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引流方式在膝关节成形术中的应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1

不同引流方式在膝关节成形术中的应用研究

李国吕贵荣(通讯作者)王传洲

贵州省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骨二科551700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引流方式在膝关节成形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3例择期行膝关节成形术患者按照随机分层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术后给予普通引流术,观察组术后给予负压引流术,观察两组失血量、输血例数、下肢周径、关节活动度及切口愈合情况。结果:观察组输血例数、膝关节上部周径及关节活动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切口甲级愈合率为91.9%(34/37),对照组切口甲级愈合率为76.9%(20/2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负压引流能显著促进患者术后康复,提高切口愈合,在临床手术治疗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关键词:负压引流;膝关节成形术;应用研究

膝关节成形术后放置引流管已成为常规治疗措施,但不同引流方式的治疗效果有所差异,本文将不同引流方式均应用于临床中,现将应用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患者资料我院2011年9月-2014年9月我院共收治63例择期行膝关节成形术患者,男44例,女19例,年龄在47-75岁之间,所有患者均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骨性关节炎,经保守药物治疗后无效,63例患者均无手术禁忌症和凝血功能障碍,且均为首次、单肢体膝关节置换术,按照随机分层分组法将63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自愿参加本实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观察组37例,男26例,女11例,平均年龄(55.2±2.4)岁,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21例,骨性关节炎16例,病程在7-21年之间,平均病程(13.9±2.2)年,对照组26例,男18例,女8例,平均年龄(52.9±2.7)岁,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16例,骨性关节炎10例,病程在5-20年之间,平均病程(12.2±2.7)年,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引流方法两组患者术后均常规给予抗生素预防切口感染,抗生素治疗3d以上,术后8h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术后早期即可指导患者进行屈伸被动锻炼,被动锻炼情况较好者即可进行主动锻炼。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引流,将无菌引流袋连接于创口引流管末端,无菌引流袋悬挂于创口40cm处,依靠自然重力进行引流,密切观察引流量和引流液颜色,保持引流管畅通和牢固,每天更好无菌引流袋,引流量低于10ml时可进行拔管;观察组给予负压引流,创口连接硅胶负压球引流管,负压引流管设有抗返流装置,长度根据实际需要术前即准备放于手术室,引流量15ml可拔管。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失血量、输血例数、下肢周径、关节活动度及切口愈合情况。失血量采用血红蛋白Nadler平衡法进行计算,术后根据患者血红蛋白量决定是否输血,当含量低于80g/l时即可进行输血,下肢周径测量部位为膝关节上部10cm处和膝关节下部10cm处,关节活动度采用中立位零度法进行测量,正常膝关节屈伸应在120-150°之间,超伸应在5-10°之间,膝关节屈曲时小腿腓肠肌可与股后部相贴,伸直可达180°,膝关节在半屈位时,小腿可作小幅度旋转动作;切口愈合分为三类,甲级愈合即指切口愈合良好,创口处皮肤与周围正常皮肤颜色相同或稍微偏深,切口处无硬结、红肿等症状,乙级愈合即指切口愈合较佳,切口处皮肤基本正常,切口处无发热、渗液等症状,丙级愈合即指切口有渗液、化脓等感染症状,切口愈合较差,需要再次引流或治疗。

1.4统计学方法将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建立数据库,采用医学统计学软件SPSS15.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分别采用X2检验和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诊疗指标比较观察组输血例数、膝关节上部周径及关节活动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外科术后引流可促进切口愈合、预防感染,但不同的引流术所获得的效果有所差异,本文实验结果显示,负压引流的观察组患者输血例数、膝关节上部周径及关节活动度均优于对照组,且切口甲级愈合率也高于对照组,由此说明,观察组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更优,切口愈合情况更佳,这主要得益于负压引流可在创口局部形成负压,创口渗出液能不断排出体外,避免形成死腔、促进切口部位血液循环,因此负压引流在膝关节成形术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张荣花,邓春成.负压球与普通引流袋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比较[J].护理学报,2012,19(12B):30-31.

[2]赵丽君,张惠清,刘小明,等.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切口引流的临床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2013,6(4):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