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8例重症瓣膜置换术中体外循环管理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3-13
/ 1

218例重症瓣膜置换术中体外循环管理分析

孙少芳黄东娇

孙少芳黄东娇(福建省泉州市第一医院心血管外科福建泉州362000)

【中图分类号】R54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0200-01

【摘要】目的总结218例重症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CPB)管理。方法常规CPB方法。218例全部采用中度低温,中度血液稀释,部分病例术中血色素偏低,给予术中超滤,全部病例采用含血冷灌注液进行心肌保护。结果218例CPB总时间57~138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34~85min,死亡3例。结论对重症瓣膜病患者,要充分做好术前准备,选择膜肺氧合器,合理的血液稀释,并做好术中心肌保护及复跳后平稳过渡停止CPB。

【关键词】体外循环(CPB)心脏瓣膜疾病心脏手术

重症心脏瓣膜病,其心脏的病理改变已发展到相当严重的阶段,反复出现心力衰竭,导致多脏器功能不全,全身代谢功能障碍,内分泌紊乱,内科治疗只能暂时减轻症状,根本的治疗方法是采取瓣膜置换术,现将本组218例重症瓣膜置换术中体外循环管理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218例,其中男性86例,女性132例,年龄34-72岁,体重40-78kg。其中重度二闭29例,重度主窄54例,重度二闭+中度二窄66例,中度主闭+中度二闭49例,二尖瓣置换术后机械瓣功能障碍7例。其中合并重度三闭13例。均行瓣膜置换术治疗,13例行二尖瓣膜置换术+三尖瓣成形术,7例再次二尖瓣置换术,51例行双瓣置换术,53例行主动脉瓣置换术,94例行二尖瓣置换术。

1.2体外循环方法采用Jcstra-20心肺机及进口膜肺和国产膜肺。常规行主动脉和上、下腔静脉插管。与台上医生核对管道后,转流即可开始,先缓慢启动动脉泵,观察泵压,再逐渐松开静脉钳,根据动、静脉压,储血器内液面情况及心脏充盈度而调整合适的流量,维持出入量平衡。如无异常,开始血液降温,而后阻断上、下腔静脉和升主动脉。阻断升主动脉时,先降低灌注流量,使心脏在低负荷状态下停搏,进入完全心脏转流。

1.3预充方法本组采用以复方林格氏液为主,白蛋白、血定安、硫酸镁、抗菌素等,对于血色素偏高的患者,在体外循环转流前,先从静脉放血。

2结果

本组218例体外循环时间57-138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34-85min,开放升主动脉后,心脏自动复跳,218例中电击除颤5例,术后死亡3例,死亡原因都与体外循环无关。

3讨论

3.1心肌保护良好的心肌保护是手术的基础,降低温度减少心肌氧耗,增加缺血耐受性,心脏降温至15℃或更低,心脏保护效果更佳,预防缺血再灌注损伤,尽量缩短阻断时间,复跳之前维持较低的钙浓度。开放升主动脉前,鼻咽温度大于30℃,动脉压大于60mmHg,调整血气电解质在正常范围。218例患者全部采用1:4冷血灌注,含血停跳液含有血红蛋白,可在心脏停跳期间提供氧,有利于心脏自动复苏,同时要做好心房吸引,降低左心室内压和张力,从而减少心室作功,降低心肌氧和能量的消耗。

3.2血液稀释合理的血液稀释,减少库血用量,缓解血源紧张,减少血源性传染病及大量输血所导致的并发症,减少体外循环对红细胞的机械性破坏和术中血液丢失;减少血液细胞和凝血因子的激活消耗;降低全血粘稠度,改善血液流变学性质,进而改善细胞微循环。对于稀释后血色素偏高者,采取转流前先放血,放血量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对于术中血色素偏低者,可加入适量的库血和超滤。

3.3在开放升主动脉后,体外循环并行阶段,也是非常重要的。密切注意观察血压、中心静脉压、左房压等情况。不能过于主动减少灌注流量和调节静脉引流量,避免还血过快,造成心脏过于膨胀和心肌的牵拉损伤,停机时要先部分控制静脉回流,使心脏充盈度满意,接着降低动脉泵流量,要在监测中心静脉压、动脉压和左房压下进行,同时注意心脏外观等变化趋势,而逐渐还血至维持满意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当流量降于全流量的25%以下时,血流动力学指标稳定,可完全阻断静脉引流,同时停止动脉泵停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