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刺多穴针灸治疗陈旧性面瘫

/ 1

浅刺多穴针灸治疗陈旧性面瘫

项艳

项艳(安徽省六安市人民医院门诊部针灸科237005)

【中图分类号】R24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0427-02

周围性面瘫是临床常见病之一,中医认为本病多是由于外感风邪侵犯面部经脉,使气血运行受阻,面部经脉失于濡养而致。临床治疗面瘫方法颇多,笔者采用浅刺多穴针灸治疗患者368例获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一、浅刺多穴法的含义及其治疗特点

“浅刺多穴法”包括刺法和选穴两个方面。浅刺是刺入

较浅,一般仅二、三分深;多穴(多针),是指治疗时选穴较多。浅刺法用于治疗面瘫后期和陈旧性面瘫,在留针期间患者面部红润,自觉发热,说明促进了人体机能活动,加强了面部气血循环,可知浅刺法是偏重于补的方法。多穴法可增强通络祛邪,在《灵枢·宫针篇》载有“报刺法”、“齐刺法”、“扬刺法”等,其法是在病变部位刺数针,或在病变部位反复针刺,其作用是加强疏通经络、调理气血、祛除邪气,多用于于经络病或痹证。

综上所述,“浅刺多穴法”用于虚证或病位较浅的病症较为适宜。

二、浅刺多穴法用于治疗陈旧性面瘫

面瘫是因感受风邪或风寒之邪,阻于经络,导致气血运

行不畅,面部肌肉、筋脉失于濡养,弛缓不收而发病。病之初期邪气方盛,宜用泻法,以祛邪气;病之后期邪气已衰,正气已虚,宜用补法为宜,扶正祛邪。陈旧性面瘫,由于邪气久稽留经络,耗散气血,使局部肌肉、筋脉缺乏气血濡养,除面部表情肌瘫痪外,常伴有患侧肌肉挛缩、抽搐或小肌肉的萎缩等,属虚证范畴。根据《内经》“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的治疗原则,当以补法为主治之。又因其邪气未尽,经络未通,又应辅以祛邪通络。浅刺多穴法既适合治疗偏虚的病症,又有通络祛邪之功,故用于陈旧性面瘫的治疗较为适宜。

笔者十几年来选治病程在三个月以上的面瘫患者共368

例,病程最长者15年,多数在1—4年之间。其中男性203例,女性165例,最小年龄3岁,最大年龄80岁;左侧面瘫213例,右侧面瘫155例。这些病人在用本法治疗前,均采用过药物、针灸及理疗等方法治疗,但效果不好。经用“浅刺多穴法”治疗后,收效非常好。

1、治疗方法

选用穴位:攒竹、阳白、丝竹空、鱼腰、太阳、四白、

巨髎、迎香、人中、禾髎、地仓、夹承浆、颊车、下关、头维、风池(以上均取患侧),合谷、足三里(均取双侧)。

针刺方法:面瘫局部所取穴位,均用1寸30号毫针浅

刺二、三分深,并轻轻捻转。风池穴用1寸毫针,向对侧眼角刺五、六分深。合谷、足三里两穴用毫针直刺1寸左右,得气后行补法。每次留针30分钟,10次为一个疗程,每个疗程之间休息一周。

2、治疗效果

把病人的治疗效果分为基本痊愈、有效和无效三类。

基本痊愈者: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包括部分患者眼裂略小或示齿时口唇肌力略差)

有效者:症状和体征有所好转,面部表情肌活动有所改善,但额纹和鼻唇沟尚未恢复原状

无效者:经治疗20次后(两个疗程),症状和体征无改善

按上述标准,在368例中,基本痊愈者186例,约占51%;显效者164例,约占45%;无效者18例,约占4%,总有效率约占96%。

3、病案举例

赵**,女,28岁,教师。1995年3月7日就诊。一年前因乘车受风而患左侧面瘫,曾采用药物、理疗、针灸等方法治疗未愈。来诊时,左眼闭合不全,额纹甚少,流泪,左侧鼻唇沟浅,口角向右歪斜,鼓腮漏气,吹口哨困难,示齿不正,面部发紧。苔薄白,脉沉细。证属邪气稽留,气血亏损,筋脉失养,面肌失用。治宜扶正祛邪,拟“浅刺多穴法”治之。取穴:阳白、攒竹、丝竹空、四白、巨髎、地仓、迎香、禾髎、承浆、颊车、下关、风池,以上均取左侧;合谷、足三里均双侧,留针30分钟。经用上法治疗后开始好转,15次后显著好转,35次后基本痊愈。

三、体会

1、《素问·刺要论》曰:“病有浮沉,刺有深浅,各至

其理,无过其度”,“深浅不得,反为大贼”。说明了在刺法上当浅则浅,当深则深的道理。陈旧性面瘫是一种难以治疗的痼疾,根据中医基本理论,采用浅刺多穴法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说明了祖国医学辩证论治的原则,不论何病千篇一律地使用一种刺法,或对一种疾病自始至终地使用一种刺法,都不符合中医辩证论治的原则,治疗效果也必然受到影响。

2、有些人借口面瘫有自然恢复的可能,试图否认针灸

的疗效,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本文所报道的病例,病程均在3个月以上,多数在1—4年之间(面瘫的自然恢复大部分在2—4个月之间[1]),通过针灸治疗获痊愈者达51%,总有效率为96%,说明陈旧性面瘫的痊愈,并不是自然恢复,而是针灸治疗的作用。

[1]相露春.《实用神经学》,436页,197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