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54例临床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54例临床探讨

刘程光

刘程光

(河南省郏县人民医院心内科467100)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于2014年11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溶栓治疗,观察组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血管开通情况、不良心脏事件发生情况以及平均住院时间进行比对研究。结果:观察组患者血管开通率高于对照组(P<0.05),患者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患者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数据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心肌梗死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血管开通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术后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治疗效果显著。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7-0179-02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急性心脏疾病,患者发病率和死亡率高[1],且该病症易并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或休克,不仅影响患者心功能,且病情严重者可危及患者生命;为进一步研究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治疗方法,我院选取10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两种不同治疗方法进行临床研究,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108病例均为我院在2014年11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中关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2],经动态心电图检查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4例,对照组中男34例,女20例,年龄50~83岁,平均年龄(67.5±5.3)岁,发病至入院诊治时间0.5~9h,平均(3.6±1.2)h,其中前壁心肌梗死22例,右室后壁心肌梗死13例,下壁心肌梗死19例;观察组中男33例,女21例,年龄50~85岁,平均年龄(67.2±5.5)岁,发病至入院诊治时间0.5~8h,平均(3.1±1.6)h,其中前壁心肌梗死21例,右室后壁心肌梗死14例,下壁心肌梗死19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均保持同质性(P>0.05),可以进行比对研究。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溶栓治疗:给予患者尿激酶150U静脉滴注1/2h,1/2d后给予患者肝素钙4000U皮下注射,2次/d,并给予患者阿司匹林300㎎,1次/d,用药3d后调整药量为100㎎/d;给予患者常规如他汀类、醛固酮拮抗剂等心脏保护药物。观察组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于术前给予患者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各300㎎,并给予硝酸甘油静脉滴注,控制患者收缩压≥90mmHg;选定穿刺位置于右股动脉,置入6F/7F动脉鞘,将肝素(2000U)向内注入,之后进行动脉造影检查,在造影下明确梗死血管分支,将肝素(6000U)注入,在导管的引导下降导丝引至病变远端,利用气压球囊扩张病变血管,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或支架植入术治疗;术后给予患者口服氯吡格雷(75㎎)和阿司匹林(100㎎),每天一次。

1.3观察指标

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调查,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血管开通情况、平均住院时间以及术后患者不良心脏事件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10.0对两组数据进行分析。

2.结果

2.1血管开通率和住院时间

观察组患者中血管开通53例,血管开通率为98.1%,对照组患者中血管开通38例,血管开通率为70.4%,观察组患者术后血管开通率高于对照组(P<0.05)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为(8.5±2.6)d,对照组为(18.3±4.8)d,观察组患者在住院时间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短(P<0.05),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

经过术后随访,观察组患者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临床中将急性心肌梗死定义为由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氧缺血所致的心肌坏死[3],伴有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和进行性心电图变化,可并发各种合并症,对患者身体影响较大,可致死亡。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原因可归纳为心肌氧供应量受限和氧需求量增加,大部分患者发病原因为心肌供氧量满足不了心肌氧需求量而导致疾病的发生[4],患者多临床表现为原有心绞痛加重,发作时间延长,全身不适或发热以及胃肠道症状等,经过休息或常规硝酸酯类药物不能完全缓解,需临床采取进一步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临床中一种新型治疗方法,具体是指经过心导管技术疏通狭窄或闭塞的冠状动脉管径,从而达到改善心肌的血流灌注治疗方法,对于慢性稳定型冠心病具有较大范围心肌缺血证据的患者来说,该疗法是缓解患者症状的最有效方法之一,能够有效开通梗死相关血管,尽可能挽救濒死心肌,降低患者急性期死亡风险并改善长期预后,治疗效果良好;为进一步研究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方法,我院选取10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常规溶栓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进行临床研究,两组患者在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血管开通率以及住院时间方面比对具有显著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总而言之,急性心肌梗死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平均住院时间短,血管开通情况良好,术后患者不良心脏事件较少,长期疗效显著。

【参考文献】

[1]武晓凤,李玉宏,邢圆圆等.实时三维斑点追踪显像检测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左心室心肌功能延迟恢复[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4,22(08):577-580.

[2]高玉龙,陶英,李志忠.心肌梗死溶栓试验危险评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J].中国全科医学.2014,17(22):2599-2602.

[3]张晶,王庆胜,杨红梅等.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非梗死相关血管病变的处理策略[J].中国急救医学.2014,34(09):814-817.

[4]朱冰冰,程训民,王璟.急诊介入治疗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疗效及近期安全性评价[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4,27(11):1172-1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