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研究

戴泓厚

戴泓厚(江西井冈山大学附属医院检验科343000)

【摘要】目的探讨D-二聚体与2型糖尿病病情的关系。方法采用Nycocard-Reader分析仪定量测定2型糖尿病血浆D-二聚体水平,其中并发有血管病变39例,无血管病变31例,并选择健康体检30例作为对照,比较组间差异。结果2型糖尿病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有血管病变组明显高于无血管病变组(P<0.05)。结论D-二聚体可作为监测2型糖尿病病情发展的一项指标。

【关键词】2型糖尿病D-二聚体

【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9-0059-01

2型糖尿病是一目前多发的代谢性疾病,发病率日趋增加,已成为继心血管病和肿瘤之后的第三大非传染性疾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而血管病变是2型糖尿病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主要是由于一系列代谢紊乱及异常所引起的血管内皮损伤,导致血栓或广泛的微血栓形成,同时激活机体凝血机制和纤溶改变,导致高凝状态[1]。D-二聚体(D-Dimer,DD)是交联纤维蛋白的最小、特异性降解产物,是高凝状态、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及诊断血栓性疾病的特异性指标[2]。本文对在我院住院和门诊就诊的7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与健康体检人群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进行对比,旨在探讨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1对象及方法

1.1检测对象

1.1.1随机收集本院2011年5月—2011年10月住院及门诊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共70例,男37例,女33例,年龄为38~75岁,平均51.6±8.21岁,所有病例均符合1999年WHO推荐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并根据有无血管并发症,将其分为有血管并发症组和无血管并发症两组:有血管并发症组包括高血压病、冠心病、脑梗塞、视网膜病病变和肾脏病变,各并发症诊断符合临床规定诊断标准。其中31例为无微血管病变组,男15例,女16例。39例为合并微血管病变组,男22例,女17例,以上病例均为本院内分泌科门诊及住院患者。

1.1.2正常对照组:为我院体检健康者,共30例,年龄40~82岁,平均51.7±7.63岁,其中男18例,女12例。无出血性疾病、肾病、糖尿病、感染性疾病、冠心病、高血压病、肝硬化等病史及吸烟史。各组年龄、性别、与2型糖尿病病人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

1.2试剂及方法

三组患者均于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按9∶1比例注入浓度为109mmol/L枸橼酸钠真空抗凝管中,充分混匀3000r/min离心10min,室温下2h内测定完毕。D-二聚体检测采用快速ELSIA法,试剂盒为挪威生产型号为1114300(批号:10155432)。

1.3统计方法: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SPSS13.0软件包,各实验组及对照组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文检测结果见附表,结果表明2型糖尿病组与正常对照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有血管病变组中血浆D二聚体含量较无血管病变组组明显升高,呈显著性差异(P<0.05)。见附表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无微血管病变组比较,P<0.05。

3讨论

糖尿病(DM)的主要并发症之一是血管病变,极大地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可能是DM血管病变的一个重要原因。DM患者长期处于高血糖、高血粘度状态,其影响到组织微循环的灌注,造成组织缺血、缺氧,产生继发性内皮细胞功能破坏、受损,使DM的凝血机制改变,纤溶活性减低,引发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也是DM微血管病变和诱发心肌损害、脑栓塞等并发症的主要致病因素[3]。临床上2型DM发病率占总糖尿病发病率90%,且70%的2型DM并发微血管病变,这也是造成患者多脏器损害及死亡的主要原因。DM微血管病变过程中纤溶活性减低,使纤维蛋白浓度上升,促进血液凝聚,血小板聚集,血管内皮损伤,导致血栓形成而发生的。在此病理生理过程中产生的D-二聚体增高间接反映了血管内皮受损,糖尿病患者机体高凝状态[4,5]。

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在纤溶酶作用下所产生一种稳定而特异的降解产物,它的升高表示体内继发性纤溶活性增强,可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的重要标志物[6],即在凝血酶作用下,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并通过因子Ⅻ进行交联,进而产生纤维蛋白凝块(血栓),可反映纤维蛋白凝块的溶解程度。纤溶系统的反应结果是纤溶酶原转变成有反应活性的蛋白—纤溶酶,从而使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降解为D和E碎片,纤维蛋白凝块中的D碎片范围的交联体通过纤溶酶作用而使其裂解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此极小的碎片单元即为D-二聚体[7]。因此血浆中D-二聚体是凝血激活纤溶过程的诊断指标和血栓形成的特异性分子标志物,且在国外早已用于血栓性疾病的研究,并提出D-二聚体可作为诊断深静脉血栓的一项指标[8]。目前临床主要用于DIC、肺栓塞等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及溶栓监测。

凝血机制的异常可先于微血管病变的发生,本组研究结果表明2型糖尿病血浆D-二聚体明显高于对照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微血管病变组明显高于无微血管病变患者,与文献报道类似[9]。微血管病变组明显高于无微血管病变患者体内凝血机制被激活,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为血栓形成创造了条件,最终导致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及发展。总之,血浆D-二聚体可作为监测2型糖尿病患者血液高凝和血栓形成的一项有价值的指标,指导临床采取综合治疗措施,有效控制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和发展。

综上所述,检测糖尿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了解血管病变的程度,有助于糖尿病患者早期并发症的诊断、治疗及其病程监控

参考文献

[1]LehmannR,SchleiherED.Molecularmechanismofdiabeticnephropathy[J].ClinChimActa,2000,297(1):135.

[2]董怀平,李庆敏.D-二聚体的研究进展[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6,27(12):1134.

[3]韩悦,王兆钺,阮长耿.糖尿病并发脑血管疾病时血小板活化标志的研究[J].血栓与止血杂志,2001,7∶16.

[4]HuJ,WeiW,DinG,etal.Variationsandclinicalsignificanceofcoagulationandfibrinolysisparametersinpatientswithdiabetesmellitus[J].JTongjiMedUniv,1998,18(4):233~235

[5]CerielloA,TabogaC,GiacomelloR.Fibrinogenplasmalevelsasamarkerofthrombinactivationindiabetes[J].Diabetes,1994,43(3):430~432.

[6]BounameauxH,MoerdooseP,ReberG,etal.D-dimertestinginsuspectedvenousthromboembolism:Anupdat,QTMED1997,90(4):437-442.

[7]任树生,程绍云,任静,等.血栓性疾病实验诊断临床应用[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7:221.

[8]HuJ,WeiW,DinG,etal.Variationsandclinicalsignificanceofcoagulationandfibrinolysisparametersinpatientswithdiabetesmellitus[J].JTongjiMedUniv,1998,18(4):233~235

[9]CerielloA,TabogaC,GiacomelloR.Fibrinogenplasmalevelsasamarkerofthrombinactivationindiabetes[J].Diabetes,1994,43(3):430~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