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汽车新能源教学改革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4-14
/ 2

中职汽车新能源教学改革初探

聂伟连

苍梧县中等专业学校广西苍梧543100

摘要: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中职汽车新能源教学也面临着巨大的变革。中职教育应该充分发挥其教育职能,积极投入到汽车新能源教学改革之中,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创新,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技能。

关键词:中职汽车新能源教学改革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繁荣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职汽车新能源教育改革的进程。在这样的背景下,中职教育工作者应该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合理设置汽车新能源课程,优化课程教学方法,为我国汽车能源产业发展培养更多应用型人才。

一、中职汽车新能源教学改革计划

在中职汽车新能源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明确改革的方向和内容,要弄清楚新能源教学改革具体需要进行哪些内容。

具体分析如下:

1.理论知识。

(1)不同型号、不同生产批次的新能源车辆具有较大的区分,所以学生需要掌握不同车子的美容方法。

(2)客观因素如环境温度、空气湿度等对汽车美容工作也有较大的影响,只有了解了不同情况下的美容方法,学生才能更好地完成作业。

2.实践技能。

为了预先给予后续的美容作业夯实基础,学生必须学会如何观察汽车的状态。如通过触碰感知到车漆上是否存在发涩的现象,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完成汽车美容的相关工作。

3.教学实施。

(1)教师需要指明教学中所使用汽车的型号与品牌,并将常见的新能源汽车等理论知识传输给学生。只有让学生首先学习了理论知识,才便于后续的实践性教学的有机开展。教师需要正确引导学生,一旦存在疑惑或不理解的知识点,一定要及时提出并加以解决。

(2)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共同完成实践学习,通过观察汽车、抚摸汽车等方法,了解到汽车已有的涂层情况以及不足之处,从而确定后续的美容方法和技术要求。教师可采用分组教学的方法展开教学,并保证至少五位学生能够共同使用同一辆汽车模型,以此深化学习效果。

(3)在进行实践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强调学生之间的互相合作,学生可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互相吸取经验,改善自身学习过程中的不足。而教师此时的工作即为合理的引导,一旦学生出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给予一定的帮助,并为每一位学生评定成绩,帮助学生更好地找准自己学习过程中的不足。

4.质疑探讨。

学生在实践学习之后,使用平板电脑上的公共平台,通过“问题归纳”按钮,可以看到教师反馈小组任务实施中所反馈的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问题进行分析。教师帮助学生对本次学习的知识点与需要掌握的技能进行梳理。学生再通过点击“评价反馈”按钮,对小组学习进行评价。评价包括自评、互评与师评,评价内容设置操作要简单,同时也能够提出学习意见和问题。

5.拓展延伸。

借助信息化技术,构建网络化学习平台。学生借助平板电脑上的“迁移运用”按钮,组织学生开展学习任务,并拓展学生的学习范围。教师要为学生准备好相关的资料链接,另外,要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的思维,使其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

二、中职汽车新能源实践教学改革

中职汽车新能源教学改革中实践改革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必须重视实践教学方面的创新与变革。教师要结合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对实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进行规划和涉及,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综合能力。

1.培养实践综合能力。

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美容的要求不断提高,学校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将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作为重点,以求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进行汽车内部清洁的过程中,教师固然首先需要将清洁的方式教会学生,而后需要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会遇到什么问题进行怎么样的清洁工作,从而帮助其达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学习境界,落实汽车新能源的教学目标。

又如,在进行新能源汽车的修复工作过程中,教师除了要教会学生正确的处理方法以外,还要教育学生如何辨别不同的问题,选择更为契合的器械设备以及技术方法加以解决,以求达到更好的处理效果。

2.新能源实验教学改革。

通过修改实验指导书与配套实验报告等,确定新能源汽车课程实验项目的具体发展方向。结合新能源汽车课程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等内容,以学科领域知识容易为目的,组织学生开展他励直流电动机调速测试实验,使学生熟悉他励直流电动机的启动方式、调速原理、调速方法等。教师与学生一同对电枢电压调速与励磁电流调速这两种方法进行对比,并总结结论。分析实验过程中出现“飞车”现象的原因与解决措施,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加了丰田普锐斯油电混合动力汽车结构与工作模式的实验。在熟悉丰田普锐斯(Prius)油电混合动力汽车结构原理的基础上,分析混合动力汽车不同工况下的工作模式,分析其动力路线、能量流向和节能效果,鼓励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积极思考和动手操作。实验报告中除要求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外,还要求他们将普锐斯(Prius)与传统汽油车进行结构与性能的综合比较,得出自己的结论,最后写上各自的实验心得与体会。增加了纯电动汽车动力系统设计与性能仿真的创新型实验:熟悉某款纯电动汽车的动力系统结构组成,确定设计方案,进行设计计算与选型,运用MatLab/Advisor软件进行动力性能仿真与续驶里程仿真,将理论结果与仿真结果进行对比,得出结论。该实验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汽车新能源社会实践改革。

积极鼓励学生到当地知名企业进行参观和学习,使学生能够熟悉电动汽车的设计、制造、检测等书本上不具备的知识,从而提升学生对电动汽车的熟知。

三、中职汽车新能源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改革

1.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装备。

任何学习都是建立在观察之上的,汽车新能源教学也是如此。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观察这一方法,将传统的汽车模型和挂图等充分结合。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好目前高度发达的互联网信息科技力量,进行多媒体教学。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师能够通过投影设备等将新能源汽车的内部构造进行展示,并在其他计算机软件的支持下将其进行拆分,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

比如:在汽车漆面修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油漆运作的原理利用动画的形式加以表现,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不同漆面的修复手法进行对比,帮助学生构建更为系统的学习结构,学会使用不同的方法完成作业。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之下,汽车新能源的内容能够以更为生动形象的方式进行呈现,也能够更好地构建更为热烈的学习氛围,驱动学生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投身到学习之中。

2.讲与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汽车新能源教学过程中,讲解与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是最为常用且具有价值的教学手段。教师可预先筛选出最具有教学价值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点、难点,进行精讲工作,并搭配学生有机的练习,加深对知识内容的印象。

比如:如何做好新能源汽车的漆面护理以及抛光,是汽车美容课程的核心,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此时教师就可以使用讲练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首先讲解抛光剂的分类,以及如何根据新能源车次的不同进行有效筛选工作,以求达到更好的效果。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该模块的知识内容,教师可组织在实践教室展开讲解。首先,讲解一类抛光剂以及汽车,并做好相应的规范动作演示,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程度。在进行演示后,可让学生进行主动的演练操作,以求将刚讲解的理论知识化为实践所用。教师可讲解一类操作方法,后让学生自主练习其他方法,以求深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完成练习后,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成果进行点评,指出学生的问题和不足,并进行后续的分析和答疑,帮助学生充分地展开学习。

3.引导、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在信息化技术的辅助下,教师为了获得更高的教学质量,必须激发学生主动展开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以及创造性,因此引导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成为此时最为有力的教学措施之一。

比如:新能源汽车美容过程中的隔音内饰,往往其美容难度相对较大,一旦操作不当会导致其原有的结构遭到破坏。而为了深化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可预先进行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预设。

首先,汽车内部的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又是如何进行传播的?在隔音上学生需要考量的因素有哪些?在提出问题后,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被较好地激发,此时教师可将理论知识内容首先进行讲解与分析,并鼓励学生进行自主的分析和讨论,为其后续课程的展开夯实基础。教师要侧重将隔音材料的选择以及原则进行强调。而后,教师可具体进行演示教学,并驱动学生亲自完成不同材料的对比实验分析,以求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化为实践所用。需要注意的是,此时教师需要发挥好引导作用,即使学生出现错误也不能第一时间加以指出,而是加以合理的引导,以求学生自主发现自己的问题并加以更好的解决,帮助学生获得最佳学习效果。

在教学改革背景下,中职汽车新能源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都进入了一轮新的调整之中,教师要根据中职学校学生实际情况以及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合理设置教学内容,积极引入信息化教学技术,借助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终端设备实现网络化信息化教学,提高中职汽车新能源教学的现代化程度。通过这样的改革,在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师生交流学习的同时,还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更积极、更快乐。

参考文献

[1]杨建武苏新泉中职学校《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的教学探讨[J].汽车维修,2017,(07):16-18。

[2]常亮新能源汽车一体化教学方案研究[A].中国职协2015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上册)[C],2016:6。

[3]李淼林新能源汽车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03):70-72。

[4]李波周亭贝绍轶张兰春赵景波郑焱杨艺浅析新能源汽车原理与构造课程教学改革[J].高教学刊,2017,(10):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