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作业结构,提高学生作业的实效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9-19
/ 2

调整作业结构,提高学生作业的实效性

周亚莉

周亚莉

(江苏省徐州市第三中学,江苏徐州221006)

摘要:作业是课堂教学的课后延伸的重要环节,笔者对高中数学作业的设计原则、作业批改和反馈等问题作了探讨。通过对高中数学作业结构的调整,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数学作业的实效性。从而实现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的有机结合,使学科教学成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关键词:高中数学;作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035(2013)09-0000-01

数学作业是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教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加强学生对课堂教学知识的深化吸收。教师也可以根据作业的评阅情况,了解教学的及时效果和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水平及学生的学习特点。它是学生掌握知识、巩固知识、掌握技能、培养数学素质的有力工具[1],也是教学评价的手段之一,进行教学调整和改革的依据之一。

作业结构如果安排合理,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一、传统的高中数学作业

传统的高中数学作业,以教材为中心,以高考为参照,由教师按习题的难度组织起来布置给学生,通过机械地重复来加强记忆、巩固课堂教学的知识点,在培养学生有效识记策略方面,功不可没。但这种作业是知识型教育阶段的产物,它已不适应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高中数学作业结构的调整

(一)数学作业的设计原则。

1.针对性原则.《教学大纲》中明确了每一个知识点的教学要求,分别属于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四个层次中的哪一层次,教师要胸有成竹。在设计作业时,教师要依据《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剖析每道习题,对习题应包含哪些知识点,处于什么难度,以及达到怎样的数学能力作全面详尽的了解,才能在作业设计中加强教学目标的针对性。这样的作业设计才能突出教学重点、难点,抓住关键,避免随手拈来的偏题、怪题使学生花大量的时间却在做无用功或收获甚微,从而打击学生的作业热情。

2.层次性原则.学生的个体特征的区别,导致了学生发展的层次区别。在作业的设计中,要注意学生的层次性,实现因材施教。既要学困生“吃得好”,又要让优等生“吃得饱”。笔者所在学校的作业分为必做题、选做题、思考题三类,其中选做题4题选作2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学情”有弹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实践证明:这样既减轻了作业负担,增添了训练乐趣,提高了作业质量,促进学生的求知欲,又减少了学困生抄袭作业现象的发生。

3.时间性原则.1.控制学生完成作业所需的时间。有人曾把布置作业的题量作为衡量学生的作业是否过重的尺度,这种方法是不恰当的。因为题型不同,所花的时间也不相同。所以,衡量学生作业是否过重,就以不同层次的学生所需的时间多少较为科学。传统数学作业中,我们习惯于题海战术,让学生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大量的习题,期盼熟能生巧。根据心理学上的“报酬递减”现象,当学习大量超额时,重复学习的次数和学习效率是成负相关。2.复习的及时性。根据艾宾浩斯记忆曲线,这条曲线告诉我们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笔者所在学校的作业中必做的2题结合当天所学的新知识,选做的4题选取一些和前两天所学的知识有联系的小型综合题或学生错误率较高的题。实践证明:这样既能使学生巩固知识点,查缺补漏,还能逐渐提高学生解决综合题的信心和能力。

4.开放性原则.作业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要让学生有自由发挥的余地。可根据学生的数学知识、数学技能和潜能,结合教材适当设计一些探索性作业,引导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寻找伙伴完成研究性作业。适量的综合性题目的训练,有益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研究发现新结论的能力[2]。也可以根据当天所学例题、习题设计一些变式作业。还可以从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同解等方面入手。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渗透数学思想和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笔者所在学校就把这些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合作性作业安排在思考题中。实践证明:这样的作业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合作性,挖掘出他们的巨大潜能。

(二)数学作业的批改和反馈

传统的作业批改方式——全收全改,加重了教师工作负担,而且效率低下,不利于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在沿用“全收全改”的同时还可以运用以下的作业批改方式。

1.部分精批细改.可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学生对其作业进行精批细改(数量不超过班级总人数1/3为宜),既可以节省时间和精力,还能了解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以便及时改进教学和进行针对性的知识复习。

2.随机抽查.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抽查,进行面批。这种方法适用于引导学生课下积极主动完成大量作业,等待老师的检测。也可以督促学生对前面的错题进行充分的反思和认真的订正,效果非常好。同时面与面的交流,使师生之间得到很好的沟通,学生能真正感受到老师的爱和帮助,增进师生情感[3]。

3.学生讲评交流.对于那些开放性的作业,可由学生自荐或小组推荐到讲台前进行讲评,并解答其他同学的疑问。必要时老师进行适当的帮助。这样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加学生的参与度。

作业反馈要及时、准确、到位。笔者从教时经常遇到学生订正的题目,错的地方继续错,甚至将对的地方改成错误的。这说明学生由老师的批改符号只能知道哪个题错了,但不知道错在哪里?或老师指明了错在哪里,又不知如何错的?得到的只是百思不解的信息。笔者所在学校现在的做法:对错误比较集中的形式通过实物投影仪请同学指明错误原因并当堂订正、规范过程;对个别错误的形式要求该同学到老师面前,进行面对面交流、订正。实践证明:通过这种方式的反馈,引导学生重视反思,及时查缺补漏,避免学生盲目扩大错误原因,从而避免产生对学数学的恐惧和不自信。

参考文献:

[1]许洁.高中数学协商式数学作业的尝试[J].教育创新.2011.7:16-17。

[2]顾泠沅,郑润洲,李秀玲.青浦实验启示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3]曹才翰,蔡金法.数学教育学概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