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心协力共启留守孩子的心灵春天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0-20
/ 2

齐心协力共启留守孩子的心灵春天

陈文科

——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孩子良好心理品质培养研究之浅谈

陈文科(衡山县实验中学湖南衡山421300)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留守孩子已成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特别是在农村。“留守孩子”指的是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经商或学习,而将其孩子寄留家乡,由亲戚或他人监护教育的孩子。在义务教育阶段,许多的留守孩子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学习、行为、性格等方面的问题。教师对留守孩子进行教育时有孤军奋战之感,效果也往往不甚乐观。鉴于此,我们不得调查深思:留守孩子的教育现状怎样?存在着哪些问题?又应该如何解决?在几学期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留守学生”受监护的状况及表现状况令人担忧,从我校对近千名“留守学生”的生活及受监护状况的几组调查数据中便可见一斑。

A.“留守学生”中有56.3%是由爷爷奶奶等隔代亲人照看,43.7%由亲戚代管,可见隔代监护成了留守学生主要的监护方式。

B.70%的隔代亲人很高兴照顾”留守学生”,但是由于体力、知识等原因,60.3%的隔代监护人表示“照看孩子感到吃力”,32%的隔代监护人表示“照看孩子感到非常吃力”。

C.91%的亲戚表示“不乐意帮管孩子但没办法”,可见他们绝大多数是碍于情面而担当了“留守学生”的临时监护人。

D.79.1%的监护人直接表示“很少或从不与孩子谈心”。只有11%的“留守学生”表示“有烦恼的时候能和照顾我的人说”。

E.在教育态度方面,68%的隔代亲人及83.1%的亲戚表示“只照顾生活,别的管不了或者不管,只要有所交代就可以了”。

这些数据表明:“留守学生”们普遍缺乏必要的家教氛围,无论是隔代亲人还是亲戚,对他们大多局限于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很少或根本不关注他们的心理、思想、道德、社会交往等方面的需求。由于长期缺乏家庭温暖,缺少父母呵护,留守学生中的多数人已产生出了一些不良心理,并且这些不健康心理与学生家庭教育缺失的程度有很大的关系。面对这种现象怎么办?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六方面着手实施教育。

1.建档铺桥,加强沟通

学校为每个留守孩子设计了一份个性化档案。内容既包括常见的姓名、出生年月、家庭住址、父母情况、监护人情况,又包括富有特色的孩子的号码、心愿、个性特点、爱好特长等。根据这些我们能初步摸清孩子们的情况,从而“对症下药”。同时将每个“留守儿童”家长的电话号码登记入册。定期向“留守孩子”家长通报其子女在校的相关表现,让每一个“留守孩子”在成功的时候,能及时地得到家长的赞许;在遇到挫折的时候,能及时地得到来自家长的鼓励。同时,也让他们与子女进行定期沟通,互致问候、互通信息,增近彼此间的亲情,从而为“留守孩子”与父母之间架设一条空中桥梁。

2.多渠道、多方式用爱弥补亲情缺失

在中学阶段,父母和教师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两个主要“引路人”。通常情况下,谁跟他关系密切,谁更使他信赖,谁的影响就大。留守学生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父母对他们成长起着重要作用的影响权威基本上不复存在,从而外在地加强了教师的影响权威对他们的影响。所以在一般情况下留守学生对教师亲密程度较高,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孩子对父母情感上的依赖与需求向教师转移,特别是班主任这一角色。因此,教师对留守学生的这种心理依赖与需求关系应尽量保持在一种“双向”上。不仅要从生活上、学习上关心他们,更要从心理需求、思想感情等方面给予他们更多更细的关爱,以使他们的亲情饥渴之类的心理需求能在教师身上得到缓解。我校“留守学生”主要集中在寄宿部,这就便于我们对“留守学生”实施特殊的关爱。为了让留守儿童在学校体会到亲情的温暖,学校对“留守学生”施以特殊的关爱,构建“阳光工程”,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2.1建立“留守学生”生日卡制度。在每个班级建立“留守学生”生日卡,详细记载班级中每个“留守学生”的生日信息。每逢“留守学生”生日时,让全体师生为他点烛祝贺,共唱生日歌,表达大家真诚的祝福。这样通过施行关爱工程,就可以让学生心有所暖,神有所依,学有所进。

2.2建立“家长学校”。我们利用家长学校这一有效阵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诸如:在留守学生与家长之间致力搭建感情平台,让他们能尽可能感受到父母亲情的关爱;向外出打工的家长寄送家教资料,以此来提高他们的家教水平和能力,293班学生谭星,父母都在海南打工,委托其舅父监管,可是他生性好动,争强好胜,常常为了一点小事与同学发生矛盾,甚至还与校外闲散青年来往,其舅父对他进行多番教育,都收效甚微。于是通过家长学校写信与其父母联系交流,家长再通过回信对儿子进行语重心长的谈话,在家长和学校共同教育下,谭星同学进步十分明显。

2.3建立了一个留守学生俱乐部,课余时间或节假日我们都会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活动,如进行唱歌、绘画比赛等,让他们有事可做,从而不在孤单。

2.4安排“代理家长”。设立“代理家长”,开展周末大家庭活动,动员任课老师积极参与“代理家长”活动,使留守学生与“代理家长”建立融洽、真挚的感情,温暖他们孤独的心灵。293班任课老师刘宝兰作为留守学生刘涛的“代理家长”,她经常将该生接到家中吃饭,鼓励他勤奋读书,帮助他戒掉了积习已深的网瘾。

以上的这些举措都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上的,只有充满爱心的对待他们,孩子们才会交给我们最完美的答卷。

3.以防为主,以惩为辅

对留守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不应只满足于解决了几个问题,开展了几项活动,提高了哪科成绩为主,而应当以预防他们不良心理的产生为主,以正面教育为主。为此,我校教师通过多种渠道开展教育工作,例如我们在上文讲到的活动中都注意了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明白在学生和社会生活中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为,并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可为和不可为,培养他们的责任感,这一点非常关键,倘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明白了可为不可为的道理,其行为一般不会出现偏差。但在做好预防教育的同时,也一定要严格要求,对原则问题不能迁就。为此,我校还特地建立了一套预防与疏导机制,以备不时之需。

4.正确评价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处于青春期的留守学生,其内心世界的自我评价的意识迅速增强,独立意识强烈,这种现象本身是一种进步,应给予肯定。因此,教师在对他们进行心理教育的过程中引导他们正确评价自我,从内心深处知晓自己的优、缺点,长、短处,从而有效地扬长避短。对具有严重心理障碍的留守学生,教师更加强了对他们的自我评价的心理指导,让他们及时发现自已的优、缺点,长、短处,并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大力地宣传表彰,以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5.以集体的力量帮助他们顺利前行

要充分改变留守学生孤僻、压抑、自我封闭等不良心理状态,教师还应当注意营造一个和谐的班级环境,要想法让他们与同学们交朋友、做知已,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关爱,同学的友情。如我校很多班级建立了互助小组,开展一帮一、上门补习和分担家务等活动,使他们从被动到主动参加集体活动,融入到大集体中来;其次,一些班级创造良好的活动环境,积极鼓励留守学生参加班集体的各项活动,如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活动和团队活动,组织学生收看自强、自立为主题的电视节目。对有一定组织能力的留守学生,教师还有意识地把活动中最重要的任务交给他们,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对能力弱的学生,也有意识地让他们为同学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以增强他们与同学之间的亲和感。

6.建立关爱留守孩子的应急机制

学校建立“留守孩子→学校→家长(监护人)→政府”之间完备的联系方式和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留守孩子在校期间遇到突发事件,要30分钟内告知委托监护人,1小时内告知在外务工家长,2小时内报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任何情况下,以保证学生的安全为第一要求,不得拖延推诿。层层签订学校安全工作责任状,明确包保责任制,对重点留守孩子实行师生“一带一”包教帮扶,使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成长。

尽管几年的探索研究使我们找到了一些教育管理“留守学生”的较为有效的办法,但我们也深深的感到,对“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单靠学校和教师的努力是不够的。有的“留守学生”虽经过帮辅老师不厌其烦的家访,苦口婆心真诚谈心,千方百计关心帮助,不遣余力排忧解难,抓住各种机会感化,虽有一些成效,但反复也大。另外,家庭和社会的负面作用对他们的影响也使学校及教师们的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我们必须呼吁全社会共同努力,形成良好的大环境,大家齐心协力共同来开启他们心灵上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