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艾灸促进前臂尺桡骨双折愈合的临床研究(附114例疗效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针刺、艾灸促进前臂尺桡骨双折愈合的临床研究(附114例疗效分析)

李雪红赵树平范永春

李雪红赵树平范永春(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总医院150088)

【中图分类号】R6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3-0214-02

【摘要】采用传统的针刺、艾灸治疗前臂尺桡骨双折76例,并设有38例空白对照组,对病人的饮食、二便、肿胀、疼痛、患肢血流、骨痴生长、骨折消失及功能活动情况进行了系统观察。结果显示:针刺、艾灸均有增进饮食、调畅二便、活血消肿、化瘀止痛等作用。并发现中药接骨芟条灸能明显增加患肢血流,改善患肢血循环,对促进骨折愈合和患肢功能恢复有良好的作用。

【关键词】骨折/针灸疗法骨折愈合/尉灸效应

根据针刺、艾灸有活血行气、温经通络的功能,骨折有气血瘀滞、经脉不通的病理特点,我们设计了针刺,艾灸促进骨折愈合的临床研究课题。采用易于观察骨痂生长情况的长管状骨骨折作为观察对象,以患者的饮食、二便、肿胀、疼痛、骨痂生长、骨痂强度及功能恢复等作为观察指标,自2001-2011年对114例住院病人进行了对照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114例病例,男62例,女52例。年龄最大者56岁,最小者18岁。平均376岁。骨折左侧47例,右侧67例。均为伤后1周内入院,无严重并发症,三大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检查未发现异常者。

1.2观察分组114例患者随即分为三组:针刺加艾灸组38例,艾灸组38例,空白对照组38例。(见表1)

表1分组情况比较表

从表1可以看出,三组病人性别、年龄、骨折类型、骨折部位及固定方法大体相当。经统计学处理,提示三组病人条件无明显差异。

2治疗方法

全部病例均口服用面粉制成的假三七接骨丸(安慰剂),而后即日分组治疗。

2.1针刺治疗辨病取穴与辨证取穴相结合。

2.2艾灸治疗采用自制的中药接骨艾条(由艾绒内加中药混合粉末制成。于骨折断端进行艾灸治疗,初期用泻法(艾条未燃完时突然移开),中后期用补法(艾条燃完毕后自燃灭),每日1次,每次30分钟。

3观察项目及方法

3.1饮食量观察以病人患病前饮食量为基准,分进食量少于患前1/3,进食量约为患前1/3,进食量约为患前2/3及食量与患前无明显差异四种情况。依次采用“.、+、++、+++”号表示法记录统计。

3.2二便观察从病人入院后第一天起,每曰观察二便情况,并记录色、质、量及次数的变化,与患病前情况做对照。

3.3肿胀情况观察在此观察前,我们测量了38例正常人的前臂周径,结果显示双前臂周径无明显差异。所以我们采用患病后测量患肢周径与健侧对照的方法,了解病人的消肿情况。具体方法是,在做夹板固定前测量1次,记录患健肢周径差。保留皮尺于夹板内,每日调整夹板时轻提皮尺两端,测出患肢周径,再测出健侧周径,做双侧对照。

3.4扣击痛观察入院后在调整夹板时轻压骨折处并作纵向扣击实验。分无压痛及纵向扣击痛、有纵向扣击痛无压痛、有压痛无纵向扣击痛、不压不扣仍痛等几种情况。依次采用“—、+、++、+++、++++”号表示法记录统计。

3.5血流图观察两治疗组于入院后第1天第1次治疗前后各查血流图1次。以后每隔10天1次,对照组入院第l天查1次。以后亦每10天1次。每次所用条件及两极问的距离尽可能相同,均作记录对照。

3.6骨痂强度测定自整骨固定后第3周开始每周在调整夹板时,用一手拇指轻压骨折处,另一手持该骨远端轻轻活动。凭视觉及触觉判断有无异常活动,分明显、轻度、极轻度及无四种情况,依次用“+++、++、+、—’号表示法记录统计。

3.7骨痂生长情况观察入院后每周拍x线片1次,至病人出院后由特邀评片小组人员(未参加本项研究的高年资医师)盲法在x线读片灯上集体判定骨痂生长情况。分骨折边缘清晰,无骨痂生长;骨折边缘模糊,有少量骨痂生长;骨折边缘明显模糊,有中等量骨痂生长;骨折边缘接近消失,有较多量骨痂生长;骨折边缘消失,折端连接有高密度骨痂生长等几种情况,依次用“+、++、+++、++++’’号表示法记录统计。

3.8功能情况观察出去牵引指导病人功能练习,观察活动情况,去牵引需带夹板扣1分,带夹板不能活动扣2分,能活动不能抗阻力扣3分。采用10分为基准分的扣分统计法,以1月为去牵引时间,每错后10天扣1分,以积分多少来衡量患肢的功能恢复情况。

4观察结果

4.1饮食量观察结果三组病例饮食量较患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但恢复快慢有明显差异,两治疗组均较对照组饮食量恢复快(P<0.05),说明针刺、艾灸有增进骨伤病人饮食的作用。

4.2二便情况观察结果绝大多数病人患病后有二便异常,大使秘结者占92%,小便短赤者占86%,但两治疗组均较对照组恢复速度快(P<0.01),说明针刺、艾灸均有调节二便,促进郁积排泄的功能。

4.3消肿情况观察结果可以看出,整复固定前三组病人患肢周径基本相当(P>0.5),第4天出现明显差异(P<0.05),说明两治疗组均较对照组消肿快。至第7、10、15、20天差异更明显(P<0),第25天仍有明显差异(P<0.05)。

4.4扣击痛情况观察结果伤后10天两治疗组不压不扣仍痛者为0,对照组为32%。20天两治疗组扣压痛消失者分别占16.8%、18.4%,对照组占4.1%,30天对两治疗组无扣击捅分别占30.5%,361%,而对照组10.2%,说明两治疗组疼痛消失均较对照组快(P<0.05)。

4.5血流图观察结果两治疗组首次治疗前后血流图有明显差异,即治疗后波幅值明显增高。10、20、30天时,两治疗组波幅值均较对照组快(P<0.05)。

4.6骨折愈合观察结果骨痂强度测定结果表明两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伤后32天两治疗组骨折消失者分别为735%、714%、对照组为14%。各周两治疗组“+”号数均多于对照组(P<0.01)。说明针刺、艾灸有明显促进骨折愈合速度,提高愈合质量的作用。

4.7功能观察结果两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即两治疗组均较对照组积分快。如30天时两治疗组积1分者分别占32.7%,286%;对照组为4.2%。40天时两治疗组积3分者分别占40.8%,388%;对照组仅占14.3%。50天时两治疗组积6分者分别占26.5%,28.6%;而对照组仅4.2%。说明针刺、艾灸对患肢的功能恢复有明显促进作用。

4.8临床愈合时间观察统计结果三组病人骨折愈合时间有明显差异。经统计学处理,两治疗组均较对照组骨折愈合快(P<0.01),说明针刺艾灸均有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

5讨论

骨折的愈合是机体对创伤修复的复杂反应过程,其速度和质量除与年龄、性别、体质、骨折部位,骨折类型等有关外,还与伤后机体内外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我们采用多指标、多方面对针刺、艾灸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针刺、艾灸不但有调畅二便、促进糟粕排泄,且有明显的增加病人饮食,促进脾胃的消化吸收作用(P>0.01),从而增强病人的体质,提高了机体对创伤的修复能力,这将对骨折愈合起一定促进作用。

肿胀属中医阳证的范畴,阳证忌灸是历代医家比较一致的认识。《搏济方》云:“凡损用火灸则医不得。服药不效矣”[1],但通过我们临床观察并未发现“因火为邪则为烦逆”,“焦骨上筋,血难复也”[2]的变证,切发现针刺、艾灸均有很好的作用。

随着针刺麻醉的广泛运用,针刺的止痛作用越来越被更多的人所认识,但艾灸的止痛作用至尽少人提出[3]。通过我们的临床观察发现。不但针刺有止痛作用,而且艾灸也有很好的止痛作用,且止痛作用不亚于针刺。在对三组病例就止痛方面进行两两对照中发现,两治疗组均较对照组疼痛消失快(P<0.01),说明艾灸也有一定的止痛作用。

骨是一个活性器官,有赖于血液的营养,从一定程度上讲,血液供应的好坏决定着骨折愈合的快慢。血流图波幅值是反映血管充盈度和搏动性血液供应的主要指标[4],针刺、艾灸治疗后血流图波幅值增高(P<0.01),说明针刺艾灸治疗后肢体血流量增加、血供改善,将对骨折愈合起一定的促进作用。

本研究对针刺,艾灸促进骨折愈合的评价采用了骨痂强度、骨痂量及功能恢复情况等多指标综合观察法,尽可能客观地反映骨折愈合情况。这是因为临床常见有些病人,x线片示骨痂生长良好,但功能恢复不佳,有些病人碎骨痂生长不佳,但功能恢复尚可,说明骨折的愈合不能单一用骨痂生长作为唯一的临床指标。从我们观察到的结果看,针刺、艾灸组与艾灸组无论是骨折消失、骨痂生长、或者是功能活动积分均较对照组快(P印05)成明针刺、艾灸都有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两治疗组比较结果表明其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稍有差异。分析认为,在针刺、艾灸各有侧重,针刺重在增进饮食、通畅二便、调整体质、止痛消肿,/间接促进骨折愈合;而艾灸重在活血化瘀、接骨续筋,有直接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

总之,本项临床研究结果表明针刺、艾灸具有增进饮食、调通二便、止痛消肿、活血化瘀、接骨续筋等作用,能明显促进骨折愈合过程,提高骨折愈合质量,加快患肢功能恢复。至于其作用机制,尚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王哀,搏济方.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26.

[2]张仲景.伤害杂病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54.

[3]张岚.艾久的研究进展.上海中医药杂志,1990,9:27.

[4]赵翠萍.平乐接骨丹对肢体血流的影响.骨伤科通讯,198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