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应从大处着眼、细处着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3-13
/ 2

阅读教学应从大处着眼、细处着手

李秋菊

李秋菊

2011版新课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有什么新的要求呢?课标专家组方智范、李亮、潘文彬教授在《2011版新课标:阅读教学的对话》一文中给出了如下建议:

第一,观其貌。就是让学生直面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对文本中主要人物、故事情节、叙事结构等进行审美感知和初步把握。由于叙事性作品是以语言为媒介来塑造形象的,因此在感知文本的时候,还要依靠学生发挥想象和联想的能力,将文本的语言符号转化为内在的视觉形象,从而间接地对文本进行审美感知。

第二,寻其味。就是让学生潜心会文,自然涵咏于文本语言所描绘的情境之中,用心体味、捕捉和追寻文本的情趣和意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调动和发挥逼自己稳定的注意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敏锐的洞察力,咀嚼玩味,反复吟咏文本语言,以求得对文本深层意蕴的把握。

第三,悟其道。就是让学生在揣摩体会文本的过程中,自己的心灵与文本所传达的内在生命结构之间产生深层次的契合,从而使学生进入一种豁然开朗、心领神会、赏心怡情的境界。它是一种瞬间的顿悟,学生在这一瞬间不仅体味捕捉到了文本微妙至深的情趣和意蕴,而且也实现了对文本“最高灵境”即对“道”的把握。这个“道”既包含工具层面的东西,又包含人性层面的东西。从人文性层面来看,“道”是指文章所传达的一种生命意义,这种生命意义的获得,可以使学生的精神得到陶冶,灵魂得到净化;从工具层面来看,“道”是指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这些表达方法的获得,可以使学生的语感经验变得丰富,言语智慧变得灵动。“观其貌→寻其味→悟其道”这三个阶段是一个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探寻文本真谛的过程,是一个由文本外部向文本内部、由浅层感知向深层领悟逐步深入的递进过程。也就是说,教师要把学生当做语文阅读的主人和现实生活的在场者,从细节处灵活设计、巧妙引领、有效预设、合理生成、注重品味、学会激励、善于启发、精于点拨,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抄写生字生词,或者背诵词语解释,或者对词类、词性、修辞等作脱离语境的辨析练习,或者孤立地理解词语和句子的一般辞典意义,或者生硬地对作品主题做“假大空”的拔高式解读。许多名师的典型课例都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阅读引领的过程,以下仅以余映潮老师的一些做法为例共同分享语文阅读教学的美妙之处。

余老师说,中学语文教材,是精选的语言现象,是美丽而博大的知识海洋,蕴藏着精粹的的知识宝藏,沉淀着丰富的能力训练因素。阅读的过程不仅仅是学生直面文本的过程,更应该是教师研读文本的过程。为了高效真实的阅读教学,语文教师要把教材读“厚”,把教材教“薄”,要利用教材增加学生的知识,利用教材训练学生的能力。

他有一种引领学生阅读文章的方法叫做“深读文章的一个点”。这个“点”可以是文章的一个段落,一个部分;可以是文章的某个细节,或是某种构思技巧;也可以是语言欣赏,或者是人物分析,如此等等。教师的巧妙引领避免了学生漫无目的的“放羊式”读文章的现象,省时而高效,或读出一处极深的地方,或读出一处极美的地方,或读出一处极有韵味的地方,或读出一处表达技法精巧的地方。他对以下篇章的教学,就要求学生关注文中一两句话的深刻理解,认为这样的地方无法回避,只能面对,只能精读。

如: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他有一种引领学生涵咏文章的方法叫做“设计主问、提纲挈领”。在阅读教学中,用尽可能少的关键性提问或问题来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更集中更深入的阅读思考和讨论探究,远胜过成串的“连问”、简单应答的“碎问”以及对学生随意的“追问”。主问题设计既能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又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我们来欣赏一下他对以下篇章的主问题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①体味、品析、设计这首诗的朗读角度,即每一段应如何朗读。②用对称的句式句式概括这首诗每一段的意思。③这首诗中有描写,有叙事,有抒情,在诗中各找出一个例子加以分析,并说说在这首诗中表现了杜甫怎样的情怀。④用五个句子评说诗中的“作者”。《孔乙己》:①试从“手”的描写入手,欣赏对孔乙己命运和性格的描写。②试从“对比”的角度体味课文的表现手法。③试以“实写与虚写”为话题分析文章那个的表达艺术。④试从语言表达的角度体会作者的情感。

他有一种引领学生感悟文章的方法叫做“巧妙穿插、增加厚度”。“穿插”就是给教材另加内容,增加教学的厚度,是一种优化课文教学内容及课堂教学结构的手法。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有穿插就有起伏,有穿插就有波澜,有穿插就有扩展,有穿插就有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利用,有穿插就有新的吸引力。“穿插”式的教材处理手法可以让阅读课堂或表现得丰满厚实,或表现得灵动活泼,或表现得节奏分明,或表现得情趣盎然,或表现得思想深刻……在设计运用这种思路时,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做到“和谐的穿插”,即所穿插内容一定要有明确的表达目的,要恰如其分;二是要“适度的穿插”,以免喧宾夺主、华而不实。如:《行路难》的教学设计:第一次学习活动:朗读,感受诗中美句。①朗读课文:读准,读顺。②学生朗读之后教师解说词义,再朗读。③主问题:说说自己感受到的诗中的美句。(穿插课中微型讲座:锤炼警句,诗文生辉。警句,是语言精炼、寓意深刻的句子。作__品中的警句,往往用精炼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思想,常常能超越时代、地区的局限给人以极大的启发和教益。《行路难》是一首用警句来抒情的诗。诗的最后两句使作品增色生辉,给人以无穷的回味和启示。警句,以美妙的诗意唤起我们的憧憬。警句,以精深的哲理启迪我们的智慧。)

第二次学习活动:朗读,解说诗中难句。①读注释,根据注释自读自讲句子意思。②读诗句,讲句子。③主问题:说说你对诗中句意的理解。(穿插课中微型讲座:引用典故。传情达意。典故:典章和故实。有人这样说,凡见诸古籍而为后人袭用的,统称为典故。用典可以使语言精炼,提高诗文的表现力;可以避直就曲,扩充诗文的容量,产生暗示效果;它使诗文典雅风趣,表现了我们的文化传统。)

以上从余老师异彩纷呈的教学方法中举了三例,当然,他对于我们的意义不仅在于学习模仿,更是一种启迪与引领。他告诉我们无论何时何地都要紧跟课标,扣住语文教学的根本。课标给我们指明了大方向,我们要能从具体的细节处去落实课标提出的规范与要求,认真琢磨策略方法,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既让学生感受到乐趣与魅力,又让学生收获知识与能力,同时还能够陶冶他们的精神、启迪他们的思想、净化他们的灵魂。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真正意义之所在吧!

作者单位:吉林省松原市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