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星海乐曲作品中的民族性与大众化特点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9-19
/ 2

冼星海乐曲作品中的民族性与大众化特点探析

王国玲

王国玲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第二中学674803

摘要:冼星海一生创作并且发表了四十万字左右的理论文字,其中大多数都是在1935~1940年创作的,主要包含有自传、论文、创作杂记、日记以及讲演记录等。本文主要从音乐评论、民间音乐创作对冼星海乐曲里面的民族性以及大众化特点进行了分析探讨,并且提出了相应的思考。

关键词:冼星海乐曲作品大众化

冼星海曾经有专门针对音乐评论写下了自己对其他音乐家以及相关作品的评价,存在很大的现实意义。其对别的音乐家以及相关音乐作品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始终秉持着宽容务实的态度,比较突出的是其反复高度评价了当时的音乐家聂耳和相关音乐作品。虽然他没有见过聂耳,同时他的音乐创作数量以及形式均优于聂耳,可是他非常认可在新音乐运动过程中聂耳做出的贡献。冼星海对李惟宁、萧友梅、胡周淑安以及黄自等人持有批评的态度,不仅是因为审美观念以及既有意识形态的差异,同时还因为其自身音乐作品主要包含有阶级分析、素材运用、和声手法以及民族风格,评价十分客观、公允。而他对黎锦晖作出的评价也十分宽容,他认为黎氏是非常聪明大胆的,采取了不少旧形式里面的民谣小调,有为中国新音乐作出了一点贡献,其自身生活以及所处环境共同决定了其音乐创作内容。经过“八一三”后,作曲家黎氏也开始重视救亡歌曲,同时创作了一本相关歌集。所以,其认为黎氏通过自己的努力将会有广阔的发展前途。

二、民间音乐与创作

本文以《黄河大合唱》乐曲作品为例,该作品是冼星海在延安窑洞里面创作出来的一部杰作。当时的条件十分艰苦,冼星海为了能够及时完成创作任务,同时不受到艰苦演出环境的影响,只能因时制宜,对简谱记谱和当代民族小乐队里面的配器方法进行合理应用,最终采取合唱形式完成了整个演出过程,并且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尽管排练时间十分紧张,只有短短的一周,可是经过首演之后,一旦延安举办重大演出活动,均会将《黄河大合唱》当作中心。其中合唱队里面的成员从原来只有一百人逐渐增加至五百名成员,并且乐队人数也快速增加至二十人以上,广泛应用了中国乐器。该作品演出时大礼堂里面几乎座无虚席,并且迅速在全国广泛传唱开来,同时对国际乐曲也产生了影响。《黄河大合唱》之所以成功,主要是因为创作者对创作水准、当代需求以及大众需求等进行了充分的考虑。

1.该部作品里面的内容符合那个时候各国之间政治斗争的具体需要。那个年代正是国内各界强烈呼吁全民抗战的一个宣传期,在这之前毛泽东就已经指出我国抗日统一战线具体政策是如何形成的,同时国民党开始改变原有政策,慢慢变为团结抗日相关政策。就在这个特殊时期,全国范围内急需开展增强抗日士气的相应的宣传活动,而乐曲《黄河大合唱》既能够满足全国人民卫国方面的心理诉求,并且由于《黄河大合唱》里面的歌词内容和党派纷争以及个人英雄都没有联系,只包含满腔爱国热忱以及抵抗日本的决心,所以,作品也属于当时政治条件下国共两党比较认同的一种民族战争武器,可以起到鼓舞人心的作用。

2.这部作品的成功也因为其符合大众审美要求,具有大众化的特点。作品在人民群众中广受欢迎,主要是由于其艺术形式非常新颖以及创作手法朴素。和黄自创作的《长恨歌》相比,两部乐曲作品的曲体存在相似之的地方,都是依据18、19世纪里面清唱剧具体结构形式有效创作出的,主要应用了四部合唱方式、独唱方式、三步合唱方式以及二重唱方式等;同时在所有歌曲正式演奏前均增添一段朗诵,因为普通民众自身音乐欣赏水平比较低,所以添加这些朗诵词不仅可以产生非常好的煽情效果,还可以对作品内容进行诠释。在那个时候这种艺术形式还是十分新颖的,得到了人们的青睐。对于创作手法方面,歌词里面包含各种雅俗共赏的大众化内容,不仅有充满艺术性以及激情的诗句。

3.该乐曲作品应用的创作技法本身具有一定水准。由巴黎音乐学院成功毕业后,冼星海经过一段时间的创作实践,处于延安时期的时候,已经掌握了比较强的作曲技巧。尽管《黄河大合唱》是他在短时间内即兴创作出来的,外人觉得其信手拈来,可是实际上却需要作曲家长期学习以及实践经验的支撑,从和声进行、旋律写作以及曲式结构等各个方面入手,不仅保留西方作曲所具有的传统风格,而且有效融入中国不同民族里面的音乐元素,同时可以结合当时客观条件,合理创作出不仅适合当时表演并且形式达到大众要求、艺术水准相对较高的乐曲作品。

冼星海一生发表了上十篇音乐论文,特别对于怎样发展新音乐、怎样维护并且发展新音乐所采取的民族形式以及大众化等相关问题,提出了不少精辟见解。其所创作的乐曲作品几乎都具有非常强烈的民族性以及大众化特点,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参考文献

[1]尧阳抗战的怒吼:冼星海和黄河大合唱[J].都市,2015,07,(7):54-57。

[2]梁艺红钢琴协奏曲《黄河》的音乐分析与解读[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0,(9):140-141。

[3]刘哲日浅析冼星海的歌曲创作风格[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6,28,(1):116。

[4]余双慧匆匆却又永恒——人民音乐家聂耳[J].艺海,2010,36,(8):154-155。

[5]黄河大合唱[J].音乐时空,2011,04,(6):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