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护理应用在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脑出血患者护理中的临床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4-14
/ 2

手术室护理应用在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脑出血患者护理中的临床研究

周月星

(江苏省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江苏南通226001)

【摘要】目的:探讨脑出血利用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手术室护理方法。方法:全组130例脑出血者筛选自我院2014年3月-2016年6月间医治的患者中,参照护理方案的差异性分组,即常规组(常规护理)60例与观察组(手术室护理)70例,两组均采用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对比两组临床护理效果的差异性。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NIHSS评分较常规组显著较优,P<0.05。结论:对脑出血者实施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医治并配合手术室护理,可获得显效的医治效果,该护理方案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关键词】脑出血;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手术室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7)04-0231-02

当前治疗颅内血肿的金标准是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该术式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减少机体创伤等优势,但仍存在一定的风险[1]。为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应在围手术期内行针对性的护理,保证治疗效果。基于此,现将本院130例脑出血者做分组试验,给予不同的护理模式,以期提高临床护理水平,现将护理结果整理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30例脑出血者均来自于本院2014年3月-2016年6月间收治的患者;本次研究均经伦理学会同意;依据护理方案不同将其分组,即观察组(70例)、常规组(60例),均接受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式。其中观察组男女比值46:24,年龄介于47~85,年龄均值(65.4±9.2)岁;常规组:男女比例38:22,年龄分布46~84岁,年龄均值(64.3±9.1)岁;经统计学分析,两组病患的年龄、性别、等方面的对比无差异性,(P>0.05),可用于临床试验中。

1.2治疗方法

全组均采用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采用CT扫描协助明确血肿位置,采用2%的龙胆字体将手术穿刺的区域加以标记,择取合理的微创颅内血肿予以穿刺操作。常规实施消毒,经麻醉师给予局部麻醉后,正确穿刺进入血肿部位,后采用持续性引流管,于血肿处采用注射器吸取。起初抽血量需控制在计算量的2/3处,于第2d取1~2万U的尿激酶向管内注射,后将管内闭合1-4h后予以开放,于1日内操作2~4次,待经CT检查血肿全部消退即可将引流管去除。

1.3护理方案

1.3.1常规护理常规组行传统护理方案,即入院介绍、健康教育、给药干预、病房清洁、定期巡诊、协助查体、出院嘱咐等内容。

1.3.2手术室护理观察组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手术室护理,开展系统化的护理干预,具体护理内容如下。

(1)术前干预:①心理疏导:脑出血病患在术前一般会存在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进而影响治疗效果。故护士应和患者多交流,向其讲解脑出血的形成、医治方法和治疗效果,介绍不良情绪对预后效果的影响,提高患者治疗的信心。②术前准备工作:遵照医嘱完成各项常规检查,做好术前预备工作,主要内容有利尿治疗、脱水医治以及降低颅内压治疗等,取止血剂应用,给予适量的降压药物;常规备皮,行穿刺留置针操作,快速建立静脉通道。

(2)术中干预:于术中需实时关注病患的呼吸、脉搏、精神以及肢体活动、瞳孔变化等生命体征;查看术中是否再出血或者颅内压有无升高。

(3)术后护理:①环境干预:确保病房清洁,合理控制温度和湿度,定期消毒床头、窗户以及地面;嘱咐患者卧床静修;对于精神状态较佳者,可将床头适度抬高30°,便于头部静脉快速回流,减轻脑水肿现象。②病情监护:实时观察患者心电图波动,定期检测血压水平、脉搏频率等特征;有效控制血压水平,防止出现脑缺氧、脑水肿现象;查看患者瞳孔和意识改善情况,若发生瞳孔大小不相同,意识出现障碍,血压显著升高则提示出现脑疝和再出血现象。③引流管处理:保持引流袋较头部水平线高出20cm,留有适当的长度,便于更换体位和护理操作;利用约束带稳固健侧肢体,避免引流管滑落;仔细观察和登记引流管的形状、颜色和量等;常规实施穿刺位置消毒,采用无菌敷料并定期更换;患者需移动时,将引流管关闭,以免引流液逆行到颅内。④并发症干预:对于再出血并发症,需维持血压水平稳定;针对严重头痛者可遵医嘱给予止痛药;对于烦躁者必要时可采用镇静剂;防止咳嗽强度过大,保持二便无压力;预防肺部感染并发症,因长期卧床极易引发肺部感染,故需选取合理卧位,教导病患合理咳嗽和咳痰,保持呼吸道顺畅,对于痰液粘稠者才采用雾化吸入医治,确保病房空气流通;预防压疮,协助患者定期更换体位,缓解局部皮肤受压情况,保持皮肤干爽,定期更换床上用具;预防泌尿系统感染并发症,嘱咐患者勤更换衣物,将导尿者的引流袋及时更新,于1日开展2次尿道口消毒。

1.4观察(评价)指标

1.4.1评价指标①经治疗后,病患的意识较清晰,能正常生活,经肢体肌力测定比不低于Ⅲ级评为痊愈;②经医治后,病患的意识稍微混乱,或者肢体肌力测定未达到以上标准评为有效;③患者意识全部模糊或者死亡评为无效。总有效率即显效率和有效率之和。

1.4.2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IHSS)共11个项目,该表包括意识水平、凝视以及上肢活动等,每项分值设定0~3分间,得分越高则证明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

1.5统计方法

数据以SPSS20.0相关软件统计,正态计数相关资料以(%)完成表示,正态计数相关数据的组间比较以χ2完成检验;对涉及到的计量数据,选(x-±s)代表,采用t检验,P<0.05时比较差异具有统计意义。

2.结果

2.1疗效对比

70例观察组有效者30例(42.9%),有效者33例(47.1%),无效者7例(10.0%),总有效率高达90.0%;60例常规组显效、有效以及无效分别为19例(31.7%)、26例(43.3%)、15例(25.0%),总有效率为75.0%;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两组具有统计学意义。

2.2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比

观察者护理前后的NIHSS评分分别为35.2±3.4(分)、10.5±4.3;常规组显示分别为36.5±4.7(分)、26.8±5.4(分);前者医治后的NIHSS评分显著优于后者,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

3.讨论

在临床中对于脑出血采用常规的内科保守医治,无法有效控制颅内高压,且往往致使血肿压迫而导致血肿邻近神经组织恢复功能受到障碍[2]。随着临床医疗水平的日臻完善,对该类患者行颅内血肿抽引流术,可有效控制颅内血压,改观病患血肿邻近组织的坏死程度,提高脑组织的血氧含量,刺激残余血肿快速吸收[3],继而促进患者快速康复,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且预后效果不理想,故实施手术室护理有关重要。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的总有效率、NIHSS评分显著优于常规组,由此提示对脑出血者采用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时再配之于手术室护理,可提高临床疗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医治脑出血者具有用时短、恢复快、机械使用少等特点,但老年和体弱者极易引发并发症[4],故在围手术期间行手术室护理,可保证治疗的安全性,降低术后再出血几率;该护理模式着手于术前、术中以及术中等系统化护理,可缓解患者的不良心理,防治并发症发生。

综上所述,术室护理使用在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医治脑出血患者的护理中,可提高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及。

【参考文献】

[1]张宇为.脑出血采用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手术室护理对策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16,10(25):244-245.

[2]牛英华,丁丽丽.浅析脑出血采用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手术室护理体会[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14(03):168-169.

[3]张宏兵.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方式选择的临床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5,04(11):17-18.

[4]邓思宇.高血压脑出血微创穿刺引流术59例护理[A].《医药卫生》组委会.全国医药卫生学术论文集[C].《医药卫生》组委会:,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