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蛹”成“蝶”成就精彩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化“蛹”成“蝶”成就精彩

俞冠月

——浅谈思想品德课教材处理

俞冠月

摘要:新课程理念提出“教材是教学活动的缩影,不是教学唯一的依据”。这就要求教师能动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材符合学生的学习。正是基于这一认识,笔者提出了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将“教材”换“学材”的教材观。本文主要阐述“教材”开发成“学材”的必要性和策略。

关键词:教材;学材;创生

新课程理念提出“教材是教学活动的缩影,不是教学唯一的依据”。这就要求我们树立将“教材”换“学材”的教材观。教材只是教师教学的参照物、启示物,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再创作。而学材是从学生“学”的层面对教材“学习化”加工后形成的一种生产性教材,更多关注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已有经验,以及知识、能力、情感建构规律。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教材”开发成“学材”的必要性和策略。

一、教师对教材进行处理,将“教材”开发成“学材”的必要性

1.思想品德课的特点和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把“教材”转化为“学材”。

思想品德课课程内容的最大特点是“回归生活世界”,应该从学生真实生活世界中选取那些具有一定综合性、实践性、现实性的问题和事件作为学习的内容,而教材具有普适性的特点,很难兼顾当时、当地的实际。因而新课程的要求不是仅以一个教材能表达的。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要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扩展和提升他们的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而社会生活每天都在发生变化,而教材往往要几年才更换一次,因而教材的案例与学生存在一定的“距离”,这时我们需要从生活中寻找更适合学生的活动情境,因此对教材中的内容我们要精选巧用,切忌“照本宣科”。

2.思想品德课教材的缺点要求我们对教材进行处理

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发现现行的教材仍以系统知识的传授为中心目标,注重知识点的设计与分布,一些案例的设置是为呈现某一知识点而安排的,而不是从学生生活的整体需要出发,所以它只能是不同内容的简单相加,像这样“水果拼盘式”的教材不具备包容性和立体性,从而也就弱化了对学生的吸引力。通过对教材的处理呈现给学生的是“鸡尾酒式”的“学材”,它仍以教材为主要依据,却融合了学生感兴趣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

3.确立学生主体地位要求我们把“教材”转化为“学材”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教学的对象是一个活生生的思想、感情、意志、个性都无不处于变化之流的个体。”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在教学生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教学重点从应试教育的单纯研究如何“教”转向如何教学生“学”这方面来,实现“教材”到“学材”的转变。实现“教材”到“学材”的转变是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是变“学会”为“会学”的基础。

4.建构主义的理论要求我们把“教材”转化为“学材”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一切新的学习不是从零开始,而是基于原有知识经验背景的建构。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水平,合理处理好教材,不断提高学生的求知欲,不断增强自己的学习信心,不断地在自我实现上超越自我。

二、把“教材”开发成“学材”的策略

我们不能把“学材”的生成性、自主性、灵活性看成是随意性,而是要在充分尊重原有教材精神的基础上,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尽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实现教学的有效性。结合教学实践阐述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开发“学材”的策略。

1.重组结构化的学材

(1)要使学生的学习更贴近生活,抛开教材内容与生活的结合是行不通的。所以处理教材时,要根据当地的生活实际、季节时令或当时的重大时事来确定教学内容的“顺序”,通过“挪前”、“移后”等方法,将教材内容重新编排,使教材更能联系生活。如在教学中,八年级下册教材第八课《消费者的权益》,笔者把它提前至3月15日上课,因为在临近3.15的日子学生能从生活中感受到很多有关消费者权益的内容。学生在回家的路上会看到街上挂着宣传标语;看电视、上网浏览新闻时也会接触到许多侵犯消费者权益和消费者维权的案例,而这些生活中的事例能够拉近思想品德课和学生生活的距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

(2)对教材中有交叉性和递进性的内容要做好整合工作,避免简单重复。在处理教材这方面的问题时,我们既可以把后面教材中的知识点适当前移,对相关知识进行预先渗透,也可以经常回顾先前的知识,以达到解释前疑、深化知识的目的,给学生造成一种“山越攀越高”的良好心境,为他们增添学好思想品德的动力。如七年级上册第一课《珍惜新起点》以及第二课《把握学习新节奏》和八年级下册第六课《终身受益的权利》中的《珍惜学习机会》都涉及了认真学习的内容,但又不是简单的重复,七年级更多地是从心理层面、用感性的方式让学生增强学习的兴趣;而八年级下册主要从法律的层面上强调了受教育既是权利又是义务,必须履行受教育的义务。因而在学习八年级《珍惜学习机会》时可以回顾七年级上册的相关内容,达到深化知识的目的,让学生感受到受教育是每个学生应尽的义务。

1.回归生活化的学材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要求我们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的、学生需要并乐于探究的问题来作为开发利用的课程资源,而学生生活不外乎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

(1)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因而以学校生活为根本,选择与学校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作为学材内容,能使学生更容易理解相关内容,可以一改思想品德“说教”的面孔而变得生动。我们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的日常行为生活和思想道德类校园活动进行教学。如:八年级下册第三课《生命健康权与我同在》时,本人选择了大量与校园生活有关的内容进行教学。学生列举了大量校园中自己积极行使生命健康权的事例:每天坚持做广播操和眼保健操;上学路上遵守交通规则,注意出行安全;不买“三无”食品等;同时列举了一系列学校关心未成年人的生命健康的措施:加高学校走廊的栏杆高度;禁止带管制刀具进入校园等等。本人还把本校以“安全校园”为主题的校园活动编入学材内容,让学生关注以“安全”为主题的黑板报,演讲比赛,消防安全演练等内容。

(2)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主要是一些众所周知的时事热点以及具有乡土特色的自然资源。如2009年在上《生命健康权与我同在》时,笔者临时调整内容,加入了胡锦涛对预防人感染甲型H1N1的重要指示的内容,让学生体会国家对人民生命健康权的重视,同时让学生理解生命健康权是首要的、最根本的人身权利。今年在讲关爱他人的生命健康权时,把5.12抗震救灾的MV歌曲和“三鹿”奶粉事件加入到学材中。正面用抗震救灾的事例让学生在生活中去感受关爱他人生命健康既是道德义务又是法定义务,从而树立关爱他人的责任感。反面通过“三鹿”奶粉事件让学生感受侵害他人的生命健康权既侵害了他人的生命和健康,也损害了自己,行为人要依法受到相应的制裁。

2.增添趣味性的学材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入门的向导。”于漪说:“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和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的欲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寻找那些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素材作为他们学习的材料。笔者经常会把一些经典或自编“歌曲”“诗歌”“漫画”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入到学材中。在学习八年级下册第八课《消费者权益》时,笔者引入歌曲《雾里看花》,借用歌词“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引领学生在消费的过程中炼就一双“慧眼”。八年级下册第六课《我们享有受教育权》时引入漫画《家教》如图。

让学生通过漫画了解孩子的父亲侵犯了他的受教育权,并让学生讨论漫画中的任务维护受教育权的途径,让学生理解当我们的受教育权被他人剥夺或侵犯时,我们可以采用非诉讼方式或诉讼方式予以维护。

1.创设生成性的学材

在教学过程中总会出现超出教师预设的情况,教师可以借助学生课堂中生成的内容,作业中反馈的情况,以及自己撰写的教学日志,创设具有生成性内容的学材。在去年讲授八年级下册第九课《我们崇尚公平》时,讲到民工也是弱势群体时,有学生低吟根据《我不是黄蓉》改编的歌曲《我只是民工》,学生对这首歌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并能恰当的利用教材的知识点,于是,笔者把这首歌歌词加入今年的学材料中。《我只是民工》:我不是老总,我只是民工;我象蝼蚁生活,没有人关心。我不是富翁,我只是民工;在夜里吼支歌,幻想扮英雄。我没有政治家们的野心,也没有商业家们的贪心,我只想讨回拖欠的月薪,至少还能买米三斤,想投诉却找不到路径,想自杀还要被判三年徒刑,打得我遍体鳞伤牙齿掉光,才得到实实在在的教训。让学生从这首歌里感受社会中还存在一些不公平的现象,但又要引导学生回顾前面的知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他们应该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可以劳动仲裁部门投诉或向人民法院起诉。

站在“学材”的视角对“教材”作出理性重建,可以拉近思想品德和现实生活的距离,使学生体会思想品德的价值,更真切的感受思想品德的魅力,使“学材”在思想品德的课堂中熠熠闪光。

参考文献:

[1]张廷凯.走向新的教材观[M].北京:人民教育,2002(4).

[2]教育部.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廖晓红.初中思想品德课探究性学习初探[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1).

作者单位:浙江省诸暨市浣纱初中邮政编码:31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