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底动脉尖端综合症7例报告

/ 1

基底动脉尖端综合症7例报告

苏布珊

苏布珊(新疆巴州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新疆巴州841000)

【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9-0138-02

基底动脉尖端综合症(Topofthebasilarsyndrome,TOBS)是指基底动脉尖端部位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症,首先由Caplan于1980年提出并根据临床表现、体征、病理及病因等方面进行了描述,国内自1991年以来[1]陆续有报道,TOBS综合症并非少见,其发生率为5%(国外报道为8%)。随着临床医生对此病的认识及MRI早期诊断水平的提高,确诊的TOBS病例日益增多,现报告7例。

1资料与结果

1.1一般资料7例中男5例,女2例;年龄45~77岁,平均年龄61岁。既往有高血压病史4例,伴脑血管病病史3例,糖尿病、心脏病、高脂血症、高黏血症病史各1例,4例有长期饮酒及吸烟史。

1.2症状及体征7例TOBS患者多为突然发病,起病时均表现为头晕,其中眩晕伴恶心、呕吐4例,伴不同程度意识障碍5例,瞳孔改变及眼球运动障碍3例,动眼神经麻痹2例,垂直注视3例,一过性视物不清2例,偏盲2例,皮层盲1例,瞳孔改变6例,为双侧瞳孔散大或不等,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构音障碍、饮水呛咳3例,肢体瘫痪3例,偏瘫2例,四肢瘫1例,肌力3级以上。小脑性共济失调2例,双侧Babinski症阳性5例;存活6例,死亡1例,死亡者为发病后2~3天死亡。

1.3影像学特征7例中2例经CT扫描,5例行MRI确诊。双侧病变3例,单侧病变4例。病变累积的部位,几乎所有患者均有基底动脉尖端5条血管供血区内的多发梗死灶。CT、MRI显示:中脑、桥脑、丘脑、内囊、大脑脚、小脑、枕叶、T1加权像为T1信号灶,T2加权像为长T2信号灶。

1.4治疗与预后7例病例均给予活血化瘀、保护脑细胞及溶栓、抗凝治疗,5例出院时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1例呈植物人状态,1例死亡,合并肺部感染和多脏器功能衰竭。

2讨论

TOBS于1980年由Caplan首次提出,基底动脉尖端是指以基底动脉顶端为中心的2厘米直径范围内5条血管分叉部位(双侧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及基底动脉顶端形成的“干”字形区域)各种原因引起的该区域动脉闭塞所致供血区(丘脑、中脑、枕叶、小脑和颞叶)多发性梗死。

Caplan根据脑梗死部位将TOBS分为脑干首端梗死和大脑后动脉脑梗死两组[1]。前组表现为眼球运动障碍与瞳孔改变,意识障碍,肢体运动感觉障碍和幻觉。后组表现为视野缺损皮质盲,严重记忆障碍,行为异常等。临床上前组表现多见,因基底动脉尖端通过小脑上动脉与大脑后动脉供应的中脑、端脑、小脑上部和大脑枕叶与颞叶内侧的血液,而其供应中脑和丘脑的深支远端较其供应大脑和小脑的动脉及其分支,越到远端越细,侧支循环建立亦更难,故TOBS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中脑和丘脑缺血症状[2],且比率最高,这与文献结果一致。大多数患者意识障碍,主要由于中脑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和丘脑网状核及下丘脑功能受损所致,瞳孔改变及眼球运动障碍主要损害了中脑导水管腹侧被盖内侧EW核造成瞳孔散大,动眼神经核或根部受损表现为眼球运动障碍,少数患者可出现幻觉,为大脑脚和桥脑受累所致,出现大脑后动脉梗死表现的病例较少,表现为对侧偏盲或皮层盲,为一侧或双侧枕叶视中枢病变引起,该型患者病残率及死亡率低,于文献报道结果基本一致。诊断TOBS应强调指出,有高危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的中老年患者可能是TOBS重要原因,且突然发生后较快恢复的意识障碍,而无明显运动障碍与感觉障碍,但有瞳孔改变,动眼神经麻痹,垂直注视麻痹障碍,无感觉障碍,应想到TOBS,如尚伴有皮质盲或偏盲,严重记忆障碍则可能性大,头颅CT检查阳性,则应做MRI检查提高确诊率,MRI对TOBS综合症病变部位有较高的敏感性[3],DSA可进一步确诊相应梗死血管,因此,及时确诊,恰当有效的处理,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CaplanCR.Topofthebasilarsyndrome.Neurology,1980,30:72-75.

[2]胡维铭.基底动脉尖端综合症.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1996,30:378-379.

[3]高旭光,王幕一,陈涞等.基底动脉尖端综合症.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91,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