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紧张研究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5

职业紧张研究进展

邹乃发邹晓春

邹乃发邹晓春(深圳市光明新区卫生监督所广东深圳518107)

【中图分类号】R1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9-0025-03

有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竞争加剧、工作压力日益加大,过重的职业紧张因素持续存在,会对工作能力和健康造成不利影响。1994年联合国报告根据世界劳工组织的研究指出:“世界正在变成充满紧张的世界”[1]。职业紧张及其影响因素逐渐成为职业与健康的研究重点。现就职业紧张研究进展情况概述如下。

一、职业紧张的定义

1.1Ross和Al[2]将职业紧张定义为个体特性与工作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导致工作需求超过了个体的应对能力而发生的紧张。Bee.hr和NI[3]提出职业紧张是职业因素与个体因素相互作用而增强或减弱个体的心理和生理状态,使其精神或躯体发生异常反应。这些定义拟舍了人与环境概念,使我们能测定个体、工作环境及其相互作用对职业紧张产生的联合作用。

1.2职业紧张又称为工作紧张,指由于工作或工作有关的因素所引发的紧张。美国国家职业安全与健康研究所(NIOSH)[4]指出工作紧张可被定义为:当工作要求与工人的能力、资源或需求不满足时,发生的有害的生理与心理反应。

1.3李志新[5]认为职业紧张(OccupationalStress)是指劳动者的能力、劳动需求、个体资源不能满足工作任务要求时所表现出来的有害的生理和心理反应。

综合上所述职业紧张是指在职业环境和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当劳动者不能完全协调好个人需求和环境要求时导致的生理、心理和行为表现。

二、研究对象

国内的研究对象主要选择了工作中可能较易引起职业紧张的人员,如社会服务业(如护士、医师、教师、物流中心工人),野外作业(如油田作业、石油化工人员),高责任、高危险性行业(如火车、客车司机、警察),工业企业(电池厂、电机厂、造纸厂、显示屏厂等)的视屏仪表监控、调试、质检、搬运、维修、包装、文员、会计、保安等工种的一线工人和企业管理人员等。而选择家具制造业工人作为研究对象尚未见报道。

现有国内外研究认为研究对象存在明显的职业紧张,如蒋立新[6]调查了342名医师得出职业紧张男性高于女性(有的则相反),而与年龄无关。李树林[7]调查医疗卫生技术人员700,朱湘竹[8]调查302名视屏显示终端作业者,胡姝[9]调查1400名监狱干警。李健[10]在四川省某市选择有代表性的工厂、机关、学校、服务和商业等近十种行业的单位为抽样目标,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从这些单位中抽取319人作为研究对象。

三、研究工具

为方便研究职业紧张,研究者们研制了如下问卷种类,通过答案赋分,使研究具有量化指标,可以有效统计分析。

3.1职业紧张目录问卷(OSI—R),由Osipow等[11]在1981年开发经过多次修定,1998年形成职业紧张量表修订版。该量表包括职业任务(ORQ)、个体紧张反应(PSQ)、个体应对资源(PRQ)。李健等[10]对原量表近1/3条目进行了修订,经检验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3.2Mclean’s[12]工作紧张问卷(WSQ),该问卷包括应对能力、工作满意度与职业紧张因素三部分。

3.3职业紧张指数(OSI)问卷由Cooper[13]等拟定,包括工作满意度、健康状况、行为类型、对周围事件的解释、工作压力来源、紧张应对方式。

3.4付出一回报失衡问卷(ERI)[14],由德国siest1996年拟定,包括外在付出、回报(包括薪水、尊重、职业稳定性与晋升前景)、内在投入三部分。此问卷近年来运用广泛,数十项研究[15,16]中,显示良好的实用价值与预测预报能力。

3.5工作内容问卷(JCQ),由Karasek教授[17]研制,开发形成了71个条目完整专利版与27个条目共享节选版。在北欧与美国运用于大量人群的工作紧张与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的研究中。

目前国内使用比较多的是由李健、王治明[18,19]等人引入的Osipow的OSI—R问卷,余善法等[20,21]引入的Cooper的OSI问卷。此两个问卷共同特点是内容全面,可对职业紧张作全面评估。

职业紧张研究中出现了将JCQ问卷与ERI问卷联合使用的现象。挪威Taris等[22]人在大学教职员工的职业紧张评估中也同时运用了两种问卷。Jonge[23]等人在荷兰调查了11175人,主要包括卫生保健、运输业、工业、办公室、清洁、零售业及大型超市员工等8种职业的人群。国内杨文杰[24]等人也运用此两种模式问卷于医院,评估医生与护士的职业紧张状况。

四、资料统计方法

职业紧张研究中,现有国内外研究采用的资料统计方法有以FoxPro、EpiData、Excel等建立数据库,以SAS、SPSS软件包进行t检验、相关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协方差分析、方差分析、χ2检验等分析,而用Matlab建立径向网络模型,与Logistic回归模型比较的方法尚未报道。如蒋立新[6]等用FOXPRO建立数据库,SPSS10.0forWindows软件进行相应的统计分析,如:f检验、卡方检验和方差分析等。李珊[25]等用Epidata3.2建为,使用统计SPSS15.0进行资料描述性分析,采用t检验等数据分析方法研究护士职业紧张的影响因素。

五、职业紧张因素

引起职业紧张的因素主要有职业因素、个体、社会、环境、工作制度等因素。

5.1职业因素

5.1.1工作特征

与职业紧张有关的工作特征有四种类型:①机器和人的进度,进度愈快愈紧张;②工作重复愈多愈紧张;③不合理的换班制度可影响人们的生物钟,从而导致紧张;④由于工作属性(工作种类、所需要的知识和技巧等)直接或间接导致个体的情感和行为反应异常所致职业紧张[26]。

5.1.2角色特征

近年来国外有提出所谓角色理论来理解工作紧张和测试角色压力如何导致职业紧张的问题。IvancevishandMaueson[27]认为角色压力来于个人的需求与组织的需求发生矛盾的时候,包括任务模糊、任务超重、任务不足和任务冲突。

5.1.3组织机构

与职业紧张有关的组织机构的特征包括组织结构、个体的地位、文化素质和机构特点等。Ivancevich[28]认为如普工、操作工、低级管理员和医务技术员等地位低下的职工更为强烈的紧张感;如职称晋升、技能定级、提级和进修等竞争方面的文化素质也是很重要的紧张源。Ivancevie和Donnelly[29]认为低层组织机构中个体更有满意感,紧张度低;如能使职工认识到工作有意义,能给职工更多决策权,则职业紧张会减少,工作得更好。

5.1.4人力资源管理

它包括培训、业务发展、人员计划、工资待遇和工作调离等。缺乏培训是产生紧张的重要原因,既使是老职工对新的技术也需要再学习才能具有竞争能力。业务的提高和发展是职工尤其是中年职工最为关心的问题,也是与职业紧张密切相关的。此外,工资待遇、人员安排和工作调动也是与产生紧张有关的问题。

5.1.5工作中的人际关系

Ketzdevries[30]提出工作中合作或组内个体间关系较差则会降低互相信任和支持,影响工作兴趣和感情,这是造成紧张的重要原因。

5.2工作环境物理因素

噪声、振动、温度、光、空气污染和人体功效学等工作环境物理因素均可引起职业人群职业紧张。家具生产过程中存在噪声、木尘、有机溶剂、高温、局部振动等有毒有害因素,这些因素是职业紧张诱因之一。

5.3个体因素

5.3.1性别

女性既要工作又要照顾家庭,经历着多重任务的紧张状态。Sorensen和Verbrugge[31]提出妇女工作和家庭双重任务产生压力大、冲突明显以及可能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易引起职业紧张。

5.3.2A型行为

Friedman和U1er[32]提出了“A型行为”:①A型行为者时间急迫感欲望很高,言谈举止快速伶俐;②在工作、生活、体闲期间具有高度的竞争性;③对别人敌对、多疑甚至愤恨,这种敌对性格与心脏病发生有很强的联系[33]。A型行为者容易产生职业紧张。

5.3.3支配感

Frankenhaeuser[34]发现能支配自己的工作、生活和行为的人产生紧张的可能性明显少于支配能力弱的人。处于低支配感状态下的人,易于发生职业紧张。

5.4应对资源与应对反应

5.4.1研究较多的应对资源因素是社会支持。Weiss[35]认为社会支持表现在:社会的整体性,在经济上、工具或任务互助是切实的、明确的,遇到困难时可从朋友那里得到安慰的情感支持,获得指导和帮助的社会信息,在技术和能力方面得到尊重和帮助,具有缓冲作用。Hersey[36]首次提出社会支持对减少职业紧张的重要性,尤其是从同事和领导那里得到支持,对个体的心理和生理反应极为有利。Russell[37]研究教师职业紧张时的社会支持发现,得到同事和领导大力支持的教师不会发生情感上的衰竭。

5.4.2Penallnandschoder[38]把应对反应定义为对外部刺激所发生的为预防、避免和控制情绪紧张的反应活动。Ross和Altmaier[39]认为应当区别应对资源和应对反应,前者是增强人们的应对能力,社会支持就是明显的例子,后者是实际反应,即人们对紧张所发生的反应。

5.5姚三巧[40]等研究发现,职业紧张主要影响因素为工作控制、工作需求、工作责任、工作角色、倒班,工作冲突多、参与机会少、工作负荷重、工作责任事故、工作责任重、工作角色紧张。

5.6李树林[7]等调查认为性别、职称、学历是医疗卫生技术人员职业紧张的影响因素,加强应对资源,减轻职业压力,缓解医患矛盾、改善工作环境等措施可能对降低职业紧张有促进作用。

六、职业紧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职业紧张以非特异性的方式来损害身体健康,如导致或诱发冠心病、高血压、消化道溃疡、神经衰弱综合征、精神病及头痛等疾病的产生,从而降低劳动效率,甚至酿成意外事故。据余善法[41]报道,职业紧张对人体神经系统造成一定的损害。有研究表明,职业紧张对免疫功能有明显影响,可抑制免疫功能,心理状态的好坏可影响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活力[42]。有资料报道[43]:火车司机在工作中承受多方面的紧张,他们血清中IgG、IgA和淋巴细胞转化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余善法,李奎荣等[44]研究结果提示:职业紧张因素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较密切,工人感知的职业紧张因素越多,评分越高,则收缩压和舒张压值也越高。

有人[45]认为在精神紧张作用下,通过儿茶酚胺介导的血管运动张力或对其他血管运动刺激的反应下,冠状动脉血流减少;精神紧张刺激还可使交感神经兴奋,血压升高,以及内分泌活性物质发生改变,使血流量增加,血小板聚集,血脂代谢异常等造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国外在职业紧张对性激素分泌的影响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有的发现在紧张状态下睾酮分泌减少和血清催乳素的分泌增加,有的则未能发现这种效应[46]。

职业紧张已涉及广泛的职业人群,能导致紧张极端状态:如精疲力竭症、过劳死等,造成个体和社会的损害,降低个体职业生命质量。西方国家不仅将职业紧张看作是职业卫生问题,而且将它看作是阻碍经济发展的问题,因而投人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研究。

七、小结

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越来越重视社会心理因素对职业人群健康的影响。过度的职业紧张可以造成劳动者生理和心理能力的丧失,增加疾病的患病率,从而带来社会经济问题。外来人口流动性加强、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可能加剧职业紧张。国内对职业紧张的研究多为现况调查和心理状况评价,而对职业紧张因素与健康之间因果关系缺少系统研究。调查研究的指标缺乏标准化常模,指标的信度和效度问题也缺乏研究资料。如何开发适合国内职业人群的职业紧张评价方法研究工具、进一步系统研究职业紧张与健康关系以及职业紧张控制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工作在保持和促进加快方面具有更实际的意义。

参考文献

[1]CarlZenz.OccupationalMedicine[M].3rded.Mosby:YearBookIncSt.Louis,1994.945.

[2]RossRR.A1naierEM.Interventioninoccupationalstress[M].1stedLondon:Sagepublication,1994,11.

[3]BeehrTA,NewmanJE.Jobstressemployeehealthandorganizationaleffectiveness,afacetanalysismodelandliteraturereview[J].Personalpsychology,1978,31:665.

[4]NIOSHWorkingGroup.Stressatwork[M].NIOSH,1999.

[5]李志新,刘兆炜.职业紧张与健康的研究现状[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7,23(3):301-303.

[6]蒋立新,张世英,黄先青,等.医师职业紧张和紧张反应的研究[J],环境与职业医学,2006,23(2):133-136.

[7]李树林,刘继文,连玉龙,等.医疗卫生技术人员职业紧张水平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新疆医学,2011,41:17-20.

[8]朱湘竹,江俊康,翁诗君,等.视屏显示终端作业者职业紧张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8,24(2):205-206.

[9]胡姝,孟令一,马磊,等.监狱干警职业紧张、抑郁症状与组织支持感的相互作用[J].中国卫生统计,2012,29(1):155.

[10]李健,兰亚佳,王治明,等.职业紧张量表(OSI—R)信度与效度验证.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01,19(3):190-193.

[11]Osipow.OccupationalStressInventory—revisededition.(OSI—R).5thed[R].Odessa:PsychologicalAssessmentResourceInc.1998.1-10.

[12]LainTH.,OngSG,WongCM,eta1.MentalhealthandworkstressinoficeworkersinHongKong[J].JOccupMed,1985,27:199.

[13]Cooperc.TheOccupationalStressIndictor[M].Berkshire:NFER—NELSONPublishingCompanylimited,1988.

[14]SantavirtaNina.ConstructValidityandreliabilityoftheFinnishversionofthedemand-controlquestionnaireintwosamplesof1028teachersand630nurses[J].EducationalPsychol[J],2003,23(4):422-432.

[15]SiegristJ,StarkeD,Chandola,eta1.Themeasurementofeffort-rewardimbalanceatwork:Europeancomparisons[J].SocSciMed,2004,58:1483-1999.

[16]VegchelNV,JongeJD,BosmaH,eta1.Reviewingtheefort-rewardimbalancemodel:drawingupthebalanceofempiricalstudies[J].SocSCi&Med.2005,60:1117-1131.

[17]SiegristJ.Effort-RewardImbalanceQuestionnaire[EB/OL].JobStressNetwork,2005,10-10.

[18]李健,兰亚佳,王治明,等.职业紧张量表(OSI—R)信度与效度验证[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01,19(3):190-193.

[19]王治明,兰亚佳,李健,等.教师职业紧张、紧张反应与个体应对资源研究[J].职业卫生与病伤,2000,15(3):129-131.

[20]余善法,张锐.职业紧张测试指标OSI试用结果分析[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1997,15(2):96-97.

[21]余善法,张锐,马良庆,等.职业紧张测量工具研究[J].河南医学研究,2000,9(2):171.174.

[22]JTailsTW,SchreursPJ,VanierselIJ,eta1.Jobstress,jobstrain,andpsychologicalwithdrawalamongDutchuniversitystaf:towardsadual—processmodelfortheeffectsofoccupationalstress[J]J.WorkStress,2001.15(4):283-296.

[23]JJongeJD,BosmaH,PeterR,eta1.Jobstrain,effort-rewardimbalanceandemployeewell-being:alarge-scalecross-sectionalstudy[J]J.SocSciMed,2000,50:1317-1327.

[24]杨文杰,李健.工作场所中社会心理因素测量一两种职业紧张模式的应用[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04,22(6):442-426.

[25]李珊,张拓红.北京某三级甲等医院在职护士职业紧张度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J].现代医院,2011,11(11):118-120.

[26]王冶明,兰亚佳.紧张和职业紧张.劳动医学[J],2001,18(3):187-189.

[27]IvancerichJM,MauesonMT,Stressandwork:Amanagerialperspective[R].Clenview,IL:ScottForeaman.1980,1-3.

[28]IvancevichJM,MattesonMT,PertonC.Typeabehaviorandphysicalwellbeing[J].AcadermyofManagementJOURNAL,1982,25:373.

[29]IvancevichJM,DonnellyJH.Relationoforganizationalstructuretojobsatisfaction,anxiety-stressandperformance:measures,resesrchandcontingencies[J].AdministrativeScienceQuarterly,175,20:272.

[30]KetzdeVriesMFR.Organizationalstressmanagementavdit,in:A.S.SethiandR.S.Schuler(eds),HandbookofOrganizationalStressCopingStrategies[M].Cambridge,MA:Ballinger,1984,1-3.

[31]SorensenG,VerbuggeLM,Women,work,andheslth[J].AmRevPublicHealth,1987,8:235.

[32]FreedmanM,UlmerD.TreatingTypeABehasiorandyourheart[M].NewYork:Knopf1984,15.

[33]SmithTw,PopeMK.Cynicalhostilityasahealthrisk:currentstatusandfutredirection[J],JSocBehavPersonality,1990,5:77.

[34]FrankenhaeuserM,JonanssonG.Stressatwork:psychobiologcalandpsychosocialaspecta[J].IntRevApplPsychology,1986,35:287.

[35]WeissR.Theprovisionsofsocialrelationships,inZ.Rubin(ed.)DoingUntoOthres[J].EnglewoodCliffs,NJ:Prentice-Hall,1974,123.

[36]HerseyJC,KlibanoffLS,TaylorRL,Promotingsocialsupport:theimpactofCalifornia’s“friendscanbegoodnoedicine”carnpaigm[J].HealthEducationQuartrely,1984,11:293.

[37]RussellDW,AltmaierEM,VanvelzenD.Job-relatedstress,socialsupport,andbumoutsmongclassroomteachers[J].JApplPsychology,1987,72:269.

[38]PearlinL,SchoolerC.Thestructureofcoping[J].JHealthSocBehay,1978,19:2.

[39]BeehrTA,.VermanJE.Jobstress,employeehealthandorganizationaleffectiveness:afaceanalysis,model,andliteraturereview[J].PersonnelPsychology,1987,31:665.

[40]姚三巧,范着云,金玉兰,等.职业紧张对职业人群心血管功能的影响[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03,21(1):20-22.

[41]余善法.工作紧张因素与健康的关系[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1997,23(4):245-247.

[42]EliashfoBA,StrettzerJ.Theroleof“stress”inworker,scompensationstresclaims[J].JOceupMed,1992,34(3):297-303.

[43]周连城,李振江,康立,等.铁路内燃机车司机职业紧张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的探讨[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1996,22(6):360-361.

[44]余善法,李奎荣,杨艳,等.职业紧张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关系[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oo3,21(1):12-15.

[45]蒋丽华.精神紧张对健康正常人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的影响.国外医学一心血管疾病分册,2000,27(6):373—374.

[46]NetterstromB,HansenAM.OutsourcingandStress:physiologcaleffectsonbusdrivers[J].StressMed.2000,16:14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