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计划生育手术的隐私心理及护理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1

影响计划生育手术的隐私心理及护理措施

张祖琼

张祖琼(湖北省恩施巴东县计划生育服务站444300)

【摘要】目的消除隐私心理对受术者的不良影响,保证手术顺利实施,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方法观察分析对象隐私心理,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结论通过对受术者隐私心理实施有效的护理,可以缓解其不良情绪,使其主动配合,保证手术顺利实施及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隐私心理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2)33-0293-02

1隐私心理的现状分析

1.1很多计划生育手术对象以及检查疾病的患者,面对陌生的环境、对手术的不了解、对疾病的焦虑、担心隐私部位的暴露,他们或多或少感到难为情,缺乏安全感,产生紧张、恐惧心理。

1.2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病史采集往往涉及到对象的隐私,如月经史、婚育史、妊娠史、个人史等,而且很多妇科疾病也往往与其不良生活方式等多方面隐私密切相关,患者担心泄露被他人知晓,不愿透露或不愿正确叙述病史。

1.3受传统因素的影响,许多对象的生殖健康意识比较保守,尤其是性意识方面存在较强的害羞心理,害怕被人误解,羞于启齿,不愿与医务人员交流,有的甚至不愿就诊。

1.4医务人员处事的方式方法,如说话的语气不当或周围的环境不妥,都可能侵犯患者的隐私;医疗文书保管不善,被他人翻阅,导致患者隐私的暴露;因为医疗服务的需要而设置的床头卡、患者一览表等,都无意之中暴露了患者的各种真实信息,给患者的隐私造成了威胁。

1.5在临床带教活动中未经患者同意而将其作为“活教具”,擅自让学生观摩、实习,尤其是隐私部位、个人秘密方面,使患者感到自身人格受到侵害。

1.6个别医务人员法制观念淡薄,职业道德欠缺,保护隐私意识差,认为在医生面前无隐私可言,忽略患者的心理感受。

2隐私心理的护理措施

2.1增强医务人员的法制意识: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如《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母婴保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等,强化医务人员维护患者隐私的意识,规范医务人员言行,建立保护患者隐私的制度。

2.2提高医务人员的服务水平:定期开展业务学习、操作培训、礼仪培训等,只有具备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精湛的专业技术,才能与病人进行有效的沟通以及对其进行有效的治疗、护理和康复指导,使病人从心理上信服我们,配合我们的工作,从而保障医疗护理工作顺利进行。

2.3营造隐私保护的就诊环境:在现有的医疗条件下,努力改变硬件环境,设置不同规格的独立诊室或者设有隔断相对独立的诊区,做好分诊工作,为病人提供一对一的私密诊疗空间。病床之间设置屏风,医疗操作时无关人员一律回避,如因教学需要,应先向病人解释,让病人认识到临床教学的重要性,取得病人及家属同意,才可进行操作。

2.4加强诊疗过程的隐私保护:计划生育手术及妇科检查都需要暴露对象的隐私部位,操作前应耐心细致地做好解释工作,取得配合,让陪伴或其他病人回避,并关上房门或用屏风遮挡,进行计生手术时,从安置体位开始到手术结束,自始至终要做好隐私部位遮挡,操作时尊重病人,手术期间不谈论病人的隐私。

2.5完善病人档案资料的管理:保管好病历资料是保护病人隐私的重要环节。在教学、科研、临床总结时,不能直接使用表明病人真实身份的内容。床头卡暴露病人的隐私,目前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可以在病人床头卡上去掉疾病诊断栏,保留其他内容。

2.6注意服务对象的心理护理:我们应全面细致地收集资料,准确评估患者、家属及社会各方面的信息,掌握其心理、生理特点,除做好常规的临床护理外,还应从患者的知情权、隐私权方面做好心理护理,以及积极寻求社会及家庭的支持系统,使对象能够尽快进入角色,通过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使其能积极配合治疗,对手术效果及疾病的康复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是一个特殊的医疗服务机构,面对的是广大的育龄群众,所从事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工作,难免涉及到就诊对象的很多隐私问题,如未婚先孕、不孕不育、畸形、性传播疾病等等。在进行病史采集、体检和诊疗护理时就诊对象往往会产生一些心理负担,引起不同程度的情绪反应和心理变化。因此,在诊疗服务过程中,应充分关注对象的心理活动,加强身心护理的同时,尽可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其隐私,以赢得信任,使其积极配合,对提高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水平以及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家人口计生委人事司.生殖健康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