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管理对策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管理对策分析

关平

炜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惠州516000

摘要:电力调度的合理性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整个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科学合理的电力调度能够确保工业用电和民用电的稳定供给,有效缓解我国电力供应不足问题。为此,本文从电力调度自动化主要功能入手,对调度自动化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对加强调度自动化管理措施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关键词:电力调度;自动化;管理;电力系统

近年来,电力行业科技含量不断增加,这也对电力调度自动化管理日常运行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当前用电量日益增加的新形势下,更需要保障电网安全监控,做好各项安全基础工作,及时在管理工作中发现安全隐患,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排除,确保电力企业能够健康、稳定的发展。

1调度自动化存在的问题分析

1.1自动化系统的缺陷

(1)产品设计或工程施工环节不当。当前无人值班模式得以广泛推广和应用,一些使用年限较久的变电站也进行了无人值班模式的改造。由于每一个变电站现场环境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一旦改造方案不合理,或是施工过程中存在问题,都会导致改造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增加了事故发生的机率。

(2)调度自动化系统告警种类繁多,功能齐全。由于调度自动化系统具有较多种类的告警功能,这就使实际运行过程中自动化远动装置会有许多无用的告警信息,不利于安全监控工作的顺利开展。

(3)装置老化。由于自动化远动装置在投运后则需要长时间的保持不间断的运行状态。这就对自动化远动装置运行的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许多远动装置运行环境达不到要求的标准,再加之受制于资金及检修期限的制约,当前部分远动装置不仅存在超负荷运行的情况,而且在长期运行过程中一部易损部件也没有及时进行更换,从而导致装置老化现象较为严重,对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带来较大的影响。

1.2自动化系统的管理问题

(1)无人值班模式的应用。在一些无人值班变电站检修工作中,会对远方实时数据带来一定的影响,而且现场人员又不及时与调度、集控和远动人员进行沟通。部分调度人员不能准确对自身进行定位,在调度端计算机上直接进行摇控,充当操作人员的角色。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对调度工作及监控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隐患,而导致这些问题存在的根源在于管理工作不到位,管理上存在诸多的漏洞。

(2)以技术装备来代替现场管理。在部分电力企业中,过于对设备性能的优良性进行依赖,在管理工作中对安全基础工作及现场管理工作缺乏重视,数据不及时进行备份,也没有相关的反事故措施,往往利用技术装备来对自身安全隐患进行掩盖。

2加强电力调度自动化管理策略

2.1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运行管理

2.1.1硬件的管理

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的硬件部分,主要的硬件装置有工作站、通道和备通道、通道板等部分组成,是整个系统正常稳定运行的物质基础。硬件如果出现故障,将会直接导致整个系统的运行,甚至引起整个电力网络的瘫痪,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必须在日常运行工作中,加强硬件系统管理维护。

2.1.2人机交互界面的管理

人机交互界面的故障是电力调度自动化系运行过程中,最常出现的问题,多是由于人为操作失误造成的。只需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即可很好地予以解决。例如提高自动化管理流程的规范性、规范数据的录入流程、提高自动化工作人员业务素质等。

2.1.3语音告警系统的管理

语音告警系统的职能在于及时将系统问题通报给工作人员,从而保证系统维护的及时性。对于整个系统的平稳运行来说,语音警告系统的作用至关重要,应当要定期对其进行功能检查,以保证其维持良好的工作状态。

2.2科学分析调度策略

在电力调度自动化运行过程中,应当采用合理、科学、经济的方式进行调度。在实际调度时,需要不断完善调度策略,充分满足容量和自身电能质量,以控制电力系统网络损失。以有功功率平衡条件为基础,便于利用最低运行燃料费和成本,来保证系统的稳定运行,从而科学分配电机组的负荷参数,以达到终端用户的可靠性要求。此外,还需要相关操作人员结合实际运行状况,满足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基本条件,合理分配系统运行中的有功负荷,从而有效控制管理电力系统自动化调度的目标。

2.3严格落实电力系统安全分析工作

为了保障居民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顺利开展,对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工作进行完善便不容小觑。需对电力系统的安全分析工作进行强化,充分完成电力系统整体的模拟及计算工作,并对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范围加以明确,分析安全隐患,制定避免的对策。对相关事故采取假设措施,基于模拟及分析过程,制定有效的解决措施,使企业的损失降至最低,进一步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

2.4加强对电力系统的监督,积极改善系统运行环境

首先应安装好相关管理设备,如安装烟火报警设备、安装视频监控设备、安装温度检测设备等,这些设备作为自动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电力调度自动化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电力调度自动化管理过程中,必须保证这些相关管理设备的正常运行,以有效监控电力调度运行状态,降低电力系统的运行风险。电力调度要加强对电力系统的监督,做好相关信息的采集和处理,确保信息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并进行合理的分析和总结,便于不断优化管理环境,为安全运行提供保障。

2.5优化电力自动化调度设备

电力企业的管理过程中,往往会运用一些现代化先进设备,为确保具有高的管理水平提供保障,因此,需要不断提高投入电力系统自动化调度的力度,此外,还需要不断完善和改进自动化调度管理,使用现代技术以及自动化设备,为完成设备管理工作提供保障。

2.6做好故障检修工作

为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经济、优质的供电,特别是按照电网“大运行”建设思路要全部实现无人值班变电站的要求对调度自动化系统专业人员来说也更是一次挑战,根据电力系统的特点,调度自动化系统一旦发生故障,调度值班人员将无法直接监视电网的运行情况,更无法完成对变电站设备的遥控、遥调工作而调度自动化系统又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比较强的系统专业,所以对自动化维护人员的专业性要求也比较高,对故障处理既要安全、可靠又要快速、准确以个人观点提出以下建议:

(1)自动化维护人员要熟练掌握调度自动化系统主站和分站所有设备的工作原理及构成整个系统的每个子系统,才能做到心中有数,面对各种故障才能快速判断出故障源。

(2)因调度自动化系统牵涉到电网的一、二次设备,还有远动终端、通信通道及计算机系统所以,当自动化系统故障时一般采用简单可靠的排除法,逐步缩小故障范围,最终快速而有效的断定故障点。

实例:35kV城关变电站的所有开关远动装置遥控不执行,接收数据正常经故障排除初步分析应该是下行通道故障、装置通道板故障、主机板接口电路故障、主机板芯片损坏等几种故障情况我们首先到现场通过查看接收码源、远端环路测试和更换RTU输入通道遥控执行正常三种方式说明上、下行通道正常,传输设备正常、受控装置正常最后排除到主控芯片损坏,更换主控芯片后,遥控恢复正常。

(3)当故障点不能用排除法判断时,也可用最常规的逐步排查的方法,使用万用表等工具来确定故障点。实例:35kV周庄变电站SCADA业务退出,在主站端的接收信号经测量不正常,在变电站内测得远动装置上行信号正常,主站与该分站间通过光纤传输远动信号,最后更换了站内光端机光板,该站远动业务恢复正常。

3针对电力调度自动化运行故障的管理实例分析

3.1某电网基本现状

某电网目前共有变电站21座,其中500kV站1座,220kV站3座,110kV站17座。随着该电网的发展,特别是随着无人值班站的增加,调度自动化系统需采集的数据量越来越多,现有系统的处理能力己暴露出其Ep:搅拌桩的压缩模量(kPa);

Es:桩间土的压缩模量(kPa)。

图1基础及桩基平面图(局部)

(3)、(4)中的设计参数Esp、Ep、Es均为经验值,无法准确取值,从而计算所得结果就不是真实可靠的,这对不均匀沉降要求很高的GIS(SF6组合电器)设备基础来说,无法保证在施工安装以后,GIS(SF6组合电器)设备正常运行。尽管从造价上比较经济,但相对于GIS电气设备长期安全可靠运行要求而言,相对于总投资1.07亿元而言,节约的11.7万元也不尽符合电网建设的“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要求,故此法应慎用。

方案三:PC管桩,其优点有:PC管桩工厂工业化制造,桩身质量有保障,桩身强度大,单桩承载力高,设计选用范围广,本工程采用静压桩施工全过程无震动,无噪音,无环境污染,在城市中较为适用,机械化施工速度快,工期短。又由于本工程的承载力易满足,关键是沉降变形控制,按现行《建筑桩基技术规范》,在满足布桩构造的情况下,采用摩擦端承桩,将桩端设计标高定在土层厚度均匀的低压缩性(压缩模量较高)的③层中,由《建筑桩基技术规范》中的沉降计算公式(5.3.5)计算所得结果:间隔与间隔之间基础的不均匀沉降差为0.6mm,可以忽略不计;单个基础沉降值为1.5mm,满足设计要求。又由于整套设备基础荷载点按基础长边呈中心对称布置,而且单个间隔GIS设备钢筋混凝土基础承台的刚度很大,无基础内部的不均匀沉降。基础及桩基平面图如图1所示。

4结论

综上所述,针对某变电站电气设备配电装置场区地质条件较差的问题,文章从安全、合理、经济的角度,对比分析了三种地基基础处理方案,得出了最佳的处理方案,能够很好地满足GIS设备正常运行、很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可为变电站土建设计提供相关借鉴。为保障变电站GIS设备更加安全、稳定以及经济的运行,在未来的基础设计和处理工作中,还要不断加强对不良地形处理的能力,秉承节约的原则,结合区域内的地质条件,做好充分的工作准备,以保证基础设计方案符合要求。

参考文献:

[1]张耀飞,张晓镭.变电站中GIS电气设备地基基础的优化与创新[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24):28-29

[2]王炽欣,马志红.超长室外GIS设备基础的沉降与裂缝控制[J].电力建设,2005(11).

[3]雒亿平,邓永婕,苟娟霞.浅析变电站GIS设备基础大体积砼裂缝及湿陷性黄土基础处理方法[J].科技传播,2011(08)