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标本生化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浅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血标本生化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浅析

邹朝平

邹朝平(德州市人民医院检验科253014)

【摘要】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是影响检验结果的重要环节,涉及到待检者准备、标本的采集、保存、运输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严格控制,才能保证高质量的标本、高质量的检验和对检验结果的准确评价。

【关键词】生化标本检验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R44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2-0145-02

医学检验的质量控制,是伴随检验自动化后出现的事物。近年特别强调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过去,我们只注重内部的质量管理,而忽视分析前的质量控制。检验分析前阶段又称检验分析前过程,此阶段是保证分析结果准确可靠的基础,涉及到患者准备,标本采集与处理,标本运送和接收等一系列问题,ISO/IEC15189文件中明确定义为按照时间的顺序,从临床医生开出医嘱开始,到分析检验程序时终止的步骤。包括检验申请、患者的准备、原始样品的采集、运送到实验室并在实验室进行传播[1]。据报道,在整个标本检验过程当中,检验前所占的时间占全部时间的57.3%[2],其中任一环节处理不好,不符合规定和要求,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据卫生部统计,临床反馈不满意的检测结果中有80%的报告最终可溯源到标本质量不符合要求[3]。因此,分析前质量管理是最易出现问题、潜在因素最多、也是最难控制的环节,不仅仅只靠医学实验室就能做到,还需临床科室的医生,护士的密切配合,共同努力做好分析前质量控制工作。现将主要要点归纳如下:

1.待检者准备

工作人员应该作好患者的解释工作,以消除患者的顾虑和恐惧心理,指导患者如何进行合作,要注意患者的活动情况和精神状态、药物、年龄、性别、种族、标本采集时间及是否吸烟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原则上患者应在平静休息正坐位状态下采集标本。采集前尽量使患者保持平静,避免跑步、骑自行车、爬楼梯等剧烈运动,要求患者休息5min后进行采集,住院患者应在早晨卧床时采集,化学治疗患者要求在化学治疗前采集血标本,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4]。非急诊患者最好固定在某一时间检查,这对于动态观察指标的病例非常重要。

1.1饮食:应当空腹采血。餐后,为消化食物,血液中的有关物质如酶类将会升高,如果大量进食蛋白质和脂肪会导致蛋白和血脂升高,也会使蛋白代谢产物如尿素和肌酐增高,无机磷、钙、钠等成不同程度的增加。另外,餐后激素水平也会改变,如餐后葡萄糖吸收刺激胰岛素释放比餐前高几倍。虽然要求空腹采血,但空腹时间也不宜过长,如果待检者空腹时间过长(超过18小时),会使垂体激素水平下降,血清白蛋白和胆固醇水平下降,葡萄糖含量下降,而胆红素会升高,一般空腹12小时左右即可。

1.2生理状态:不同生理状态对检测结果也有不同的影响。

1.2.1运动精神因素:剧烈运动时钾、钠、碱性磷酸酶、葡萄糖、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均升高1倍以上,肌酸激酶可以急剧升高。紧张激动的情绪也可明显影响神经内分泌功能,导致体内代谢异常。因此标本采集前患者需安静休息30min以上。

1.2.2时间:激素的分泌具有周期及昼夜节律变化,如皮质醇、醛固酮(ALD)分泌高峰在早晨,约是下午的1.5倍,晚间零点下降至最低,因此应在不同时间段采血以观察其节律变化,单次采血应在报告上注明采血时间[5]。

1.2.3刺激物和药物刺激物(如烟草),每吸一支烟血液葡萄糖浓度可在10分钟内增加0.56mmol/L,并持续1小时以上;饮酒可使尿酸升高,血液葡萄糖降低;咖啡因可使血液葡萄糖升高,利胆剂使胆固醇升高,肝素、甲状腺素使胆固醇下降。大剂量VitC对氧化酶法测定血糖、CH、TG的Trinder反应产生负干扰。因此,要求采血前4h勿吸烟、饮酒、喝茶或咖啡。药物停服2天后采血,并在申请单注明用药种类和剂量,以备参考。

2.标本采集

标本采集是直接关系检验结果的基本要素,如果标本采集不当,即使最好的仪器设备也难以弥补在采集标本时引入的误差或错误[6]。

2.1核查采血前、中、后认真查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申请项目,以免采错人、采错标本等造成直接错误。

2.2采集器械选用正规、三证齐全的厂家的抗凝管及血球试剂产品,减少实验中的误差。使用封闭的真空采血系统、标准针头、标准离心,体外溶血的发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避免由于溶血可能造成的误诊和误治给患者造成的痛苦。

2.3采集部位及姿势从静脉、动脉、静脉导管、毛细血管等不同部位可以进行采血。通常,人们做静脉穿刺习惯在双侧前臂窝附近的肘静脉或正中静脉中选择一根比较明显的。肘静脉不明显时,可用内踝静脉、手背静脉。幼儿可选用颈外静脉。应避免采血处有皮肤溃疡红肿现象。检测项目较多时,防止血小板聚集,应先检查血常规。避免抽血时产生气泡和凝块,止血带不能过长压迫时间,不能于输液同侧臂采血,患者进行采血前如剧烈运动,要休息15分钟。采血部位不同对WBC、RBC、Hb测定结果有影响,末梢血时WBC>静脉血WBC;末梢血时RBC<静脉血RBC。血色素基本稳定[7]。严禁从静脉输液同侧采血或从输液三通管采血,会导致结果产生较大偏差。对有些指标来说卧位采血与坐位采血结果是有区别的,坐位与卧位相比静脉渗透压增加,一部分体液从血管系统转移到组织间质中。体位对血细胞参数的影响,以卧位为基线与坐位相比,有10项参数差异有显著性(P<0.01),卧位到坐位各指标逐渐升高,平均升高8.99%。生化指标中,以卧位为基线与坐位相比,32项生化指标中有25项检验结果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3项检验结果差异有显著性(P<0.05),从卧位到立位,结果逐渐升高,依次为卧小于坐小于立,平均升高11.49%,最高升高55.39%,卧位后,坐15分钟后,各项指标又恢复到原坐位的94%以上[8]。止血带1min内血样各检验指标没有明显变化,在检验血钾时,要求患者反复握拳使静脉暴露明显。这种运动会使血钾增高,当需要重复使用止血带时应使用另一上臂。

2.3.2采血要点采血时应尽量在使用止血带1min内采血,见回血马上解开止血带,血管定位或进针不准,针头在血管内反复进出均会造成血肿和溶血,因此要求医务人员要有扎实的穿刺技术,避免溶血标本的产生。

2.4采血量合适的标本量是普通人每毫升血液可分离出0.45~0.50mL左右血清,水肿或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患者,血液黏度比较高,应适当增加采血量。需抗凝剂的血样应严格控制采血量,过多或过少均对检验造成严重影响。

3.标本的运输、保存及处理

标本采集后应及时送检,尽量减少储存时间,特别是血液标本应尽量减少运输和储存时间,尽快处理、尽快检测,时间耽搁得越少,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就越高[9]。

标本应由临床检验人员或医护人员采集,做到专人专送。很多过程影响标本质量,如:血细胞的代谢活动,如果实验室都在附近,血样的运送并不构成很大困难。使用传统针头-注射器-试管采血的医疗机构试管往往没有管盖,更应该注意运送中的危险。如果血样必须送到远处的实验室,也应该在采血后1小时内离心血样,制成血浆或血清;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运送血清或血浆时严密包装。运输时间越短,运输时标本温度越低,标本到达时的质量越好是较长距离运输血液标本的原则。

要建立严格的送检制度,运送条件不符合要求如PTH标本的生物活性在常温下极易失活,需要冰桶低温运送等。住院标本采集后要求采血护士认真核对标本条码与病人信息,检验项目是否相符,检查传输系统是否运行正常,及时与实验室人员联系,确保在规定时间内送达实验室。

检验人员收到标本后应立即核对,认真登记,对不合格的标本(如,试管选择错误,溶血,血量少,条码与工单不符等)应及时退回并说明原因,做好登记;对合格的标本,应及时分项,标记。水浴箱温度、水浴时间要严格控制,避免时间过长、水温过高造成葡萄糖酵解,酶活力降低,血清钾离子增高。

血清标本充分凝集后方可离心否则易引起溶血,血浆标本检查充分混匀后可立即离心,离心时转速控制在3500转以下,时间不超过10min,避免溶血。

综上所述,全面、系统的质量管理是获得准确实验结果的重要保证。从取得标本到标本送达实验室,检验前的质量控制是整个检验质量控制中一个容易被忽视却又非常重要的环节[10]。如同一个链条的强度取决于它最脆弱的一环,一项检验的最终质量取决于误差最大的那个环节,因此,对于工作人员来说必须提高警惕,步步谨慎,认真处理好每一个环节,加强与临床医师、护理人员的积极沟通和配合,保证检验标本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才能保证高质量的标本、高质量的检验和对检验结果的准确评价。

参考文献

[1]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2007,20-23.

[2]从玉隆.临床实验室分析前质量管理及对策[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4,27(8):483-487.

[3]沈冬,张瑜.浅谈血液标本分析前质量控制[J].医技杂志,2009,16(9):718-719.

[4]赵晋芳.浅谈血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J].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3):3077-3078.

[5]王云雅,刘定静,王喜青等.生化标本检验前质量控制[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1.18(1):63-64

[6]汪建国.实验室标本的采集及其影响因素[J].江西医学检验,2005,23(1):76.

[7]赵彩妮,李平原.328790例临床检验项目检验前质量控制回顾性分析[J].医学信息,2011,24(3):1641-1642.

[8]李玉花.分析前质量控制[J].中国医药药论坛,2007,5(3):17-18.

[9]苏荟.浅谈临床实验室分析前的质量保证[J].中国医药指南,2008,(4):145-147.

[10]邱谷.临床生化分析过程之外的质量控制[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02,17(2):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