物体的空间特性,说明物体相对于背景的位置或运动,包括物体经过的路径。物体在其位置上可以是静态的也可以是动态的,位置可以是物体运动后的所在,物体也可以相对于背景沿一条路径运动。本章主要以静态情况下的方位词“上/下”为分析对象。

首先,我们通过例句分析方位词“上”在具体情景中的意象图式。

第一组:

1.书在桌子上。

2.足球在草坪上滚动。

3.花盆放在地板上。

第二组:

4.墙上挂着一幅画。

5.黑板上写着字。

6.花别在衣服上。

第三组:

7.灯吊在天花板上。

8.口香糖黏在鞋底上。

9.篮子吊在梁上。

把上述三组中的“上”依次标记为“上1”、“上2”和“上3”,通过对例句中方位词“上”所呈现的情景进行分析,它们的意象图式可表示为:(分别用图1、图2和图3标记)

而其中第三组“NP+上”的表达最有意思,相对于背景来说,物体的位置显然是在参照物的下方,但是表达式仍为“NP+上”。这里的“上”与第一组中“上”的位置恰好相反,指物体在一个横向的平面(曲面)朝下的一面内的任一位置,这似乎存在着认识的矛盾性,但它们之间又存在着内在联系。

从对这四组意象图式的分析中可以发现“上”都与平面(曲面)有关,即物体都依赖于平面或曲面,从“上1”的原型意义引申到“上2”和“上3”有一个重要条件,即“上”不仅表示以一个平面为背景的相对空间位置,而且还有“接触”和“附着”的要素,否则“上2”和“上3”就很难理解。例如,“放在桌子上”、“挂在墙上”、“吊在天花板上”都表示某物“接触”或“附着”于一个平面(曲面),平面是背景,是被接触物和附着物;物体是背景中的形象,是接触物和附着物。多数情况下,方位词“上”具有【+接触】【+附着】两个要素,这也是人们认识方位词“上”的认知经验基础。

以上两组中的方位词“上”显然不同,A组中的“上”表示其原型意义,即物体B和参照物A的空间位置关系,例13A、14A中“笔”在“报纸”之上,“卡片”在“书”之上,仍可用图1表示。而B组中的“上”则表示在某种事物范围以内,即事物B属于事物A,如13B“报纸上有一篇我的文章”指“我的文章”属于报纸内容的一部分,14B中“卡通人物”也属于“书”内容的一部分。类似的还有“社会上、画展上”等,这类短语也具有范围义,例:

第七组:

15.一个人不可能孤独地生活在社会上,总是需要朋友,需要友谊,需要别人帮助。

16.社会上丰富多采的劳动产品,都是人类智慧和力量的美好表现。

17.在韩美林的动物画展上,一幅狗的水粉画把我吸引住了。

18.他的油画大量地在画展上出现了,他还举办了多次个人画展。

第七组的意象图式仍可用图6表示,因为社会是由各种各样的人或物构成,因此社会是一个大范围,每个个体属于这个范围之内,是这个范围的一部分。画展包括不同的绘画作品,因此也具有包含关系。

此外,还有一些抽象引申义,如“历史上、大会上”等,这类短语具有时间、阶段或过程义,例:

第八组:

19.历史上曾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

20.历史上四大文明古国都是从大河附近的平原上发展起来的。

21.李勇在当天开幕的大会上发言时指出,贫困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

22.中国国家领导人将出席本次年会并在全体大会上做主旨发言。

例19、20意象图式可表征为:例21、22意象图式可表征为:

由我们的认知经验可知,历史是不断连续发展的,即历史是从过去一直延续到现在,而“历史上”则指这整段历史的某一时间点或某一时间段,如图7。同样,会议也是一个延续的过程,从开始到结束是一个过程,“会上”则指示会议的任一时间点或时间段,如图8。

三结语

本文方位词“上”的原型意义分析为出发点,并借助语料库例句,构建不同语境下方位词“上”的意象图式,即以上八组图式,根据图式,得出方位词“上”除了表示相对空间位置关系之外,多数情况下还具有“接触”或“附着”的关系,此外其部分抽象引申义还涉及包含关系和过程关系。

参考文献:

[1]李福印编著﹒认知语言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李福印﹒意象图式理论﹒四川外语学院学报[J]﹒2007﹒

[3]齐沪扬﹒现代汉语的空间系统﹒世界汉语教学[J]﹒1998﹒

[4]蓝纯﹒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空间隐喻﹒外语教学与研究[J]﹒1999﹒

[5]方经民﹒论汉语空间方位参照认知过程的基本策略﹒中国语文[J]﹒1999﹒

[6]范金玲、李红﹒汉语空间方位词“上”与“下”不对称的认知语义分析﹒外国

语言文学研究﹒2003﹒

[7]范素琴﹒方位词“上”表征的空间图式及空间意义[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