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底动脉尖综合征22例诊治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2-12
/ 2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22例诊治分析

许翔(通讯作者)张良胜吕军

许翔(通讯作者)张良胜吕军(河南省永城市人民医院476600)

【摘要】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2例TOBS患者的临床诊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病情轻重不一,变化较大,使用颅脑MRI结合MRA或CTA能够较好进行早期诊断。结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要提高认识和警惕,影像学检查对该病诊断至关重要,应尽可能早期检查和治疗,本病预后相对较差,死亡率较高,应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和治疗。

【关键词】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临床特点影像学

【中图分类号】R54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2-0293-02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ofthebasilarsyndrome,TOBS)是基底动脉尖部位因急性或亚急性缺血或闭塞导致后循环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出现以丘脑、中脑、小脑、枕叶、颞叶等部位有不同程度损害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由于该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病情可轻可重,病情严重者死亡率和致残率均较高,因症状缺乏特异性,诊断有一定困难,容易误诊。现对我院2010年9月~2014年2月收治的22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诊治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22例中,男13例,女9例,年龄47~78岁,平均62.5岁,发病后6h内入院15例,48h内住院7例,入院时出现意识障碍14例,其中意识模糊3例,昏睡5例,昏迷6例。有高血压病史16例,有糖尿病病史10例,房颤病史7例,既往有脑梗死病史11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4例。

1.2临床表现:发病后出现眩晕伴一过性意识障碍4例,昏睡至深昏迷11例,眼球运动障碍16例,瞳孔异常14例,偏盲6例,肢体瘫痪13例,单侧或双侧病理征阳性10例,感觉异常3例,精神行为异常2例,共济失调6例。

1.3影像学检查:22例患者均在入院24h内行头颅CT检查或颅脑MRA检查,入院后直接行MRI和MRA检查后确诊10例,其中CT检查未见明确病灶患者进一步行MRI和脑MRA或CTA而确诊12例。本组患者MRA或CTA均有基底动脉(BA)顶端,双侧大脑后动脉等血管狭窄或闭塞,BA顶端闭塞6例,BA顶端或近端不同程度狭窄16例。脑MRI显示梗死病灶:枕叶、丘脑梗死7例,小脑、枕叶、颞叶梗死6例,丘脑并中脑梗死4例,丘脑、小脑并枕叶梗死3例,中脑并小脑、丘脑、枕叶梗死2例。

1.4治疗及预后:22患者给予常规抗血小板聚集,部分患者使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强化降脂稳定斑块,改善微循环,营养脑神经,梗死面积较大者适当脱水降颅压,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等对症支持治疗,2例予以静脉溶栓,12例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10例患者给予降纤溶酶治疗。合并肺部感染8例,合并上消化道出血2例,平均住院18.5天,治疗后好转13例,但多留有后遗症,病情恶化放弃治疗5例,死亡4例。

2.讨论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是1980年由Caplan[1]首先报道并命名,是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种特殊类型,是由于各种病因所致的以基底动脉顶端为中心的5条血管(双侧大脑后动脑、双侧小脑上动脉和基底动脉)分叉处的血液循环障碍使脑干、双侧丘脑、小脑、枕叶和颞叶等部位2处或2处以上脑组织缺血性损伤而引起的一组临床症候群。意识障碍、眼球运动障碍和瞳孔改变是其主要核心症状,其他临床症状包括头晕、眩晕、肢体运动和(或)感觉障碍、共济失调、偏盲、精神症状等。意识障碍是因为中脑网状结构或丘脑上行网状激活系统受累所致;眼球运动障碍以眼球上下运动异常多见,其次是核间性眼肌麻痹和侧视麻痹,是由于中脑动眼神经核、顶盖及前区、内侧纵束等部位病损所致;瞳孔异常表现为瞳孔扩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瞳孔缩小,是由于中脑被盖E-W核或交感神经受损导致;肢体偏瘫或四肢瘫痪伴或不伴感觉障碍可因大脑脚、丘脑、内囊等受累所致;躯干或肢体共济失调是由于小脑病损所致;视力障碍表现为偏盲、象限盲或皮质盲,系大脑后动脉区梗死累及枕叶、颞叶、视觉中枢及视辐射所致;精神异常等因丘脑、颞叶等受累所致。因脑损伤的病灶范围大小及分布不同可出现不同的症状组合,导致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早期仅凭临床症状识别有一定困难。TOBS的主要危险因素同其他部位脑梗死相同,包括高龄、高血压、高脂血症、心房纤颤、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本组患者患有高血压、心房纤颤、糖尿病等比例较高。TOBS的主要病因主要是心源性脑栓塞和动脉-动脉栓塞[2],由于基底动脉近端较远端为粗,心脏或近心端大动脉来源的栓子移行到基底动脉远端分叉处受阻而出现缺血性脑梗死;基底动脉远端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出现明显血管狭窄,在此基础上原位血栓形成可能是一种次要病因;另外血流动力学改变、动脉瘤、大动脉炎等也可引起TOBS,不过相对少见。TOBS的诊断主要靠临床表现结合影响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对TOBS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本病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最直接的证据,由于MRI特别是高场强MRI对软组织分辨率高,能早期显示病灶,并能多方位成像,尤其对后颅窝病变更为敏感,由于能同时行脑MRA以进一步了解脑血管病变,可作为轻中度患者的首选检查方法;头颅CT典型特征为双侧丘脑中心部位对称性蝶型低密度影,并可出现中脑、小脑、枕叶、颞叶梗死灶,但由于CT对后颅窝扫描存在伪影干扰,分辨率较差,不能早期显示病灶,容易漏诊和误诊,但对重症患者可作为排除脑出血性疾病的手段。TOBS的治疗包括早期静脉或动脉溶栓,抗血小板聚集、抗凝、降纤溶酶、营养脑神经,配合适当脱水降颅压、维持生命体征稳定、预防和治疗各种并发症等综合内科治疗,必要时考虑行狭窄血管成形术或支架植入术[3],病情稳定后及早进行康复锻炼,减少致残率。本病预后相对较差,与后循环脑血管梗死的部位和数量及并发症有关[4],血管累及少、侧枝循环较早开通、病灶范围小者预后相对较好,临床症状持续加重、病变范围大累及血管多、昏迷时间长预后较差,死亡率高。本组22例患者有5例病情持续恶化而放弃治疗,4例患者死亡,提示本病预后差。因此临床工作中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时进行相关影像学检查,尽早明确诊断,及时进行治疗,以尽可能减少严重致残率和死亡率。

参考文献

[1]CaplanLR.TOPofthebasilarsyndrome[J].Neurology,1980,30(1):72-9.

[2]徐惠琴,牛平,王耀山.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与病理[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4,17(1);20—22.

[3]BoyS,IsenhardtK,GardillK,eta1.Interventionalendovasculartherapy(stenting)forresidualstenosisafterlysisofthebasilarartery[J].Nervenarzt,2005,76(12):1488.1490—1492,1494.

[4]王薇,张茁.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J].北京医学,2008,30(5):2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