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6-16
/ 2

研究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

陈彩霞

(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中医院青海西宁810100)

【摘要】目的:分析观察对子宫肌瘤患者应用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的价值。方法:研究筛选2016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诊治的117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运用随机抽签法将其分为对照组57例与观察组60例,对照组使用高剂量米非司酮(25mg/d)治疗,观察组运用低剂量米非司酮(12.5mg/d)治疗,对比两组用药3个月后血清激素水平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E2、P、LH、FSH等血清激素水平显然低于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然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研究显示,对子宫肌瘤患者采用25mg/d高剂量与12.5mg/d低剂量米非司酮治疗,低剂量用药后不仅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清激素水平,同时药物不良反应低于前者,具备良好的用药安全性,值得推广。

【关键词】子宫肌瘤;米非司酮;血清激素;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R73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8-0211-02

子宫肌瘤是临床妇科多发激素依赖性肿瘤疾病,该肿瘤病灶的发生与发展与孕、雌激素水平存在必然联系。现目前,临床中对子宫肌瘤治疗方法分为:手术治疗与药物保守治疗;在保守治疗中,米非司酮作为孕激素拮抗剂是治疗该疾病的一线药物,且取得显著疗效;但由于不同用药剂量,其副作用与疗效存在差异,且临床争议较高[1]。对此,本研究观察我院117例子宫肌瘤患者运用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收集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诊治的子宫肌瘤117例,经B超检查所有患者均确诊为子宫肌瘤,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使用随机抽签法将117例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60例患者中,年龄27~47岁,平均年龄(37.1±4.2)岁,孕次0~3次;对照组57例患者中,年龄25~45岁,平均年龄(36.8±5.1)岁,孕次0~4次。两组孕妇一般资料对比,(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均于经期结束后3d进行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高剂量米非司酮治疗,25mg/次?d,口服用药治疗,持续治疗3个月;观察组则使用米非司酮12.5mg/次?d治疗,口服用药3个月。

1.3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治疗完成3个月后,抽取患者2ml静脉血液作为标本,进行血清激素水平检测,检测方法使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指标包括:孕激素(P)、雌激素(E2)、黄体生成素(LH)、血清激素卵泡刺激素(FSH)等水平。并统计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采用用t检验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采用用(χ2)检验计数资料,使用(%)表示,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血清激素水平对比

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E2、P、LH、FSH等血清激素水平显然低于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子宫肌瘤是妇科常见良性肿瘤疾病,其对孕激素受体与雌激素受体的甾体激素依赖性。其临床表现为经期延长、白带增多、贫血、腹部包块等,是导致育龄期女性子宫手术的重要原因。现目前,临床中对子宫肌瘤治疗方法分为外科手术治疗、保守治疗;手术子宫肌瘤切除术,虽然是治疗该疾病的最佳方法,但其侵入性较大,对子宫损伤较为严重,极易破坏患者生育能力;针对部分需要生育的患者,手术治疗则存在局限性,药物保守治疗则成为其最佳选择[2]。

据有关研究指出,相比于周围健康组织,子宫肌瘤组织中孕激素、雌激素水平明显较高;以上两种激素在肌瘤发生进展中起到巨大作用;是促使肌瘤形成及子宫体细胞突变的生长促进因子,因此,其药物治疗关键在于控制孕、雌激素水平[3]。

米非司酮是孕激素拮抗剂,是临床治疗子宫肌瘤常用药物,作用机制为可与孕激素受体高效结合,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进行抑制,促使子宫肌瘤缩小;同时能够与孕酮受体结合,增强热休克蛋白与孕酮受体结合,进而对P效应因子与受体结合造成抑制,减少孕激素水平,促使肌瘤缩小或延缓其生长[4]。米非司酮是临床中公认治疗子宫肌瘤最佳药物之一,但不同用药剂量治疗效果、药物副反应等存在差异,临床中对于用药剂量的争议较高。对此,潘春燕等[3]研究显示,对子宫肌瘤采用小剂量米非司酮效果更佳[5]。

鉴于此,本次研究,对我院观察组60例子宫肌瘤患者应用12.5mg/d米非司酮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E2、P、LH、FSH等血清激素水平显然低于低于对照组(P<0.05);持续小剂量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治疗,比较25mg/d大剂量米非司酮更能够下调患者血清激素水平,治疗效果显然更高;此研究结果与其他学者研究基本一致。我们进一步对两组用药安全性比较,结果指出,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8.33%显然低于对照组35.09%,(P<0.05)提示,采用小剂量维持用药副作用更低,用药安全性更高。

综上所述,子宫肌瘤属于激素依赖性肿瘤疾病,患者无法接受或不愿接受手术治疗情况下,可采用米非司酮进行治疗;因治疗时间较长,患者需长时间服用药物,在保障治疗效果前提下,相比于大剂量米非司酮治疗,我们建议采用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12.5mg/d小剂量米非司酮不仅具备更为有效的疗效,同时安全性更高,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王淑娟,沙利.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效果比较[J].山东医药,2016,13(12):34-35.

[2]聂惠龙,郭天棋,张琳.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16,31(22):4683-4684.

[3]潘春燕,张印星,陈小刚.不同剂量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患者临床疗效及血清学影响分析[J].河北医药,2016,38(12):1782-1785.

[4]沈丹.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子宫小肌瘤临床效果及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其受体表达的影响[J].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2016,5(2):81-83.

[5]何丽琼,王群,贾蜀云,等.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子宫小肌瘤临床效果及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其受体表达的影响[J].临床误诊误治,2016,5(2):9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