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1-11
/ 2

改良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分析

马长和

马长和(阜新市第四人民医院辽宁阜新123003)

【中图分类号】R77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0220-02

【摘要】目的探讨改良泪嚢鼻腔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嚢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00例慢性泪嚢炎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泪嚢鼻腔吻合术,观察组采用改良泪嚢鼻腔吻合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疗效。结果观察组术后1年、2年、3年时的泪道阻塞发生率分别为2.0%、6.0%、8.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2.0%、16.0%、20.0%(P<0.05)。结论:改良泪嚢鼻腔吻合术是治疗慢性泪嚢炎的有效方法,其吻合口位置较低、骨窗较大、术后再阻塞的发生率低。

【关键词】改良泪嚢鼻腔吻合术慢性泪嚢炎泪道阻塞疗效

传统的泪嚢鼻腔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嚢炎较为有效,但不足点是皮肤存在伤口,有碍面部美观,且术后泪嚢阻塞率较高。近来有部分研究采用改良泪嚢鼻腔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嚢炎,显著降低了术后泪嚢阻塞的发生率[1]。我院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采用改良泪嚢鼻腔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嚢炎患者5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100例慢性泪嚢炎患者,均为单眼患病,术前全身检查无明显异常,均无严重的鼻部疾病而不宜手术者。全部患眼泪道冲洗不通畅,针尖可以触及骨壁,6号圆头侧孔探针经下泪小点探通鼻泪管,冲洗通畅。其中男性43例,女性57例,年龄17~70岁,平均37.5±4.5岁。病程10个月~5年,平均2.1±1.5年。泪嚢指压阳性68例,返流物为脓性者58例,粘液者10例,将该组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临床表现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两组患者术前均常规冲洗泪道,均行泪道碘油造影,明确泪道、泪嚢情况,患侧鼻腔术前3d滴用1%麻黄素,术前中鼻道填塞1%麻黄素棉片+1%地卡因,常规消毒、铺巾、暴露泪嚢区,2%利多卡因加0.1%肾上腺素少许行眶下神经,滑车上下神经阻滞及局部浸润麻醉。⑴对照组:采用传统泪嚢鼻腔吻合术,内眦上3mm作皮肤切口,距内眦鼻侧4mm、长约15mm。暴露内眦韧带后沿前泪嵴鼻侧0.5mm处切开骨膜。分离骨膜暴露整个泪骨将泪嚢骨膜推向颞侧。用咬骨钳在鼻骨上咬一椭圆窗,约10x15mm.窗的前后界为前后泪嵴,上至内皉韧带,下至鼻泪管开始处。常规做泪嚢和鼻粘膜“工”字形切口,缝合,缝合皮肤包扎。⑵观察组:采用改良泪嚢鼻腔吻合术治疗,手术切口与分离同对照组。分离皮下组织,暴露内眦韧带。用刀切开内眦韧带与鼻骨粘连处,向上、向下、向后分别达泪嚢顶部、鼻泪管上口及泪后嵴。在泪颌缝与泪骨分界处用蚊式血管钳轻轻压破泪骨骨板,用小咬骨钳扩大成约12mm×14mm椭圆形骨孔并修整光滑,用泪道探针自泪小点插入,将泪嚢鼻侧壁顶出。将骨窗处的鼻粘膜切成向前翻转的“[”型瓣,相应的泪嚢内壁切成向下翻转的“]”型瓣,剪除泪嚢和鼻黏膜的后叶,取出填塞于鼻腔内的纱条,将泪嚢瓣向下翻转于用5-0丝线将鼻粘膜与泪囊前唇瓣对合缝合两针,并悬吊于骨膜。鼻粘膜瓣向前上翻转与泪囊切口缝合2针,间断缝合皮下组织及皮肤切口,酒精擦拭伤口,敷料包扎伤口,抽出鼻腔填塞之棉条,术毕单跟包扎,外加轻压力绷带。

1.3评价指标:疗效判定标准[2]:治愈:患眼无溢泪,泪道冲洗通畅1月以上;无效:溢泪或溢脓无改善,泪道冲洗不畅。两组患者术后均随访6个月~36个月,比较术后1年、2年、3年时的泪嚢阻塞情况。随访时用鼻内窥镜检查泪嚢鼻腔吻合口的形状,有无粘连、狭窄、堵塞、瘢痕形成,有无残腔、死腔等并发症发生。

1.4统计学处理:以频数表示计数资料,计量资料比较用χ2检验。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均取得成功,术后1个月泪道均通畅,观察组术后1年、2年时的泪道阻塞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两组患者术后均无大出血或鼻梁塌陷等并发症出现。

表1两组患者术后疗效比较(例,%)

组别例数1年泪囊阻塞率2年泪囊阻塞率3年泪囊阻塞率

观察组501(2.0)﹡3(6.0)﹡4(8.0)﹡

对照组506(12.0)8(16.0)10(20.0)

注:观察组VS对照组,﹡P<0.05

3讨论

慢性泪嚢炎是眼科常见病,由于鼻泪管的阻塞或狭窄而引起,临床常表现为泪溢、眼分泌物增多。手术是治疗慢性泪嚢炎最为有效的方法,经典的手术方式为泪嚢鼻腔吻合术。但传统泪嚢鼻腔吻合术术后泪道堵塞发生率高达9.81%~31.78%。本研究在传统泪嚢鼻腔吻合术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⑴术中骨窗位置低、吻合口较低、较大,呈椭圆形,不仅减少了术后吻合口粘连、闭塞及瘢痕发生率,而且适用于小泪嚢、青少年及65岁以上患者均有效,扩大了手术适应证[3]。⑵不切断内眦韧带,骨窗大、低位,泪嚢壁切开到底部,保证了术后引流通畅。⑶术中向下咬除前后泪嵴勾状突及集合部,达到骨性鼻泪骨口,避免了术后残腔、死腔的发生。⑷保留了泪嚢上1/3部分的完整及光滑,不损伤眼轮匝肌保留了泪泵功能,减少了术后溢泪现象发生[4]。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手术均取得成功,术后1个月泪道均通畅,观察组术后1年、2年时的泪道阻塞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这提示改良术式的疗效显著优于传统术式。综上所述,改良泪嚢鼻腔吻合术是治疗慢性泪嚢炎的有效方法,其吻合口位置较低、骨窗较大、术后再阻塞的发生率低。

参考文献

[1]钟荣勋,郑和生.改良泪嚢鼻腔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嚢炎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09,6(11):216-218.

[2]唐康,黄胜.三种术式治疗慢性泪嚢炎临床疗效对比研究[J].临床眼科杂志,2011,19(2):166-168.

[3]丛日昌,张海川,林荣封,等.不同术式泪嚢鼻腔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嚢炎[J].国际眼科杂志,2012,12(7):1399-1401.

[4]唐丽,宋东道.改良泪嚢鼻腔吻合术[J].四川医学,2012,33(3):528-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