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1-21
/ 2

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思考

郭军丽

河北省武安市第一中学郭军丽056300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在新课程环境下,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将新课标落到实处,真正的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下面结合自己的一些实践和各位进行探讨。

【关键词】:新课标、信息素养、教学思考、评价、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了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旨,打造终生学习的平台,强调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和处理问题。面对新课标,信息技术教师如何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实现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总目标呢?

一、理解新课程理念下的课程观。

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对于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来说,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深远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道德和社会问题,负责任的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生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笔者在教学中做了如下探索:

1.开设信息技术兴趣小组,每周安排一定的时间为学生进行指导。我们学校开设了有关硬件维修,软件维护,编程开发,动画制作,平面设计等兴趣小组,感兴趣的同学都可以加入自己心仪的俱乐部,通过与小组成员和老师的交流沟通不断提高,同时享受取得成就时的快乐,增加学生的自信。如:现在我们学校每个教室都有多媒体平台,而这些多媒体平台的维护非常繁琐,基本上每天都有状况出现(主要是系统和软件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我提议我们软硬件维护小组的同学学以致用,负责本班多媒体平台的维护工作,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增强了他们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2.注重学科间的整合。当高一数学课进行到《算法初步》这章内容时,我有意识的在教学中融入算法的有关知识,从信息技术课程的角度分析数学课中的算法,并指导学生调试数学教材中的有关算法程序,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算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同时适当使用英文版本的软件,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科技英语水平。

3.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学习“信息安全”这章内容时,除了学习课本上的知识以外,我还让学生采用网上搜索及小组讨论的方式了解到与“信息安全”有关的病毒反病毒技术、黑客入侵与预防。特别是了解了信息安全对我国国家安全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网络道德和爱国主义思想。

这些探索既有利于完成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任务,又打破了学科间的界限,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巩固相关学科的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开发学生的智力,促使学生主动发展。同时对信息技术教师来讲,也能促进自身业务水平与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分析每位学生的理解能力。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这次新课程改革的宗旨。在这样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迫切需要教师随之改变以往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另外,要在课堂上真正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使新课程的理念真正落实到每一天的课堂上来,要做到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等情况,既了解一般情况,又了解个别差异。

1.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方面的差异。由于家庭、社会背景不同,有的学生已是计算机领域中某一方面的“小专家”了;有的已掌握了一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而有的农村学生从未接触过计算机,一切要从零开始。

2.学生兴趣方面的差异。有的学生是“电脑迷”;有的学生对信息技术持无所谓的态度;有的学生由于各种原因甚至讨厌信息技术课。

3.学习态度方面的差异。有的学生求知欲望强烈,乐于并善于积极主动地学习;有的学生则是被动地等待教师布置学习任务,缺乏主动学习的欲望。

通常我会通过分析学生的差异来将一个班的学生分成多个学习小组,在组中要特意安排接受能力比较好的同学,采用小组完成任务的方式来增强每个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努力提高每个学生的信息素养。

三、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影响学习方式的形成、完善以及改变的重要因素。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充分发挥、发扬学生学习方式的长处与优势,弥补其劣势和不足。在教学中我会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条件等来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比如在讲信息安全这节课时,我运用了基于网络资源的学习(Webquest)教学方法,先将这节课的任务、信息安全案例、评价表等做成Webquest网站,引导学生通过这些资源自主学习;在讲解电子板报的制作时运用了协作学习法,让学生分组合作制作一期电子板报,这些教学方法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时也能提高我们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

四、开展教学评价。

实现课程改革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评价是修改的基础,是课程改革完善的调控环节。我们学校正在进行一个省级重点课题《基于校园网的学生发展性评价研究》,该评价通过网络平台,将学校、教师、学生、家庭、社会联成一个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主体,从而使对学生的评价更客观真实,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考虑学生的过去,重视学生的现在,更着眼于学生的未来,所追求的不是给学生下一个精确的结论,更不是给学生一个等级分数并与他人比较,而是要更多地体现对学生的关注、关怀和鼓励,不但要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达到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发现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引导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为了做好教学评价,我探索利用《基于校园网的学生发展性评价研究平台》将每个学生在课堂及课后的表现情况记录到该系统中,如:学生发言情况、学生协作学习情况、作品评价情况、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从不同的评价指标出发,注重学生的过程性评价,激发学生的个性发展。

总之,新课标理念下的信息技术教学值得我们进行长期的探讨,要求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更新教学观念,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信息素养。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还必须着眼于使教材逐步完善、教法逐步改进、评价逐步规范,这些都需要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去不断探索实践,及时总结经验走出误区,为社会培养具有高信息素养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郭红阳,马宏春.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探索.中国电化教育,2006.10,

[2]李若晴.新课标下信息技术教学探索.中国电脑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