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如何上好《伴性遗传》一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1-11
/ 1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上好《伴性遗传》一课

李波

李波辽宁省庄河市第六高级中学116400

摘要:本节课进一步说明了基因与性染色体的关系,其实质就是基因分离定律在性染色体遗传上的应用。教学过程中,始终体现了“诱思——探究”的教学思想,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伴性遗传性染色体红绿色盲

一.设计思路

在新课程改革中,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在本节课中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如何培养学生深层次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技巧?如何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到学科学的乐趣?

这节课是在学习了基因分离定律、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基础上,以色盲为例讲述伴性遗传现象和遗传规律。本节课进一步说明了基因与性染色体的关系,其实质就是基因分离定律在性染色体遗传上的应用,并为“人类遗传病和遗传病预防”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策略与手段

1.教法:

本节课我主要采取了启发式教学法。

2.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三.教学过程

基于上述思考,本节课的教学流程为:复习相关旧知→导入新课→启发思维、探究新知→突破重点难点→归纳总结→实践应用→巩固练习。

1.复习。

回忆上节课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提问为什么果蝇眼色的遗传与性别发生了联系。

设计目的:果蝇眼色的遗传,已经带出了伴性遗传的知识,通过复习,更有利于知识的迁移,有利于本堂课的学习。

2.导入新课。

导入分两个环节:

(1)盲图体验——激发兴趣。通过色盲检查图,检查自己的辨色能力,增加乐趣,调动积极性。激发兴趣之后,把学生引到本节课的重点上,提问:色盲与否是由什么决定的?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到由基因决定的,马上抛出问题:这对基因的遗传与性别有没有关系?给出我国男性红绿色盲发病率数据7%,女性红绿色盲发病率0.5%,用数据引导学生质疑,男女发病率不同,男性更容易患病。

(2)系谱展示——了解特点。向学生说明,这些数据是在广大群体中调查得出的,科学家为了进一步分析推理该病的遗传特点,继续针对多个患病家系调查。PPT给出教材中的色盲患者家系图,更进一步明确男性更容易患病。由于本系谱给出的患者全是男性,为避免学生误解女性不患病,给出另外一张系谱图,有女性患者,但患病人数男多于女。步步为营,提问:为什么红绿色盲在遗传表现上总是和性别相联系?控制这个性状的基因位于什么样的染色体上?学生很容易结合上节课果蝇的眼色遗传得到结论,即基因在性染色体上。进而引出伴性遗传的定义: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联系,这种现象叫做伴性遗传。

3.介绍结构——XY染色体形状展示。

图形展示X、Y染色体的结构特点,区别于一般常染色体,可以引用教材资料分析中的最后一段,X染色体携带着许多基因,Y只有X的1/5左右,携带的基因比较少,所以许多位于X染色体上的基因,在Y上没有相应的等位基因。红绿色盲就是此类情况,属于伴X遗传。在此处,强调伴X遗传的书写规则,给出表格,学生探索讨论,完成表格——人的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表现型。

4.突破重点难点。

提问学生存在几种婚配方式,选取教材中的四种婚配方式,完成四组婚配图解,研究所生子女的基因型、表现型及比例。具体操作:将学生分成四组,每组书写一个,每组再选一个代表,黑板上写出遗传图解,其他成员纠正补充。利用遗传图解,结合问题链继续探讨、归纳出色盲遗传的特点,并扩展到X隐性遗传的特点上。

5.继续探索,拓展延伸。

介绍伴X遗传的另外一种方式——伴X显性遗传。介绍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临床表现,激发学生兴趣。利用前期知识,探究伴X显性遗传的遗传特点和规律。

6.回归实践,学有所用。

阅读体会: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提出问题:一男性血友病患者,妻子正常,如何选择生育?学生分析讨论,拿出方案。让学生领悟到伴性遗传对优生优育的指导作用,体会到科学的重要性。分组讨论:实践中,应该选用怎样的杂交组合,才能根据形状判断性别?

7.小结知识,反馈聚焦。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各种方式的遗传特点及规律。

四、教学反思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从主宰地位转向同伴角色,由传授者变为促进者,由管理者变为引导者,让课堂成为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舞台,从而凸现学生的主体性。要改变过去单一的接受式学习模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脑、乐于探究、勇于创新、善于合作交流的新型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占燕青《伴性遗传》一课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尝试[J].时代青年·教育,2012,3。

[2]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